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544)
期刊(2305)
学位论文(763)
会议论文(96)
视频(76)
图书(5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544)
期刊 (2305)
学位论文 (763)
会议论文 (96)
视频 (76)
图书 (55)
按年份分组
2015(76)
2014(2911)
2013(716)
2012(736)
2011(713)
2010(657)
2009(320)
2008(298)
2007(171)
2005(34)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973)
其它(851)
客家研究辑刊(136)
海峡旅游(10)
福建史志(8)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6)
牡丹江大学学报(5)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3)
国史馆学术集刊(2)
安徽建筑(1)
客家菜挑战价格底线,以快餐价吃出酒席感
作者:谢宇野 胡可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新开业的客家菜馆以低价结合品质吸引吃货。 “谈钱伤感情”是个伪命题,翻开围龙屋西乡店特别推出的全新菜单,就会觉得这些新的价格实在太体贴们的感情了,简直是向价格界神话———外婆家和绿茶发起了挑战,虽然最便宜的菜在8元左右,但是菜量倒比任何一家都充实,其中还有许多经典菜:鱼丸汤的汤底
用壹号土猪肉烹制客家菜肴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五花肉苦瓜煲。 五花肉梅菜卷。 6月虽然还未到最热的天气,但高温已影响了人们的胃口:主食摄入量不足,消化能力减弱。苦夏还未到来,如果不把这些因胃口不好而失去的营养从食物中补回来,人体就会变得虚弱。有营养专家提出,可以用营养价值较高的汤羹来补充失去的营养。什么汤羹最适合眼下的气候,还能让
多彩客情圆梦客家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有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皇室与平民和谐共处,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辅相成,激烈的足球比赛与文艺的戏剧演出互相映衬,它就是英国,一个时尚与传统交相辉映的国度。当然,这里也少不了勤劳质朴的中国客家人的身影。 客居乐土 怡然自得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也是全球最为领先的城市之一。塞缪尔·约翰逊说过:如果你厌
皆歌传承人创作百余首客家山歌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廖强在演唱淡水客家山歌。本报记者黄尉宏 摄 “沥翻歌沥翻歌,沥翻拿凳沥翻坐,拿梯下井捉鸟仔,提梯上树捞滑哥……”这是客家山歌《沥翻歌》的唱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广为传唱,词曲的作者是廖强,他被誉为客家山歌王,创作了100多首客家山歌。在惠阳区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他是传统
第二届海峡论坛在福建隆重召开
作者:李奥  期号:第25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台湾30家民间机构联合主办,在福建各地共举办包括论坛大会、政策研讨活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民间交流嘉年华等4大板块23场活动。台湾民众超过1万人参与活动,高于上届的8000人。其中不仅包括国民党副主席
从族群关系看清代台湾桃竹苗地区义民信仰区域差异──以清代苗
作者:张正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苗栗  区域史个案研究  桃竹苗地区  北台湾客家史  客家义民信仰  族群关系史 
描述:的「關刀山山脈」,在清中期時,隘線分佈於此山脈西麓,故當時該山脈尚是非常重要的「區隔漢原」之地理勢。但約在清中後期之際,因苗栗客家人往東越過該山脈開墾樟腦利益,也使「後龍溪上游區」,即今獅潭鄉與大湖
Interleukin-4 promoter基因多型性,霉
作者:刘宜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气喘  Interleukin  4  promote  基因多型性  霉斑  霉味  交互作用 
描述:究目的為1、了解客家、閩南、外省、原住民以及外籍配偶之子女,其氣喘盛行率的情形。2、評估可能影響孩童期間氣喘發展的環境危險因子。3、評估雙親患有異位性疾病是否是造成氣喘的另ㄧ項因子。4、探討學童氣喘
