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057)
期刊(1995)
学位论文(543)
图书(235)
视频(72)
会议论文(63)
人物(1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057)
期刊 (1995)
学位论文 (543)
图书 (235)
视频 (72)
会议论文 (63)
人物 (15)
按年份分组
2015(72)
2014(2622)
2013(614)
2012(648)
2011(612)
2010(524)
2009(255)
2008(271)
2007(140)
2005(28)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828)
其它(727)
客家研究辑刊(154)
嘉应学院学报(56)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56)
深圳侨报(50)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4)
人民之声(3)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
潇洒做“账客”,月光族夫妻成理财高手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中国故事·新视角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应酬等一应大小开支全记在账本上。又过了一个月,她和齐权仔细核算各类支出所占的比例,又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每月花在出租车上的费用占总支出的9.2%,二是外出就餐的费用占总支出的16. 1%。景莉雅总结经验
舞者
作者:陈启文  期号:第4期 来源:红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在老人的背后,是一个岭南的村寨,这是一个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古村落,有人说这是最后一个客家村。我叫不出她的名字。我不知如何才能叫出一个村庄的姓名。这里曾是人间的一处绝佳居所,有逐水而生的草木,有缘河而居的客家人。但这里,我是说,现在,早已不是村落了,而是社区。乡间小路上,没有了泥土,没有了牛羊和它们一路撒下的粪蛋,甚至连乡间小路也没有了,只有水泥大道和黑色的柏油马路,每一条都是笔直的,笔直地连着城区的繁华街道,连着五金厂,玩具厂,彩印厂,塑胶厂,机电设备厂,摩托车厂……这个世界上已经容不下一个存在了千百年的村庄,没有了田野,看不见炊烟,连炊烟,这属于乡村的最后一道古典的风景,也早已被抽油烟机抽掉了。 乡村,到底还剩下什么?我站在村口,有些心虚地朝那边张望,想看看那村庄,想看看客家人置身于其中的生活。我只能张望,她离我太远了。那条青石板铺陈的村街还在,被撬掉了一些,也留下了一些,却再也看不见在上面走过的客家妹,以及她们像山茶花一样红润的嘴唇。你看见的,只有被玫瑰色的口红涂得无比鲜艳的嘴唇和从她们身上散发着的法兰蒂香水味。当年的客家妹已变得瑰丽动人,你看见了她们,恍若看见了在轩尼诗道上款款而行的香港丽人。没有谁跟时间有仇。井台上的青苔看上去很美,但没有谁愿意喝浮着一层苔藓的井水;青石板小街也很美,但没有谁愿意背着柴米油盐、背着沉重的生活在一条炊烟萦绕的小街上走过自己的一生。炊烟也很美,但呛人。你不能不说,那些花园小区就是比客家人早先住着的那几间早晚冒烟的乌黑的土房子舒心,不知舒心多少倍。那些玫瑰色的口红和法兰蒂香水就是能把女人打扮得更美,更俏。别矫情了,你知道,这是二十一世纪,没有谁愿意回到晋朝和乱世中的南朝。 走进村里,只有樟树依然长得到处都是,但樟树底下已经很少住着客家人了。很多人都从这里搬走了,搬走了就很少回来过,他们好像早已忘了这里还有他们居住了多年的老屋。很多的老屋都成了危房,没人能阻止它们一再的倾斜,没有人能阻止它们迅速地成为往事。但也有客家人空下来的房子,被许多外来的七七八八的人租住了。他们在这里卖苦力,捡垃圾,收破烂,扫马路,掏粪坑,这是谁都不愿干的活路,但总得有人干。他们租住在这些客家老屋里,七嘴八舌地发出中国各地的口音,而这些老屋,哪怕在他们眼里,也仅仅只是一种暂住,没有谁打算把一生安顿在这里。 但偏偏就有人愿意一辈子住在这里,我是说这个老人。他,安静地,又异常固执地,守在自家的老屋门口坐着,像一个凸显出来的老樟树根,凸显出一个村庄最古老的肃穆。看样子他这辈子是哪儿也不会去了,除非谁要把他连根挖走。 他的客家话很难懂。