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深圳侨报>  副副围屋对联见证坑梓客家发展史

副副围屋对联见证坑梓客家发展史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4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01版:坪山新闻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挂接】

【全文】

静谧的龙湾世居见证了坑梓客家发展历程。本报通讯员世轩摄

龙田世居门前的对联藏着宅名。本报通讯员世轩摄

本报记者 杨剑锋 通讯员 刘丽川

客家文化与充满诗情画意的对联艺术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客家人对于对联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情有独钟。在坪山新区坑梓办事处,被保存下来较完整的围屋有61间,里面大部分都保留有完整的堂联,它们或反映围屋主人的生平、或表达客家人的精神及客家文化发展历程……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老围屋,了解那里一副副对联背后的故事,以及客家文化在坪山地区生根发展的故事。

见证客家人思想进步

坪山地区的堂联大体有两类,一是当代人撰拟的祈求吉祥幸福的春联,一般都张贴在大屋周边的房屋门口;另外一种是族人的传统联,贴在围屋中轴线的厅堂上,这类堂联年复一年,代代相沿,甚至贴在何处皆有一定之规。笔者翻看关于坪山对联由来的历史得知,有些堂联就是一本“微型族谱”,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价值,值得后人仔细研究。

据了解,主持修建坑梓金沙社区“长隆世居”的梅峰公是个文化人。“长隆世居”大门有一副颇有哲理的对联:“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耕也好读也好学好更好。”同时,他又自撰过一副对联作为遗训,其下联是“士农工商各一业,方为济世万人”,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思已有了质的不同:这种文化心理,并非简单的客家耕读文化理念,也并非只是梅峰公的一点“思想火花”。而从坑梓黄氏家族各方各支的表现来看,这一文化心理上的超越,是深圳客家文化的一种普遍性进步。从整个深圳客家文化来看,这种既重文教又鼓励经商的理念,对于历来“重农抑商”的客家观念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突破。

道出宅号憧憬顺利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有些围屋运用了对联“藏字”的手法,将宅号的名字藏入联中,并通过对联的方式祈求吉祥如意。

史料记载,位于秀新社区的“新乔世居”是坑梓黄氏开山祖居中公的第三儿子昂燕公支持修建的,也是黄氏由坪山乔迁坑梓最早的围屋,在围屋的正中有一副醒目的对联,“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分万派总是同源。”祖堂上以此联庆贺、纪念乔迁盛事,并暗含了宅名“新乔”二字。

位于金沙社区新横村的“廻龙世居”正门口贴有一副藏头联“廻抱春山秀,龙蟠吉(及)第高。”不难看出,此联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合成了该大宅的宅号,构思颇为精巧。

此外,位于坪山办事处的“丰田世居”大门前有“丰登玉粒,田庆金穰”几个大字,联意也一目了然:期盼田事顺利、五谷丰登。

冀望后人加官进爵

一直以来,客家人非常重视风水,认为选了一块好地居住,族人不仅能身体健康事事顺利,还能加官进爵平步青云,这一点,在位于大水湾村的“龙湾世居”下堂后侧两根厅柱上的楹联上有很好的体现。

这副对联内容是这样的:“毓秀自田成,提田岭,挈银瓶。振也!左龙右虎。钟灵由地设,笏梅峰,枕鼓角。允矣!后嶂前峦。”这是一副很有意思的风水联。

一副对联,一个希望。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朵文学奇葩,新区各大围屋的众多优秀对联,不仅是当时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同样也是坪山客家历史发展的见证。在走访中,有村民表示希望这些对联能永远成为围屋的一部分,让后人永远铭记祖先遗训并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做个勤劳勇敢的新时期客家人。

记者手记

在走访中,记者略感遗憾,在一座座围屋周边,一座座现代建筑却拔地而起,不少现代人的生活痕迹印在其中。古人修建围屋,无不希望能保留千秋万代,但如今形势似乎越来越严峻,部分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围屋尚有政府保护,但那些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围屋也许就没那么幸运了。

韩国大田大学文智成教授在1966年参观坪山“大万世居”、“龙田世居”、“龙湾世居”之后,曾无限感慨地说:“这些大屋无论是哪一个,若在韩国都是国宝级的。”如何保护这笔文化遗产,如何用好这笔财富,这些问题都应该提上日程,在这方面,政府有指导责任和协调义务。记者认为,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最好是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给民间行为予以指导与规范,并把“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鼓励投资修缮,与旅游部门合作,让这些围屋成为深圳旅游新名片。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