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869)
期刊(1703)
图书(248)
学位论文(229)
视频(110)
会议论文(34)
图片(4)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869)
期刊 (1703)
图书 (248)
学位论文 (229)
视频 (110)
会议论文 (34)
图片 (4)
按年份分组
2015(115)
2014(2181)
2012(579)
2011(555)
2010(528)
2009(192)
2008(196)
2007(103)
2005(19)
1988(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083)
其它(424)
闽西日报(224)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
八桂侨刊(3)
时代文学(2)
科学时代(2)
银行周报(1)
广东党风(1)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大迁徙》在梅拍摄 是第一部全面记录和反映客家民系的形成、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陈潮华通讯员朱迪光)6月23日至30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迁徙》摄制组一行,先后在梅县松口、南口、石扇、程江、西阳、水车、丙村、雁洋等镇,以及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茶田等旅游景区,进行大型纪录片《大迁徙》的拍摄录制。 据悉,13集大型纪录片《大迁徙》,将是第一部全面记录和反映客家民
在昨日举行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 马斌 通讯员 卢基莹)在昨日举行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宣布:福建永定客家文化园、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河南固始根亲博物馆、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安徽合肥刘铭传故居以及浙江象山县正式成为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永定客家文化园包括永定客家博
罗香林 客家君子 赤子心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1955年罗香林出席阳明山会议,与蒋介石握手。 本版撰文:雷辉 范承刚 以史学为终身职志 罗香林初入清华学的是经济,几个月后转入历史系,立志以史学为终身职志,此生之愿,在于“中华文化的发扬,民族道德的流传” “读书贵为国家谋学术独立,不有创获,胡以立世,吾儿其自奋发!”父亲这番
身在异乡非异客同乡村里新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长岭村里的江西土特产相当好卖。 黄贝岭里专为老乡们开的川菜馆。 ▲住在黄贝岭的四川妇女聚在一起纳鞋底。 ▲同乡村里的特色餐馆最受欢迎。 【本报讯】(记者 郑 恺)福田新区委对面的大楼上竖着一个招牌,上书“湖南攸县驻深圳办事处”。在招牌的周围紧邻着两个城中村——皇岗村和石厦村,村里主要人口不
客家精英、基督教与现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以洪秀全、洪仁玕和
作者:陈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精英  基督教  政治社会变革 
描述:两广地区,广泛分布着客家人的聚居地,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中,众多客家精英以及普通客家人成为了革命运动的参与者,甚至成为革命运动的骨干力量。而这些客家精英以及普通客家人都受到了基督教以及由基督教思想衍生出来的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地处传统政治话语版图边缘的两广地区,在近代政治社会变迁中却走在了前列。近代不乏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等重要政治运动,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在中国的近代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研究表明,客家精英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博弈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由客家精英主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同样是受基督教影响,同样是客家精英作为主导力量,同样是推行强烈的反满政策,两场革命运动最终的旨趣却是同路殊归。洪秀全科举屡试不中,偶然间接触到基督教,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洪氏遂对基督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对正统基督教改造的基础土,洪氏糅合中国传统思想,创立了一个既与传统思想有别又跟正统基督教有异的“怪胎”宗教组织—拜上帝会。拜上帝会在广东传播受挫,却在广西客家地区特定历史背景下得到了蓬勃发展。拜上帝会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了主导思想和组织力量。太平天国运动矛头直指晚清政府,也提倡平等、均富、发展经济的思想,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其后续的革命运动中可以看到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地上“小天堂”,这与传统皇朝更替的套路没有太大的区别,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旨趣相差甚远。