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39)
期刊(630)
学位论文(96)
图书(65)
视频(17)
会议论文(17)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39)
期刊 (630)
学位论文 (96)
图书 (65)
视频 (17)
会议论文 (17)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4(869)
2013(363)
2012(318)
2011(317)
2010(225)
2009(107)
2008(132)
1994(1)
1992(1)
1988(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536)
其它(147)
客家文博(2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2)
中国食品(1)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
雅园出版社(1)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
创办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
作者:缪俊杰  期号:第7期 来源:炎黄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表对客家先贤的景仰和纪念。 一、战略眼光故乡情结 张榕轩、张耀轩昆仲是中国近代著名华侨实业家、爱国侨领和著名的慈善家。他们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首倡并修建中国第一条侨资铁路,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厚德流光,令人钦佩。 汕头是著名的海港城市,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埠。1858年6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在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时,把潮州(汕头)列为全国十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自咸丰年间(1851—1860),随着澄海樟林港的衰落,汕头逐渐取代了樟林港的地位,成为潮汕地区的中心港口,有了独特的经济地位。恩格斯于1858年11月18日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称赞汕头是中国的“五口通商”之外“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8页)。
广西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在建工程掠影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西部交通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公路桥梁工程  在建工程  厄瓜多尔  曹娥江  大桥工程  总公司  跨越  广西  主桥  大道 
描述:1449.761米,其中主桥长230米。主桥为独塔双索曹娥江袍江大桥曹娥江袍江大桥南起袍江新区越路与三江路交叉口,上跨杭甬高速、标准海塘和曹娥江,北至上虞市沥海镇三汇村,全长2.2公里,其中主桥
民间大地的浮沉
作者:李洪华  期号:第1期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寂寞欢爱》和《恍惚远行》,既保持了此前向乡土深处掘进的执着姿态,更表现出把握社会变动和历史发展的广阔视野。 小说主要以老中医黄盛萱一家三代人的命运遭际和家族兴衰为主线,以20世纪上半叶赣南客家集镇信泉为中心,描写了不同类型乡村知识分子的悲凉命运,演绎了赣南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抒发了民间大地浮沉的叹惋之情。虽然写的是上世纪前50年赣南乡土的人和事,却贯穿着丰沛的当代精神。在物质现代化滔滔扬扬的当下,李伯勇以乡土回望与叩问的激情,持恒地探寻故乡昨日的“黄花”——民间大地的雄健灵魂。 烽火岁月,老中医黄盛萱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品行垂范乡里。他治病救人,不分高低贵贱,不辨党派纷争,都一视同仁。信泉遇难时,他挺身而出,扶危解困,斥退兵匪。在日常生活中,黄盛萱恬淡自守,静居小洞,嗜爱幽兰,不攀权贵,常怀自罪自省,义当香首,既受四野乡民爱戴,又得国共高官敬重。
客家长汀闹春田
作者:全永平  期号:第3期 来源:闽南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对方身上狠摔泥巴,纵情狂闹,直至个个成为满头满身是泥浆的泥人。尽兴之后,才将关公抬到清水中,连同关公和自己在水中一洗干净;然后再轮到下一个姓氏宗亲,仍是一路香火鞭炮迎送,抬去他们田中继续狂耍。 这一奇特的民俗活动,对人们来说一直是个谜。最近,我翻阅相关资料,发现一则客家皇帝张琏大战闽西的史料,竟与童坊“闹春田”有关,似能解“闹春田”来由之谜。 明朝嘉靖年间,广东饶平县鸟石村人张琏,原是饶平县一名“库吏”。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张琏见官场腐败,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便在投奔当地木棉寨当副寨主不久,和大埔县的郑八、萧晚等,组织了“白扇会”揭竿起义。由于张琏多谋善战,在郑八死后,即被推为义军首领,势力日壮。尔后,他又联合了当地其他小股义军,使其兵力达到十万之众,张琏被推为统帅。
把课文当成作文的中心
作者:史峰  期号:第5期 来源:作文与考试·小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课文  作文  语文学习  素材 