但我知道,那是最纯正的古汉语发音,是我们的祖先在晋朝或南朝说过的,但我听不懂。他的手在空中比划着,想要让我听懂。我终于听懂了,——我会让你看见的!他是说麒麟。忽然一下子,空气凝重了。而那时我就像一个十足的莫名其妙的傻瓜,我不知道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到底要告诉我什么?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如果没有麒麟,你永远进入不了一个真正的客家村。 后来我也慢慢知道了,只要你走近这个老人,他就会对你叫一声,——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的脑子没啥问题,但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他以为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在打听关于麒麟的消息。或许,在他眼里,麒麟是真实存在的。这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信仰。麒麟是客家人的精神图腾,也是他们最古老的信仰,客家人走过的每一条路,最早都是麒麟先走出来的。为了逃避东晋和南朝时代的无穷无尽的争战与杀伐,为了在乱世中找到一片让他们可以安安分分生活的土地,有一支客家人在麒麟的引领之下,从黄河流域一路跋山涉水、迂回辗转,最终抵达了他们的天命之地,——樟木头。甚至还有史料记载,樟木头客家人的先祖曾在乱世中的西北方建立了一个小国,但很快就被鞑靼人灭亡了,亡国之民纷纷逃奔到了东南沿海一带。且不管他们来路如何,他们是真的在这里找到了一块安身立命之地,东莞这地方,樟木头这地方,对于这些客家人也真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千百年来这里天高皇帝远,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大的动乱,也没有大规模的饥荒和瘟疫流行,甚至,连台风也一次次奇迹般的绕开了这里。远徙而来的客家人在这里找到一处命中的乐土,千百年来安居乐业,让他们深信,这是麒麟给他们带来了好运,麒趾呈祥,凡是麒麟踩过的地方,就会风调雨顺,太平吉祥。千百年来的风雨沧桑,从来没有改变他们的这样一个信仰,然而,现在,在这样一个时代,忽然有了太多吸引人、诱惑人的事物,谁心里还会装着一只麒麟呢?眼看着,扎麒麟、舞麒麟就要成为这位老人的绝门手艺了。他老了,他知道,他实在太老了啊,他已经非常确切地预知了自己的大期,却在这村里找不到一个麒麟的传人。 老人的眼睛睁得老大,——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说这话时,他的手一直没停。看他的手,瘦,黑,长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却特别沉着,灵巧,充满了快感。看得清楚,那是黄竹,压低了声兴奋地响成一片,从对面晃过来的阳光,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晃成一片。我默立在那里,眼前一片斑斓。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老人先要用黄竹扎出麒麟的头颅,这看起来简单,里面的讲究却实在太多,扎出的麒麟头,骨架要轻重适当、左右对称,再缝上带有金色鳞片的头皮,还要画上客家人喜爱的各种色彩鲜艳、细腻生动的图纹,再栽上一些装饰性的绒毛……这个过程说不上有多么复杂,但很繁琐,很漫长。如今,除了这个老人,有谁还会有这样的耐心、花这般的精力来干一件很繁琐、很漫长的事情呢?我看着,想着,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这让他的动作变得更加简洁明了,也让我回避了一些复杂性的描述。我发现这个老人竟然还有许多新奇的想法,他在麒麟头内暗设了一些奇妙的小机关,轻轻地一个触动,麒麟口就可以灵巧地翕合,麒麟的眼睛就开始转动,眼珠子黑亮极了,溜溜转,这麒麟,一下子活了,活了啊!我感觉到一件事物诞生之前的那种刺激,但我不敢叫出声来。当一只麒麟头突然如此鲜活地诞生在我面前,老人沉默地看我一眼,眼里充满了血丝,看上去血红。唰地一下,他扯过来一条红布,将麒麟的眼睛蒙住了。 我知道,看老人的眼神我就知道,这还仅仅只是一个麒麟头,一个开头。而对一只麒麟诞生的全部过程,那是谁也无法看清楚的,除了这个老人。差不多过了一个多月,我才看到了一只首尾齐全血肉丰满的麒麟,——我会让你看见的!在麒麟的背后,我看见了那个老人,他的眼里不再是血红的,他的眼眶里竟满是泪水。