但是这并未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政治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管怎样,太平天国运动都是近代中国人自身在近代化探寻过程中的一个尝试.时光转到辛亥革命时期,此时的政治社会背景与太平天国时期存在巨大差异。近代中国人在近代化过程中屡屡受挫,体制内主导的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遭遇彻底的失败;先进知识分子与体制内联合主导的戊戌变法终究抵挡不过强大的保守皇权势力而过早天折。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海外客家精英团体的崛起,催生客家基督徒精英群体积极参与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当中来。在辛亥革命早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客家基督徒精英群体成为了革命的骨干力量。基督教的宗教意识和精神成为他们发动革命的精神力量: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与基督教影响下的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三民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孙中山长久以来的所吸收的基督教思想;辛亥革命的矛头直指晚清封建王朝,意在推翻封建统治,在借鉴西方文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与太平天国运动不同,孙中山在总结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并借鉴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发展成果,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政策,这本身反映出在客家基督徒精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对比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督教和客家精英在中国近代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追求和扮演的角色,对于帮助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不无裨益。
钦州“跳岭头”节俗研究
作者:张秋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钦州  “跳岭头”  文化复合 
描述:跳岭头”而论“跳岭头”,广度和深度不够;在定性问题上众说纷纭,未能论及根本,这也导致了学术界对“跳岭头”的源流、变迁等探讨的欠缺。因此,本文意欲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作些新的探讨,冀能将相关研究推向深入。 文章第一部分,就钦州“跳岭头”的分布、程序、仪式及其表演主体——岭头班等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一言以蔽之,钦州“跳岭头”分布于钦南、钦北区的部分乡镇,灵山县的大部分村落和浦北县的部分客家重镇,其中尤以灵山县为盛;是农历八至十月间由岭头班(或称老师班)遵照“请神-酬神-送神”的基本程序在相对固定的地点举行相关仪式和表演,用以祈求丰收、人畜平安,祛邪纳吉的聚祭祀、舞蹈、戏剧于一身的传统民俗。第二部分先在诸多对傩的定性中提炼本文对它的概念取向,综合“跳岭头”的形式、内容、内涵等可初步推断,“跳岭头”是一种带有军傩成分的民间傩戏。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其源流变迁,初步可得出结论:钦州“跳岭头”是傩自中原而长江以南、再西南传播后,结合桂北“跳神”以及儒、道、佛等教派文化、师公文化、钦州地方特色文化等经久而成的一种变体,并很可能成于唐代,兴于明清。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尝试总结钦州“跳岭头”的特征,作用于这些特征的显要因素为秋社。里社制度的施行,标志着明代的民间社祭被纳入官方的祭祀制度,使得“同社”祭祀观念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对娱乐等社会性需求的加强,官方允许的社祭反被民间用作祭祀各种庞杂神灵的迎神赛社的理由。“跳岭头”持续一定时间长度的狂欢与酬神表演在某种程度上与社祭上述的种种需求契合、秋社与秋傩又在时间上吻合,种种历史巧合就这样发生了奇妙的结合,“跳岭头”被吸纳进秋社中;社也成为“跳岭头”内涵的重要组成并被利用来划分“岭头”一定分布区域内的信仰范围和组织仪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内化为“跳岭头”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在缺乏娱乐的年代,看“跳岭头”表演成为人们的一大享受,它与社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被遗忘,“跳岭头”的盛名早已掩盖了秋社,秋社中的聚饮习俗也被冠以“吃岭头”之谓。但今时今日,我们仍能从中发现些许蛛丝马迹。总结钦州“跳岭头”的特征为:结构、时空、组织的“社”化;形式、内容的地方化。对比傩的最初形态,钦州“跳岭头”是它从单一走向复合的充分体现。借此,也还秋社一个应有的历史位置。第四部分则对钦州“跳岭头”从单一到复合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国家和边缘借风俗以构建华夏、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包括娱乐、道德宣教、社会凝聚、族群交往、驱邪纳吉等方面的需求)共同促进了这一进程。