北埔在地客家认同的浮现与转化
作者:许惠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埔  在地客家认同  新移民  地方化 
描述:同」的浮現與轉化。分析「在地客家認同」形成的過程及條件就是本研究問題意識的導引。然而,當北埔的社群認同越來越朝向客家化發展時,全球化過程讓地方人口組成加入來自東南亞、中國及其他各國的移民,使地方社會進入多元族群的社會情境,於是地方也開始出現多元文化論述,本文進一步要考察的便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情境如何影響地方社群認同的內涵,由此推動「在地客家認同」的轉化。 全球化流動情境包含從台灣社會1950、60年代工業化、都市化以降本國人的人口移動,一直到80年代全球化下女性婚姻移民與外籍移工的跨國流動。這種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制度化變遷,另一方面為文化認同的變動。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出現強烈的身分認同追求現象,本文注意到的是「族群認同」與「地方認同」,但進入地方社會層次時,還發現親屬關係認同在面對「新移民」時成為被凸顯的身分認同。本文主張,認同不能憑空產生,必須有存在的空間,也就是認同空間,其中社區組織是推動認同重構的關鍵。本文發現社區組織創造認同的方式是透過地方實作與集體歷史記憶的重塑,這二者也成為掌握社群認同變遷的分析架構。若從更宏觀的視野觀察地方社會的變動發現,社區組織只是使身分認同浮現的基礎,文化、經濟、政治各領域彼此交織的力量才讓身分認同建構進入制度化模式,使認同於制度化空間中得到存續。 本研究選擇以客家地區為探討的切入點,田野調查地點為新竹縣北埔鄉,研究時段為1990年代之後至今。研究發現,北埔的客家認同一開始並非行動者有意圖的建構,而是在地方運動推動過程中浮現出的「北埔在地客家認同」。早期身分認同的產生是依賴社區組織的地方實作與集體記憶的建構,「打鬥敘」、「打中午」、「迎古董」與「下街空間營造」等活動都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不僅發揮社群凝聚的效果也建構了新的集體記憶,文史調查則重構了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於是北埔的「客家認同」產生了地方性。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地方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經濟領域的發展,於是身分認同依附於經濟領域的發展下得到了發展空間,例如北埔擂茶、北埔柿餅、客家菜等文化商品都參與了「客家化」的過程;政治領域也成為身份認同的空間,從語言在地方上公共場合的使用狀況可知,政治人物更是有意的使用客語作為溝通語言;文化領域的發展則是累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1987年解嚴後才走出文化菁英的領域,並成為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上述發展的結果導致了地方社會的「客家化」過程,同時也開啟了「在地客家認同」存續的認同空間。 事實上,全球化過程讓地方社會面對的族群現象更為複雜,通過(外籍)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本研究發現面對「新移民」時,社區組織生產出三種身分認同策略。首先,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家庭整體的一分子,選擇以「媳婦」的親屬關係作為他們身分認同的方式。其次,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客家社區的一份子,面對客家裔的外籍女性婚姻新移民,則引用「中原客家」的身分認同。此外,在集體互動之外的個人交往中,大隘社老師與新移民之間個人生命經驗的相似性(人妻、人媳與鄉村子女)能引發同理心,於是產生接納性的認同,這促成對問題癥結進一步的反省。社區組織意識到要改變新移民的社會處境,必須從改造自身社會做起,於是透過舉辦社區節慶的方式希望讓新移民的家人與鄉民能承認跨國文化的特殊性並給予新移民認同與尊重,最重要的內涵為宣揚一種多元文化的觀念,企圖扭轉鄉民對新移民不平等的對待方式與觀念,換言之,社區組織是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移民身分認同的建構:個人,家庭,族群社區。 結論部分,客家人與新移民的接觸讓在地客家認同的內涵獲得豐富的意涵,除了讓多元文化中族群關係不平等的內涵被意識到之外,地方文化與客家文化也有多樣化的表現,不只是傳統文化的挖掘,也能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有新的文化產生。本文主張,社區組織對地方公共議題持續的關心就是在地客家認同具體的體現。