那天,空荡荡的屋场上挤满了人,很多搬走了的客家人又回到了村里。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回来了。他们其实和原来的村落和老屋隔得并不远,那些花园小区和漂亮的房子里实在什么也不缺,但,似乎,总觉得又缺少一种东西,有点失魂落魄的样子。而现在,他们眼里又有了一个值得注视的东西,他们涣散的眼神又集中到了一个焦点上。客家人的眼里是不能缺少一样东西的,麒麟是客家人的魂。那晚,除了客家人,还有很多打工仔打工妹也来了,他们像我一样,被一种古老而新奇的东西深深吸引过来了。这么多人团团地环绕着一只麒麟,都在啧啧地赞叹;这么多人,都在等待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开光,给麒麟开光,开光见青! 那是件非常神秘的事情,在夜幕降临之前一切都准备好了,但还必须等到午夜子时之后,黎明之前。此时老人一直仰望着天空,他老眼昏花,早已看不清无边宇宙中不确定的星光,但月亮他是看得分明的,这晚的月光如此明亮,必将照亮客家人的麒麟之神在人间复活。这让老人的目光里充满了敬畏,谁也没有发现,就在老人的身影里,已经有另一个幽灵般的身影在晃悠着,有一件不可预知的事情即将发生…… 是时候了。老人点了点头,十几个客家后生仔便托着麒麟,还有十几个客家汉子抬着锣鼓,这是客家人最盛大的仪式,他们来到老人预先选好的一棵古樟树下,点燃了香烛,供上麒麟和客家先祖的神位。此时,大伙儿都看着那老人,老人端了一杯酒,慢慢跪下,这是敬天地的;老人又端了一杯酒,躬身走近麒麟,这是敬麒麟的;老人将一杯酒一饮而尽,这是敬大家的。然后,老人沉默地看了众人一眼,眼里充满了血丝,看上去血红。唰——老人将蒙在麒麟眼上的红布一下揭开了,顷刻间锣鼓敲响了,鞭炮声齐鸣,一股奇异的力量让我的血液沸腾了一下,我看见了那只麒麟,两眼射着奕奕精光。 接下来的事情在我的预料之中,这只麒麟将贯穿整个村庄,舞过每一家客家人的老屋,不管这家里是住着客家人,还是那些卖苦力的、收破烂的、掏粪坑的。麒麟是属于民间的,属于每一个人的,是应该在村落里舞的。老人也是麒麟的舞者。我看见过舞龙,舞狮子,但我还
岗厦14号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山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心里喊出一句,“你好,我都系深圳人。”对方瞪着他,扭了头,跟同伴骂了他一句,“七!” 他听了也不生气,而是友好地笑笑,在心里喜喜地补上一句,“我想同你们好啊。”他用的是深圳普通话。听见自已
印象 点画亭台,风霜摇落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文学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自那时起,屈指算来,彼此之间的过从,已经超过了三十年。 三十余年,如烟往事,常在眼前。 南翔还是像从前一样地动作灵巧,反应敏捷。只有体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大变,还是清癯依旧。不过,如果有谁因此而想当然地认为南翔是一个赢弱不堪的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酷爱读书、写作不辍的南翔当然不赢弱。一是他素来精力充沛、精神抖擞;二是他事必躬亲,以劳动为荣,极喜锻炼,且颇能吃苦;三是他无论干什么事情,甚至包括走路,都是风风火火。后来有人和他开玩笑称,从他走路,可以看见什么是深圳速度。 在大学读书时,南翔有一对哑铃,只要有空,每每可以见到他在床底下搬出操练。 许多同学争相仿效。当此时,南翔以及另外一位拥有两只硕大哑铃的同学,也就乐于充当起了陪练,而他们各自的哑铃,便决不含糊地充作了大伙锻炼的热门器械。不过,这样火爆的场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一段时间下来,虽参与者不少,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委实寥寥。只有南翔一直坚持到毕业。现在想来,南翔之所以在三十多岁的年纪,即已破格跨越了多道高阶的学术门槛:由讲师、副教授而正教授——按他带着自我调侃意味的说法,是早早进入了“半退休状态”。并且,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多部、中篇小说六十余部、学术专著一部、散文随笔集一本、另有独立撰写及与人合著的报告文学集两种,还有散见于报章杂志未收录的文字若干,总计己达数百万言),这与他的韧劲十足、永不言弃、极为勤奋、手不停挥,是绝难分开的。 