描述:悟,会有想法。难道你不想把你的想法和感悟说给大家听吗?难道你不想向大家推荐这篇课文,引起更多人的阅读兴趣吗?如果想,你就写。拿起笔站在评论者和感悟者的角度写一篇评论这篇课文的作文吧。 例文片段:《一篇让人大开眼界的课文》 人人都有一种理想叫“安居乐业”,“居”就是房子。我家的房子是城市里的楼房,出入要爬楼梯,方方正正。爷爷家的房子是乡村的平房,一排连一排,有主屋有院落。读《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之前,我印象中的房子无外乎就是我家的楼房和爷爷家的平房。但是读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我忽然发现房子居然也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客家人的房子是圆形的土楼,傣家人的房子是竹子搭建的尖楼,蒙古包居然是用布撑起的…… 呵,房子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你没见过的,却没有你想不到的。
高中音乐引入客家山歌教学的意义及可行性
作者:黄春平  期号:第5期 来源:师道·教研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音乐  可行性  意义  教学  高中  民族文化  客家人 
描述:史文化,是劳动生活和民俗风情的一个缩影,透过它,可以看到这一群体在历史进展中的发展变化,看到其多彩的风情,这对研究祖国的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都有一定的价值。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校开展了校本研究,并制定了学分制,高二有6位同学选择了我的课题研究学习小组。她们分工明细,研究有计划有步骤,课题开展得有声有色,结题成果除论文外,还以小型音乐会形式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客家山歌研究性的学习,有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会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如客家人的起源、客家山歌的音乐特点、客家音乐文化、习俗等等。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客家山歌从音乐形式上看,是一种最不规范、即兴编唱性最强、最随意的歌曲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结合歌曲让学生进行创作。
台湾口传文学语文统整教学研究:以「平溪相褒歌」为例
作者:洪宏元  来源:2005台湾文学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课程统整  口传文学  相褒歌  立体性 
描述:可成为教学的新概念。口传文学是先民在绵长历史中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包含着在地人们的智慧和情感,台湾是个多语族的社会,自然创作出各种语言的口传文学。台湾北部种植茶叶的区域发展出台湾闽南语的采茶山歌,俗称相褒歌。相褒歌是采茶时的即兴山歌对唱,唱词平易有趣,是传统中的含蓄美与通俗美,极有文学价值的民间创作。而口传文学的采录工作,不但需要田野调查的技术,更需要专业记音、汉字选用训练,这些都与语言学知识相关。所以就文学与语言的双重内涵而言,相褒歌俨然是极佳的统整教材。本研究从课程统整的角度出发,以「平溪相褒歌」为研究主轴,讨论相褒歌中语言与文学课程的统整教学模式,并尝试针对台湾客家山歌与邹族生活歌谣进行整合,探讨跨语言文学课程统整所呈现出之教学立体性。
圆柱的认识
作者:邱艳萍 刘晓红  期号:第8期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激发兴趣,产生学习欲望。 二、认识圆柱 1. 整体感知圆柱。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课件显示:岗亭、客家围屋、蜡烛等。) 如果把它们画下来是怎样的呢?(多媒体演示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
群鲤嬉春,跳过龙门
作者:苏汀  期号:第1期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俗节日中,各种各样的歌舞、杂艺增添了节日的气息。《鲤鱼灯》就是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它属花鸟鱼虫一类的抒情民间舞蹈,寄物寓言,借助舞蹈艺术形象思维的比兴手法,通过拟人化的舞蹈动作和语言,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同时,人们还把鲤鱼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在汉族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活动中,人们用舞鲤来迎新岁、贺新春、闹元宵,对新的一年、新的岁月寄予美好的期望。 据《隋书音乐志》载:“鱼化龙、龙变鱼,黄龙变。”在隋代以前就有鱼龙变幻的艺能。隋代诗人薛道衡、南宋词人辛弃疾均有关于歌舞鱼龙情景的咏诵。 客家鲤鱼灯精神 今日客家地区所流行的《鲤鱼灯》舞,当为历代中原歌舞的继承与发展。客家人之所以喜爱《鲤鱼灯》舞,除了因为鱼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外,还有其更为深刻的涵义
速写米粒:米粒勇夺《星光大道》周冠军获金铁霖大赞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2期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高亢、豪放、甜美、欢快,把这首经典的蒙古族歌曲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独具特色。第二关是才艺表演环节。米粒上演了古典与现代融合颇具震撼的激光舞,光与影的完美结合,首次呈现在《星光大道》舞台上,就连主持人老毕也现场即兴向米粒学跳激光舞。在这之前米粒没有专门学过舞蹈,为了准备才艺表演费劲了周折,练习舞蹈的过程中肌肉多次拉伤。但是,为了更好地在舞台上表现,她坚持练习,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比赛现场博得了满堂喝彩。第三关是家乡美环节。为了能够通过央视的舞台展现江西的特色,米粒精心准备了一首井冈山红色经典歌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并且特地从井冈山革命老区请来歌曲原生态版本的原唱江满凤和她一起表演。据了解,这首歌曲是江满凤的爷爷——已故老红军江治华,依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并遗留下来的歌词,江满凤用当地客家山歌的曲调改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