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泰华文学的潮汕文化特征
作者:杨广宝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泰华文学  地土  情感  信仰  语言 
描述:研究一探泰华文学的独异风采。首先,潮汕文化是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和粤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中形成发展的。潮人的地根情结使泰华文学具有浓浓的中国情和强烈的根性,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其次,潮汕文化重人伦、重亲情的文化特征对泰华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作品呈现出讴歌人情美,倡扬互助友爱的主旋律,流露出思乡和文化传承的情感。一些小说塑造出勇于进取,富有冒险精神的人物形象。第三,泰华文学淳厚的潮汕民情风俗和古朴的潮汕方言,使作品具有浓厚亲切的乡土气息和文化色彩。总之,泰华文学既是中国文学的某些变异,也是中国文学的延伸与创新,同时,也丰富了泰国多元民族的多元文化。
中西文化之间的韩素音
作者:杨亚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素音  认同焦虑  双重立场  跨文化困境 
描述:证、全面的认识。因介绍研究的视角不同,韩素音相应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象:客家文化名人、爱国人士及跨文化之桥。通过深入探讨这三种误读产生的原因、方式及结果,我们认识到:第一,韩素音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的内在动因是身份认同的焦虑,根本原因是文化归属的危机。认同的双重性是她对所遭受的文化上的双重疏离的心理应对。自传的写作是摆脱焦虑的努力。第二,韩素音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表明了她第三世界人民的立场,但在这种立场下,又潜藏着自己身处第一世界的优越感。这种双重立场的存在,既有她自身经历的原因,又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必然。第三,韩素音被视为跨文化的桥梁,但同时,她作为公民在生活中遭到双重拒斥,作为作家在文学史中遭到双重拒斥。
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台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
作者:廖經庭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記憶  祭祖  儀式  族群邊界 
描述:那些社會與歷史背景造成北埔鄉彭家祠的祭祖儀式分為三層次(全台性祭祖、嘗會祭祖、開台祖祭祖)?再者,這些祭祖儀式所蘊含的記憶功能及族人之間的記憶點的關係又為何?最後,本研究嘗試從北埔彭家祠的祭祖儀式展演過程中,探究台灣彭姓族人如何在祭祖的儀式中,形塑「客家」與「福佬」族群邊界的流動界線。為回答上述問題,筆者將著從田野現場觀察祭祖儀式,並配合口述訪談之方式採集資料,藉此陳述北埔彭家祠祭祖與南寮彭氏祖祠的過程與特性,並嘗試與「集體記憶」及「族群邊界」的相關理論進行對話,以突顯台灣彭姓族人儀式的特殊性,及其背後所蘊涵的深層社會意涵。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作者:彭映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感性行銷  三義  文化創意產業  木雕 
描述:核心特色及潛在的發展空間,且呈現感性與理性相互作用關係。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方法中深度訪談法與量化的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發現:(1)故事性:三義地方具有文化、自然與在地性特質。(2)關聯性:展現三義
基于统计方法对脾胃病病因、证候之研究
作者:颜良达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统计学方法  脾胃病  慢性胃炎  病因病机  中医证候 
描述:一般非慢性胃炎就诊患者80个。 结果:(1)病因方面,以久服寒药危险度最高,其导致的脾胃病发病机率,风险倍数比不服寒药者高18.8倍。(2)饮食中喜食辣椒和喜食酸菜和豆腐乳,引发脾胃病之机率确实较高
闽西客家妇女的音乐行为及社会文化内涵=MUSICAL ACT OF HAKKA WOMEN AND ITS SOCIAL-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WEST OF FUJIAN PROVINCE
作者:陈曼娜编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闽西客家妇女的音乐行为及社会文化内涵=MUSICAL ACT OF HAKKA WOMEN AND ITS SOCIAL-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WEST OF FUJIAN PROVINCE
改革开放以来的赣南区域经济与旅游业发展(1978—2005)
作者:廖燕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区域经济  旅游业  发展 
描述:出明显的政治色彩,有关部门也没有以旅游业的发展来当作经济发展的指标。第二阶段是以赣南旅游业真正开始发展的1989年为序,在该阶段里,赣南被列入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变,从而促使了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客家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等专题旅游开始形成,特别是在1998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以来,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同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更为明显。第三阶段是进入2000年以来,赣州做出了新的城市定位,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等招商政策,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准确的城市定位,“旅游旺市”的策略,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加之旅游发展政策上的优惠,经济上的投入,旅游业也相应地得到发展,在接待人次,提升旅游形象,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都得到了质的改变。从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既是推动,又是制约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两者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最后,本文根据赣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超旅游”、“泛旅游”的概念。
论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公私观
作者:郑庆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社会  乡村治理  农民公私观  “善治” 
描述:至左右了乡村治理的绩效。毋庸置疑,在乡村治理制度变迁中研究农民公私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及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在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乡村治理、公私观与农民公私观等相关文献及概念的回顾和梳理之后,笔者尝试结合乡村治理制度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展现了农民公私观形成、塑造、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它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涵与特征;接着,本文以闽西客家乡村的农民公私观的现状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系统阐述了农民公私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治理的绩效;最后,本文揭示了农民公私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关系是具有一致性,并通过两者的互动,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鉴于此,笔者认为乡村治理“善治”的实现,在思想行为层次上,应着眼于要求农民公私观念“现代性之过渡”;在制度层面上,应着眼于实现乡村治理非制度向...
永定土楼群文化生态关系研究
作者:刘文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楼  土楼群  厅堂  宗祠  家庭  家族  宗族  节日仪式  文化生态  共生 
描述:在土楼群中的核心位置,体现了其作为家族之间、宗族范围内的向心性,其中包蕴了从家庭到宗族、从生人到亡者、从现世到过去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在节日仪式中体现的更为充分。实际上,上述转变表现出了建筑空间与节日文化之间的契合与共生关系。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楼周围出现了大批混凝土小洋楼,这种变化较原来土楼群文化生态而言,则表现出厅堂的复制与宗祠外围建筑密度加大的新格局。虽然厅堂在数量上大大增加了,厅堂原有的绝大部分功能却丧失了;而宗祠不仅数量没有变,围绕其的节日仪式也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客家宗族精神却呈现出了一贯的稳定性。相对于土楼群的原有文化生态,新出现的厅堂“扩散”与宗祠“凝聚”,为本文从建筑空间关系与节日仪式之间的联系中,找到了有益的启示。尤其是在土楼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最不能...
福建培田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作者:黄东海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装饰艺术  表现形式  培田地区 
描述:装饰的表现形式。第四章从表现手法、图案纹样、文化内涵、装饰技法四个方面对培田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进行归纳。第五章以培田古村落的衍庆堂、官厅、继述堂、济美堂四处实例为基础分析培田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第六章对本文的研究课题进行小结,并阐述了笔者的愿望。本论文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针对福建培田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进行研究分析,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有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其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方面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建筑装饰艺术提供更多内容、形式、技法和理念的启示和借鉴。最后,研究培田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对于探寻闽西客家地区城市特色,塑造闽西地区的城市魅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