我与南翔,不止于同窗这样的关系,两个人——当然还有一帮同学,如郑荣昌、郭益扬君诸人——完全可以一起算作“饕餮之徒”。 虽然我们班上的许多同学是带工资上学的,但以那时的生活水平论,如果能时不时吃上一顿不到两毛钱的红烧肉,就已经略显奢侈了。南翔也带工资,但他一样未见得阔到哪里去,外出打牙祭的次数,也是极少的(这种生活状况,使我们在学习上,暗暗多了一种今天的学子已经很难理解的助力。物质的相对匮乏,甚至家境的贫寒,倒让我们得以脱出世俗享受而更加努力地专心向学)。所以,我们饕餮的主要形式,大体上也就是相聚一处,自己动手做一回饭菜,借此改善一下伙食。 改善伙食的时段,主要在冬季——一来是因为此时腹中油水严重短缺,二来是因为江西大学紧挨着青山湖,北风自湖口呼啸着席卷而来,其寒尤厉,其冷彻骨,未亲历者,断难体会南昌这个著名火炉酷寒峻厉的另一面。原料主要是由我和郭益扬自家里头带来。借着有限的探亲假,郭益扬君会带些赣南的土产佳肴,如豆腐乳、腊鱼等。而我主要带的是经祖母亲手腌制的赣中客家腊肉。记忆中,南翔的吃相,并未因了他的教授潜质,就显得格外文雅。一样咬得脆响,声音一点也不比别人小。这样的南翔,因其癖好不遮、率性而为,才显得真实生动、犹在眼前,至今仍然令人觉得分外亲切。南翔从不喜借鲜艳的东西装扮自己,所以,时至今日,他在我心里,还是保持着旧时容颜。我们都已年事渐长,但他的这一形象,我以为,决不可能会有任何改变了。因为,他现在还是那样真,真诚,真实,真得让我觉得时光停滞、依然还留在三十余年之前;真得让我不断想起江大校园操场的那条煤渣跑道——正是在这条灰尘飞扬的跑道上,南翔和我趁着夜色彼此谈论过数不清的各种话题。唯其真,所以,我们至今仍能记历历前游,看花南陌,绿满芳州;唯其真,因之我们现时还能蹈碧海千寻,相期汗漫,与烟霞会。 南翔的真,还在于他始终对人一腔赤诚。大学数年,他像兄长般操心我的个人生活和情感归宿。甚至屈尊给我充当信使——后来还几乎成为月老,替我牵线搭桥。毕业一年多,我分配在吉安师专(今井冈山大学)任教时日已久,与南翔所在的省城南昌相距近三百公里,而且彼此都忙,亦难得一见。但他一直挂念着我,数度将信寄至吉安我所在的高校,思量为我张罗解决个人问题。南翔的情谊,到了今天,我也未敢稍或忘却。 岂止对我如是!南翔对于他的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又何尝不是若此。从读书到生活,从实习到就业,几乎所有方面,他给予了多少弟子以切实帮助?南翔遍植桃李,学生星散,这类事情,既不可详考,亦已难以数计。唯朋友和弟子们在回忆文章当中,每有提及。记得一位朋友忆及南翔赴友人饭局——是友人设席,除此而外,南翔奉行一个著名的“三不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能不去吃的饭就不吃——席间,友人见南翔正忙着用手机发信息,于是询问了一声,南翔答日,是为一位本科生找工作的事情在忙。 风霜摇落,岁月不居;亭台点画,胜景如昨。三十余年前的南翔犹在;经三十余年,南翔竟依然放我。此亦足证,南翔的济世情怀、赤子本色,虽有无算的风吹雨打,却丝毫未曾褪去。 岁月迫人,南翔因长年累月伏案写作,患上了颈椎病,一旦工作紧张,他即要频频为此所累。而他身兼多职,有学院繁杂的行政事务,还有一定强度的社会工作,活动多,写作任务也重。尽管未有器质性病变,却也甚为恼人。然即使如此,他还时时不忘叮嘱我抓紧治疗高血压病症,且贻我速效救心丸,亲购自动型数字电子血压计以赠,并口授血压计的使用方法;隔上一段,还要问我,血压高不高,是否在坚持服药等等。其情殷殷,·让我深铭五内。这又是南翔变中的不变。变中的南翔加上不变的南翔——这就是与我相交三十余年,而我却难道其万一的真实的南翔。 晚我数年抵达深圳的南翔,在1998临近岁末的时候,把父母、家属带到了鹏城。我想方设法借了一部面包车,将他一家老小由火车站接上后送到了他的住处。我亲见了其对于父母的小心侍奉——就是现在,即使迫不得已要在外吃晚饭,他也必于大家酒酣耳热之际首先告退,为的是回家去给85岁的老母亲按摩。那是一种至孝,对后辈则是一种无声的示范。从这里,我也同时看到了南翔身上所闪射出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耀眼光芒。这种深入于他骨髓的文化因子、美好德行,让他获得了抵御物质诱惑的巨大力量,使他避开了五光十色的各类陷阱。我想,这也是成就一个真实南翔所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部分。 南翔的身子看来是再难发福了,但他仍旧迸发出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活力。这种活力,来自于他不停歇的阅读、思考、写作。