文章的最后,探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钦州“跳岭头”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机遇在于不同权力的介入将使一些村落获得不曾有过的不同话语的主导权,挑战在于它所遭遇的神圣性解构和行政体制的阻碍,希冀借此为民间信仰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总之,笔者认为,“跳岭头”或“傩”,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从单一到复合的演变,这是经济、政治、文化,或者说是国家与个人、中央与民间、历史与现实等各方面因素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广东佛教文化地理研究
作者:岳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佛教文化  空间扩散  文化景观  地方感  广东 
描述:佛教文化对地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提出保护佛教文化对于地方感的塑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广东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佛教能够在此地立足传播
晚清民国潮汕地区基督宗教女性研究
作者:蔡香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潮汕地区  新教  天主教  女性 
描述:的角度出发研究晚清民国外来的基督宗教如何改变潮汕地区信教妇女的日常生活(婚姻与职业),引起当地性别模式的变化。论文各章节以主题为纲,但时间一维作为隐线也充分兼顾到。各章安排如下: 第一章先介绍潮州府的地理环境、移民传统和性别模式;接着对十九至二十世纪基督宗教传教会史中的性别论题和前辈学人采用的分析框架进行回顾和反思,由此引出本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和所依据的参考文献。 第二章首先探讨1860年以前,天主教和新教传教会在东南亚的潮州人中间的传教活动,并通过返乡侨民将这两种宗教传入潮汕本土。接着初步探讨在1860年进入潮汕地区后,这四个外国传教会之间的关系,涉及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各传教会在潮汕地区的地域分布。 第三章探讨1860-1949年这几个新教和天主教传教会在当地开办的妇女事业,主要选取了“小女学”、“老妇学”和孤儿院这三种教育事业。教育的开展都离不开教会书籍的出版,例如潮州方言的圣经的翻译、神诗和传道小册子的编撰和出版等。尽管只有很小一部分书籍专以妇女为阅读对象,妇女教育无疑从整个教会出版事业中获益。 第四章聚焦于信教妇女可能从事的第一种职业,即在1870年代便已出现的女传道工作。重点放在斐姑娘在1873-1882年间培养的第一代女传道身上,并以英国长老会李洁姑娘于1881-1907年间训练的女传道为补充。通过对这十六位女传道的自述进行文本分析,本章廓清了女传道产生的社会背景、潮汕妇女入教的原因、女传道(包括普通信众)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最后探讨女传道对基督教在潮汕地区传播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主要讨论晚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新教和天主教传教会在信众中宣扬的基督宗教婚姻的内涵,主要从婚姻不可分离、单偶制、夫妻应相互敬爱和家庭妇女的美德这四个主题入手进行考察。比较这四个传教会具体婚姻规条的差异,如离婚和纳妾的规定,也是本章另一主题。 在探讨了基督宗教婚姻的内涵后,第六章试图梳理1880至1948年,英国长老会教团内部不符合规定的婚姻案例,如重婚、离婚、娶妾(买卖女婢)和买卖小媳(即童养媳)。探讨该会如何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践新的婚姻条规,而信众的实际接受程度又如何。本研究将揭示,面对着当地长老会信徒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上遇到的种种问题,英国长老会在处理时采取了灵活的手腕。 第七章讨论信教妇女的第二种职业——以抽纱为生。抽纱工艺于1880年代由西方女传教士传入潮汕地区,后来在当地信教及教外妇女中间广为流传。1930年代,抽纱手帕和台布是汕头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本章探讨以美国浸信会和巴黎外方传道会为一方,以英国长老会为另一方的两派各自的抽纱经营策略,研究抽纱业对潮汕地区基督教徒和教外人士(包括男女在内)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通过细致描绘潮汕地区新教与天主教妇女的生活经历,本论文将这群身份卑微的妇女置身于当时当地的社会情境中,展示了丈夫不在身边,或在取得丈夫许可的情况下,她们为自己创造经济、社会和宗教空间的自主能力。这便摆脱了妇女史研究中的现代化和女权主义的话语模式。在理论上突破了西方传教会赋予当地妇女权能(empowerment)和当地传统社会的反抗(resistance)这一常用的二元对立的女权主义分析模式。
客家空间的生产:环南中国海地区客家人的移动、认同感、文化景观
作者:河合洋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族群关系  空间移动  社会网络  社会认同感  文化景观 
描述:时被表达为从“民系”论剑“族群”论的转换。 本论文一方面支持以上的这儿年在中日美产生的客家族群研究。但是,另一方面也认为目前的客家族群研究有几个不足点。(1)目前不少客家研究陷于严重的地域主义。虽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