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347)
报纸(6267)
图书(1709)
学位论文(1253)
视频(467)
会议论文(349)
图片(44)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0347)
报纸 (6267)
图书 (1709)
学位论文 (1253)
视频 (467)
会议论文 (349)
图片 (44)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5(482)
2014(12561)
2013(1280)
2012(1313)
2011(1291)
2010(1114)
2009(694)
2008(570)
2007(363)
2006(1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63)
客家研究辑刊(601)
农业考古(82)
方言(47)
中国语文(1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
语文研究(7)
台湾日本语文学报(3)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从《客家研究导论》中的南洋华侨人物谈历史书写和记忆中的张弼士
作者:黄贤强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研究  南洋华侨  历史书写  导论  张弼士  记忆  人物  经济状况 
描述:,概述海外客侨与祖国关系。罗香林在书中有关客侨的叙述,是属于介绍性质,但可算是对客籍华侨的研究做出开创性的贡献。[第一段]
明末清初粤东客家乡村社会变迁——以大埔县白堠村为中心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明末清初  乡村社会  粤东客家  大埔县  乡绅阶层  社会发展  经济开发 
描述:社会逐渐被乡绅阶层控制的重要转折时期。”但对于乡绅阶层的产生及社会转型的细节和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而且他们的分析多以沿海的韩江三角洲为参照,对于广大内陆山区则关照较少。[第一段]
浅谈江西唐宋墓地券文与粤东客家地契文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作者:钟向阳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化  宋化  墓葬  江西  地券文  粤东客家  地契文  特点  成因 
描述:浅谈江西唐宋墓地券文与粤东客家地契文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客家风水文化第一村—兴国三僚村的初步调查
作者:刘劲峰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兴国县  曾氏  廖氏  客家风水文化  三僚村 
描述:客家风水文化第一村—兴国三僚村的初步调查
客家传统居民门口塘的生态功能与审美价值
作者:李春泰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传统居民  门口塘  生态功能  审美价值 
描述:客家传统居民门口塘的生态功能与审美价值
国家对地方的统治与民族关系:评《广西移民社会与太平天国[本
作者:金裕美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太平天国运动  移民社会  广西省  民族关系  统治  国家  社会背景  中国近代史 
描述:《广西移民社会与太平天国[本文编]》一书着眼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端地广西省,移民社会形成的各阶层的动向,考察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件——太平天国运动(1850年~1864年)及其社会背景。这本书把社会各阶层的特征置于中国社会,分析了拜上帝会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中央王朝和广西移民社会之间的矛盾。
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实践罗香林的学术思想:评《粤东客家生态与
作者:叶远飘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客家  民俗研究  历史人类学  生态  学术思想  罗香林  法实践  新加坡国立大学 
描述:立大学中文系,拉曼大学中文系……的演讲稿。
粤东客家地区婚姻习俗中的槟榔礼俗:历史人类学的视野
作者:宋德剑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婚姻习俗  客家地区  礼俗  槟榔  粤东  社会文化现象  婚姻问题 
描述:使用槟榔的礼俗即为一例。
从台湾右堆客家聚落之礼、乐活动看文庙释奠仪礼之延续、再造及
作者:柯佩怡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地区  聚落  台湾  仪礼  文庙  乐活  会意  人的生命 
描述:周礼。
客家文化与地方发展:以台湾新竹县北埔乡为例
作者:谭鸿仁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发展  新竹县  客家文化  台湾省  行动研究  二十一世纪  研究者  社区参与  环境调查 
描述:社会之环境调查,同时配合当地之地方节庆“膨风节”与“柿子节”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此外亦针对地方意见领袖与居民等进行深度访谈,提出议题,供地方人士参考,提出可能之规划课题。同时研究者也在二十余次的访谈与调查过程中,逐渐建立与地方关系以及逐渐消除“外地人”之标签,以利研究进行。研究者发现行动研究之进行,与地方人士建立伙伴与信任关系是计划得以顺利进行之必要条件,而此是非常耗时与耗力的。[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