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086)
期刊(4835)
学位论文(936)
图书(373)
视频(160)
会议论文(144)
图片(2)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5086)
期刊 (4835)
学位论文 (936)
图书 (373)
视频 (160)
会议论文 (144)
图片 (2)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64)
2014(5867)
2013(1025)
2012(1064)
2010(866)
2009(465)
2008(417)
2007(249)
2006(132)
2004(77)
按来源分组
农业考古(33)
广东艺术(28)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0)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贵州民族研究(5)
旅游纵览(2)
前术出版社(1)
内江科技(1)
读书文摘(经典)(1)
咸宁学院学报(1)
由古书契论北淡地区客家移垦-以汀州客江、潘二氏为例
作者:黄诗涵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淡水  三芝  石门  北淡  汀州客  福佬客  三芝江氏  石门潘氏  鄞山寺  古文书  古书契  客家  客家移垦  客家家族 
描述:佬的分界點(或稱之為緩衝區),形成鮮明的聚落區隔。 本文試著透過蒐集北淡區文獻資料,並逐一訪查北淡區各客家家族,根據其所提供之家譜與古契書,將其分類、考訂與驗證,由諸多家族中,篩選出北淡區最具代表性,文獻史料亦最為豐富之三芝江姓與石門潘姓,做為本文論述之要角,初步勾勒出北淡區早期客家移民的型態。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陳述研究之動機、目的,以及選取的研究範圍、對象的過程,最後是研界步驟、研究流程的說明。 第二章 為主研究範圍-北淡地區相關文獻的評述,以及曾針對此區從事古文書的相關研究綜述 第三章 討論清代以及清以前北淡地區的開發情形,以及形成清代番漢聚落的歷史背景因素,其中包含有十七、十八世紀台灣稅制形成的過程。 第四章 由筆者所收集之古書契、族譜,搭配古地圖及前人之研究,分別由三芝江氏、石門練氏來看清代北淡區客家移民的遷徙、定居,並融入在地的歷程。 第五章 總結北淡區移墾社會的發展歷程,說明本文力有未逮之處,並提供未來可能延伸的研究途徑,供學者們參考。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与网络治理策略:以苗栗旧山线铁道为例
作者:林玟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文化产业  网络治理  旧山线  客家文化 
描述:源與知識,並藉此來推動富含深度與人文歷史意義的文化觀光旅遊,活絡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從網絡治理的角度來探究在苗栗舊山線鐵道之地方文化產業的形成過程中參與者在發展網絡中的互動關係及角色定位,並探討舊山線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現況及問題,以及了解網絡參與者對於此地區的未來規劃及期許。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文獻探討法、深度訪談法及田野調查,除了透過文獻整理理論基礎及舊山線的歷史外,也透過實地走訪、參與活動並紀錄觀察的方式對特定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探究舊山線的發展現況及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網絡關係。 本研究發現: 一、舊山線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且為居民共同的生活故事場景,地方相當重視舊山線文化價值的保存及延續。 二、舊山線從過去靜態的古蹟保存轉為活化古蹟發展文化產業,現今成為苗栗縣重要的文化觀光旅遊地區。 三、舊山線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網絡呈現出以地方組織為主要管理角色、政府機關為協助配合角色的互動關係。 四、地方組織期望政府給予更多資源上的協助;地方政府期望達成舊山線火車常態復駛之目標,彼此均希望未來將舊山線國際化。 五、舊山線地方文化產業之整體網絡治理中主要面臨權責、經費及法規三大問題。
客家族群的家庭价值观和网络类型之实证研究:族群之组间与组内
作者:冯竹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乡差异  世代  族群  家庭价值观  网络 
描述:卷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族群組間以客家、閩南、外省三族群為分析群組,組內則以世代、父親教育程度、南北區域、城鄉差異等對客家族群進行分析討論。透過實證研究發現(1)客家族群與閩南族群的家庭價值觀相差無
台湾客家电台发展之研究:以Bourdieu场域论与资本论的
作者:林昌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心态  客家电台  Bourdieu  场域  资本  实践 
描述:論與資本論的觀點,來探討全國各地客家電台所賦有的生存心態和資本結構,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廣播場域中發揮不同的效力並致力實踐。 本研究以台灣11家客家電台為研究對象,透過質性的深度訪談及次級資料的分析,獲致以下研究發現: 一、客家電台賦有的生存心態因族群背景、經營理念、意識形態與所在地域等的不同,而使得客家電台各類資本呈現差異,以及做出不同的因應策略。 二、客家電台各類資本的「積累」、「移轉」與「耗弱」,會影響其在廣播場域的競爭力與經營型態。 三、客家電台場域競爭的優勢取決客家族群聽眾的收聽習性以及人口多寡和密度。 四、「四縣腔」與「海陸腔」在客家電台的優勢傳播,已經壓縮排擠其他客家弱勢語系的發展空間。 五、客家的文化資本是電台拼搏市場的重要動能。 最後,本研究從客家電台成功經驗與實務營運法則,提供其他廣播業者借鏡參考與省思,建議政府應更重視客家廣播政策與弱勢媒體近用權,並審慎推動廣播頻道開放空間與審核機制,期望落實發揮客家電台功能與傳播效益,才能讓台灣的天空繼續傳承客家母語和文化。