他情感丰富,有着诗人一样敏感的心,有着儿童一般惊人的想象力。他有着很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几臻化境。他随手所书,往往都是出语成珠玉、走笔有辉光。其学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其忧郁气质、锐利眼光、古典情趣、追索精神、人文理想、现实投注、终极关怀,集于一身,组成了一个多棱、多维、多元、谜一样难以测其深又完全裸呈于你面前像邻家孩子一样的南翔。 “多情多病转疏慵”,时光太匆匆。南翔与我也在渐渐老去。不过,韶光老去,不足为患。所患者,是再无追求。幸运的是,得南翔相劝、带动,终至挥别旧日惰性,开始鼓起勇气,欲效南翔之壮心不已。虽远不能和贤者比肩,但南翔时加督促,自己亦能于兴之所至处,每思唱和,乐亦无穷。 我的案头,摆着南翔所赠的各种作品,大小相异,厚薄有别,自成气象。每当抽取一本打开细读,我总觉得又回到了江西大学那条煤渣跑道上,如对诤友,如沐阳光,如披月华……即如伸手轻抚、举目凝视,亦觉其如张潮《幽梦影》中所言,山水是天地的文章,文章是案头的山水。而南翔送我的速效救心丸,于我,则有别样含义,它被我放置在靠我最近的书桌抽屉里,更被我永远藏在了心里……那只电子血压计,静静地立在书桌桌面居右的位置,当我眼光与它相触时,我会感到它的读数,正在闪烁不已,让我读出了点画亭台、风霜摇落,读出了旧时岁月,读出了勃发青春,读出了浩荡江风,读出了晴碧天光,读出了兰芳桂馥,读出了山高水长
曾宪梓:“解放牌”资本家
作者:暂无 期号:第7期 来源:晚报精华·往事与旧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生活了,在国外是三等公民、二等公民,受到很多歧视,找工作也找不到,陆陆续续地就回来了很多。 1985年10月1日,我还是香港客家商会会长,我想香港将要回归祖国,我们要搞一个大宴会。我组织了盛大
热爱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等……” 我得老实地向读者们承认:我第一次和她干上的时候,内心里对自己都怀有某种轻蔑,在我射出的那一瞬间,我想到的却是,我那些朋友,该多震惊啊。因为我在各种场合,都很注意和她保持距离。在1 980年代的上海
徐晓风:红遍华人世界的“大眼妹”
作者:罗至  期号:第12期 来源:开心老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然而徐小凤在生活中是个责任心非常强的人,多年来她都始终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她对自己的弟妹们始终照顾得非常周到,为家里人倾尽了心血。虽然在婚姻生活上依1日是孤身落寞,但她有和自己亲情相连的家人
贴近性对台广播中的运用与发展
作者:卢文兴  期号:第12期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的。 1.岛内受众对广播媒介选择空间大,要求对台广播必须紧贴受众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节目产品 据台湾权威的调查机构——电广基金和AC尼尔森发布的资讯,这几年岛内广播听众是总人口
48个知名人物诠释客家精神
作者:胡世民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仕明和他的《客家群英会》画作。 李仕明和他的《客家群英会》画作。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你知道多少客家名人呢?在龙岗区横岗中心小学美术老师李仕明历时2年半独立创作的国画长卷《客家群英会》中,你就可以找到答案。该作品一共创作客家名人48个,每个人物独立成画,每幅作品净高2.0米、宽0.96
副副围屋对联见证坑梓客家发展史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静谧的龙湾世居见证了坑梓客家发展历程。本报通讯员世轩摄 龙田世居门前的对联藏着宅名。本报通讯员世轩摄 本报记者 杨剑锋 通讯员 刘丽川 客家文化与充满诗情画意的对联艺术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客家人对于对联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情有独钟。在坪山新区坑梓办事处,被保存下来较完整的围屋有61间,里面大部分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