台泰跨国婚姻文化适应现象:以南桃园客家庄泰籍妻子为例
作者:覃培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泰籍妻子  生活调适  跨国婚姻  婚姻坡度 
描述:大類:華裔與非華裔。華裔報導人的家庭經濟優良,生活品質很好,屬於中產階級,在都市的華裔報導人多從事貿易或為企業家,鄉下華裔報導人擁有大量的土地,因此經濟地位比當地非華裔的農業家庭高。有些非華裔報導人的娘家父母親為公家機關的雇員,她們的教育程度比農業家庭高,她們經濟地位也比來自農業家庭的報導人高。來自農業家庭的報導者,為了提升自己與家庭的經濟地位,大多數在高中畢業以後就遷移到大都市工作。這些原生家庭背景與婚前的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等,均形成泰籍女性選擇締結跨國婚姻的條件基礎。 二、不同於其他研究臺灣與東南亞的跨國婚姻具有商品化的現象,本研究的臺泰跨國婚姻的締結方式都是自由選擇的婚姻,雙方的婚姻建立在自由戀愛與有感情的基礎上,而非藉由仲介公司的介紹而結婚。這一點為本研究報導人的特色,特別是鮮少研究探討因自由戀愛而締結的臺灣與東南亞之跨國婚姻。在婚姻條件建立在全球化之人口流動的情況下,無論是女方遷移、男方遷移、或雙方都遷移的情況下,這些均是促成本研究報導人有機會認識結婚對象的主要因素,當他們互相認識之後,在交往的期間也會開始考量對方是否為自己的理想婚姻對象。本研究的泰籍妻子大部分考慮嫁給台灣人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泰國一般對台灣具有正面的刻板印象,她們有些來自泰國一夫多妻的家庭,因此大多希望自己未來的家是一夫一妻的理想家庭。 三、若以全球化的角度來探討,婚姻市場內女性選擇比自己社會地位階級高的男性,稱為婚姻坡度理論中的上嫁,很多台灣男性無法娶到台灣女性,因此透過媒介公司締結娶得來自鄉下落後地區的東南亞女性為妻子,因此一般台灣人對東南亞女性跨國婚姻的看待是有經濟提升的觀念。但是本研究的發現未有任何報導人認為自己有經濟提升,因為夫妻之間的經濟背景或職業性質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在工廠工作的非華裔報導人,丈夫也同樣是工廠人員。反而有些泰籍華裔報導人的教育程度和娘家背景比丈夫優良。 四、有些台灣人對於泰籍妻子保持有負面的印象,來自於媒體建構的負面廣播資訊包含:商品化、娘家貧窮、教育程度低、弱勢群體等錯誤的刻板印象。另外,南桃園為工業區,泰籍勞工人數多,少數泰籍勞工假日到酒店喝酒,酒後鬧事的行為,造成台灣當地人持有不安全及不信任的觀感,進而認為所有泰國人都是髒亂且不文明的,泰籍妻子卻因此被誤解而無辜背負著負面的刻板印象,並影響她們在台灣的生活調適。 五、本研究泰籍妻子婚後在臺灣的生活調適狀況,華裔與非華裔的文化適應有很大的差別:華裔報導人由於娘家還保留一些華人文化,因此剛開始遷移到臺灣的生活調適狀況很好,可以在日常溝通使用流利的華語,也較容易找到薪資優良的工作,對夫家的宗教與祭拜方式,也不需要重新學習。但是華裔報導人對臺灣的族群歧視很敏感。因為她們認為自己的祖先和臺灣人同樣是華人,在泰國被認定為華裔,她們期望被接納為臺灣華人的一份子,因此,當她們被一般臺灣人排斥在外,並稱呼她們為「泰籍新娘」的時候,她們深深感受到在臺華人與東南亞華人的差別,也影響到她們對臺灣的認同與文化適應。非華裔報導人在語言適應方面是個很大的問題,雖然有些報導人先以勞工身分居留臺灣,但在工作期間是透過翻譯人員跟主管溝通,而婚後進入夫家,除了要懂中文之外,也要學會使用閩南或客家話溝通。在宗教信仰方面,由於非華裔報導人與華人的祭拜方式不同,她們也需要重新適應夫家的信仰及調適自己的祭拜方式。不過族群歧視方面比較不會影響非華裔泰籍妻子的生活調適,因為她們認為自己的祖先跟臺灣人不同,她們在臺灣交到的朋友也都是同鄉或其他東南亞配偶,因此非華裔報導人在族群歧視方面比較不在乎。 六、臺灣社會存在族群多元化現象,筆者研究的南桃園為客家區域,本研究的泰籍妻子嫁入客家家庭的比例也最高。嫁入客家家庭的報導人,在夫家受到傳統男尊女卑之性別角色的影響,她們除了要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以配合夫家的需求,同時也要調整自己在夫家所扮演的女性角色(妻子、媳婦、與母親等)。在來自農業家庭的非華裔報導者的例子裡,有些可以接受客家婦女的角色期望與角色表現,因此客家文化可以幫助她們適應台灣社會。相較於生活品質較高的華裔報導者,部分例子無法適應客家婦女角色,而阻礙了她們對婚姻生活的調適。
高丽菜压成饼干卖等8则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商界·城乡致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台湾屏东的林达龙将整棵高丽菜压成不到l厘米厚度的“饼”,食用时可煮汤及鲜炒。这种新鲜的噱头不仅吸引了顾客的眼球,也为高丽菜的保存提供了新的方式。之前,他注意到高丽菜便宜时,1棵不到新台币10元,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