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17)
学位论文(95)
报纸(84)
会议论文(5)
视频(1)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17)
学位论文 (95)
报纸 (84)
会议论文 (5)
视频 (1)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4(157)
2013(29)
2012(19)
2011(19)
2010(26)
2007(10)
2003(1)
2002(2)
1992(1)
按来源分组
其它(96)
梅州日报(22)
农业考古(4)
龙岩学院学报(2)
艺术教育(2)
中国陶瓷(1)
新北辰(1)
大家(1)
餐饮世界(1)
跨世纪(学术版)(1)
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作者:高冬梅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地区  农村女性  闲暇  生活方式 
描述:间闲暇时间的差异是和女性生命周期相联系,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的闲暇时间变化呈U字型的变化。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以及职业分化不彻底的特性,使得客家地区农村女性生产经营时间比较长,闲暇时间季节性差异不明显,闲暇
文化表述与地域社会: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研究
作者:温春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表述  地域社会  畲民  客家 
描述:对族群性差异的强调在历史进程上也相吻合。而此外,零星的史料也显示了清代部分畲民关于自我的认定与创造,他们通过对盘瓠形象的改造及对自身独特性的强调,加强其作为一个族群的认同与意识。而稍后居于闽粤赣毗邻区
义民爷的神格多样性:以苗栗市义民庙为例
作者:刘忆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义民爷  义民爷信仰  苗栗  神格 
描述:群的特性,再加以命名,可將之分為三群:客家烈士群、正神群、鬼魂群。客家烈士群的民眾較傾向於中間立場,對義民爺的神格較不認為是神或鬼,反而是類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烈士們。而正神群的民眾較認為義民爺是與一般正神
客家服饰文化研究
作者:刘运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系  二元性  服饰文化  根源性 
描述:的穿着,由风俗、生活方式等文化层面探讨客家服饰的独特性。三是通过与闽南人、百越族、中原汉人服饰做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研究,探讨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方法中的文献分析法
客语味觉和食物隐喻与客家人对谚语的理解
作者:林亚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谚语  味觉隐喻  食物隐喻  谚语理解  概念映照模型  概念合成理论 
描述:傳統傳承給子子孫孫的理念。若能將客家文化特性融入於客語教學中,必能使課程內容更加活潑生動,令學習者對客家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進而活用於日常生活中,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新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王院成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本地再现式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新发展战略 
描述:因地制宜,扬己所长,避己所短。 <br> 第三,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创意性地对客家特色民俗文化进行再现,其依托的就是融地域性、独特性、传统性、神秘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客家特色
客家活化石(名家走笔)
作者:肖复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沿闽粤赣当年客家迁徙之路,一路逶迤看到的客家各式民居,让我格外惊叹不已。客家人虽都是从中原漂泊而来的汉族人,但在这里的民居,即便仍然可以看到某些汉族建筑的基因,顽强地勾连着与遥远中原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在整体形态与布局上已和中原汉族人的民居太不相同。除惊叹之外,我非常好奇,为什么会有这
河源:千年古邑迎来客家文化盛会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2222年前,秦始皇30万大军的铁蹄在古龙川大地上踏响,它带来的并不是血腥屠杀,而是“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古龙川带来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终使“开放、兼容、敢冒、创新、重商和务实等岭南文化特性,在赵佗时代呈现雏形,并在此后2200多年间,融入客家人的血液,使之成为全球客家人
千年古邑迎来文化盛会 河源举办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紫金花朝戏,是河源特有的地方剧种。 龙川秦代越王井 2222年前,秦始皇30万大军的铁蹄在古龙川大地上踏响,它带来的并不是血腥屠杀,而是“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古龙川带来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终使“开放、兼容、敢冒、创新、重商
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研究
作者:蒋英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川西民族  饮食文化  交流  变迁 
描述:时间的层面,还是从空间的层面看,饮食文化都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饮食文化会在发展中不断交流传播并发生变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