台东县瑞源社区花布灯笼工场发展概况之研究
作者:胡瑞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花布产业  行销策略  社区总体营造 
描述:籠傳統藝術」;另一方面也藉著燈籠工場的設立,提供更多元的就業機會,帶動社區地方繁榮、促進經濟發展。瑞源花布燈籠產業是由社區出發,其發展規模可能會因此而有所限制,故本研究將從社造的精神談起,其目的包括瑞源社區為何會選擇燈籠產業為社區特色;瑞源花布燈籠工場發展推廣概況;及為達永續經營可能之具體作法。本研究方法採用質化研究之深度訪談法,針對燈籠工場內部工作人員、社區耆老及居民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結果發現花布燈籠產業推展成功與否,政府部門與社區組織是個關鍵角色;因燈籠產品的特殊性,推廣客家文化的社會價值大於其經濟價值,故銷售對象以公家機關、學校團體、社區居民為主;燈籠工場的營運績效顯示其推廣及行銷策略有其成功之處;若能加以整合活化瑞源社區資源優勢,應可豐富燈籠產業之內涵。在後續研究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消費者為研究對象,以量化方式朝「顧客滿意度」、「消費者心理感受」、「消費者購買目的」……..等方向設計研究目的,探索消費者對瑞源花布燈籠之需求與期待,以供場方針對特定族群行銷擬定之依據,以及行銷策略之修正與評估使用。
国小学童客语混腔及其因应策略:以桃园三个国小为例
作者:黄秀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  客语混腔  语码转换  语言习得  语言环境 
描述:乎不得不重視。 研究方法分兩階段,第一階段: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國小學童客語混腔的成因與因應策略研究問卷。調查對象為南桃園縣三個學校之六年級孩童的家長98位。調查所得資料經編碼登錄後,應用SPSS/19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第二階段:針對有客語混腔的學童進行深度訪談並收集語料,以期能呈現客語混腔的實際情形和補充量化結果。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 樣本中,六年級孩童有近四成的有客語混腔的情形。 二、 孩童客語混腔與客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和接觸時間點有關。 三、 客語混腔和學童沒有一種流利的客語腔調(客語能力)有關。 四、 客語混腔的因應策略 (一) 經由學校鄉土語言課程的配合,先學習一種腔調:我們無法避免孩子在家裡、社區中跟會說不同客語腔調家人或鄰居說話。再則,客語本身就是一支多樣腔調的族群語言,我們無法讓它的腔調變單一,因此,學校客語課程,儘可能配合家中常使用的客語腔調開課,並留意學童學習過程中客語師資腔調的一致性。 (二) 精熟客家語能力:在家、在學校、在社區多使用客語並利用大眾傳播工具多聽、多看輔助客語學習;多參加各項客語文競賽和客語認證以端正發音。
否定政府/重建村莊:中國大陸梅縣客家地區自發社區組識的形成
作者:古學斌  期号:第66期 来源:臺灣社會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區發展  社會資本  自發組織  基層政治 
描述:方政治權力能夠取代當年毛澤東時期公社運動所展現的地方組織力及管理力。古村不再像早期類學者所言那般的中國南方村落了。村子裡沒有特定的世家大族足以掌控地方領導核心,沒有集體資產能做為村民的共同經濟收入
居民生活方式转换的精神引导
作者:暂无 期号:第3期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邀请赛、国际龙书法大赛、全国九运会自行车比赛和第十一届广东省运会帆板和自行车比赛、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龙岗唱龙岗”大型歌会等大型文体活动。
地方政府施政满意度之探讨:苗栗县政府九十四年个案研究
作者:黄国敏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华人文社会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苗栗县  地方政府  施政民意度 
描述:至大學者、客家與原住民族群、民進黨支持者、對苗栗縣經濟發展較滿意者與公務員和農漁牧職業者傾向較滿意苗栗縣政府的整體施政。再經由變異數分析(ANOVA)顯示較年輕者、客家與原住民族群、學生、勞工與農漁
两岸摄影家.两岸行侧记
作者:朱军  期号:第12期 来源:书香两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后在台湾、福建(闽西、闽北、闽东)、四川凉山、安徽黄山和上海以及湖北武汉等地共同采风;五次在台北、台南,四次在福州和山西平遥,一次在武汉等地举办两岸摄影家作品联展。变换的光影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拓展、深化着两岸摄影界同行的友谊。共同拍摄、共同办展和共同出版是“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活动的最大亮点。“三个共同”在十年间虽然普通但并不平凡,虽然看似简约实则并不容易。十年光影历程仿佛一道彩虹将两岸摄影界紧紧连接在一起,摄影家们以饱含深情的目光、独到的镜头语言,携手为中华文化和闽台渊源共同书写了“万姓一家,中华之源”的华美篇章。十年来,摄影家们踏遍了两岸的名山大川,跨过了从传统民俗到现代大都市发展的文化足迹,展现了一个全景式的文化中华。 在台东,渔家在凌晨呜鸣的海风中撒网的身影和忽明忽暗的灯光相互映衬,共同绘制了一幅“渔火明暗丛”的图景;在福建闽西地区,浓郁的土楼文化犹如一道可口的菜肴,不但拥有独特的客家风情,而且弥漫着积淀下来历史文化气息;还有武夷山那迷人的云海丹山,优美的碧水林涛,神奇的架壑船棺,再有时而弥漫的缭绕云雾,将一个大美武夷装扮的更加秀丽……随着采风活动的深入,摄影家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风景名胜了,他们镜头里近代中国文化的厚重感和现代感也逐渐的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