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筑华表的演化历程
-
作者:陈伟
期号:第3期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华表 起源 特征 演变
-
描述:顶部为毛笔头的代表主人取得的是文功名,顶部为狮子的则代表主人取得的是武功名。
-
“纵有成就,全是客家乡亲成全”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吴伯雄题写的贺词
郑钢坚演出照。(郑丽萍摄)
本报记者李少凤
曾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国国际合唱节上亮相的大型客家山歌主题交响曲音乐会《交响山歌·客家新韵》,6月11日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唱响。这种将客家山歌交响化、实现大俗大雅交融的创意获得了专家与观众的双重赞誉。而提出这一创意的正是我市蕉岭乡贤、深圳
-
辛亥革命期间胡汉民革命思想发展历程浅析:从客家文化角度分析
-
作者:耿海燕
期号:第11期
来源:金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汉民 革命思想 发展历程 客家文化
-
描述:即试从客乡人的文化传统着手分析胡汉民思想的发展历程演变。
-
客家山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
作者:苏 兵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深圳商报记者 苏 兵
8月17日下午,“山歌皇后”郑钢坚在深圳戏院开讲《山歌梦 两岸情》,细述客家山歌在传承、传播客家文化,推动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之间所做出的贡献。讲座中她多次即兴演唱山歌,动听的歌声让观众领略了客家山歌的意境和魅力。本次讲座由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局和市音乐家协会主办。
客家山歌
-
庠序的桃花源:香港一所客家村校的办学历程
-
作者:关之英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香港 客家人 村校
-
描述:00名学生。到90年代末,香港由于出生率下降,适龄学童大减,"从谦学校"在2004年接到香港教统局的"杀校令",在2007年8月底停办。通过对"从谦学校"的办学历史的叙述,可清晰地了解客家人办学的观念,以及香港社会发展的转变历程。
-
广东汉剧早期外江乐班本土化历程
-
作者:李英 张贵
期号:第3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皮黄声腔 粤东 外江戏班
-
描述:今天的广东汉剧与京剧同源异派,曾是粤东地区盛开的一朵鲜艳奇葩。为潮剧、正字戏、西秦戏等粤东各民间小戏的进一步完善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外江乐班是本戏种早期形态赖以生存的土壤,而粤东四大戏班为外江戏的生发、传播与演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外江班"与"本地班"的交流探寻其本土化历程。
-
百里一日观花过 尽览客家千年史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让我们从布吉沿深惠路东北而上,然后在坪山调头,沿坪葵公路东南而下,直至大鹏半岛的最南端。
这一路走来,从繁华闹市到规划整齐的工厂区,穿过袅袅炊烟的客家老围屋,来到那片碧海蓝天下静谧的金色沙滩。而这也是一个从现代都市出发,途经中世纪田园生活,最后到达那片虽骇浪撼动但万年不变的古火山和海岸地貌的美
-
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
-
作者:李广贞 钟璟
期号:第1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变迁 铜鼓县 山歌 客家 改革开放 新中国
-
描述:在社会变迁中的演进历程。
-
客家人生命历程的殷红史诗——读刘晓双长篇新作《滚滚血脉》
-
作者:吴野
期号:第2期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生命历程 客家精神 史诗 成都东郊 作品 广东梅州 新作 历史与现实 读者
-
描述:的刘家湾42名后生远迁四川成都东郊龙泉的故事,展现了历史上客家人由东向西辗转入川的传奇历程。刘华夏、吴小凤、刘丁旺们栉风沐雨,流血流汗,终于落脚在成都东山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六千里路云和月,一场惨烈
-
石冈客家妇女九二一灾後生命历程的民族志
-
作者:刘宏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二一 921 earthquake 客家妇女 Hakka women 伙房 lineage residence compound 传统厨艺 traditional kitchen skills 女性群组 female group
-
描述:與實踐的方式,理解婦女災後的生命歷程。本研究發現客家婦女體驗災後生命的變化,選擇生存的策略,承轉生命的可能性。特別是客家伙房婦女展演的多元角色,在災後困境展現彈性。婦女以傳統廚藝為基礎,透過女性群組的方式,體認群己關係與自我實踐的可能性,進而理解女性生命的價值,建構客家婦女所蘊含的多樣性。
本論文的第一章首先通過描述石岡地區特有的伙房與父系繼嗣群體,鋪陳這群說大埔客家方言婦女的日常生活。第二章探討在強震的破壞下,如何引發婦女心理的變化與生存的危機。第三章接著敘述一群石岡婦女迫於震災之後家庭與家屋重建的需要,選擇務實的生存策略,她們以家屋內傳統客家食物的廚房手藝出發,轉換生命的舞台。第四章為本論文的核心章節,我採取實踐的理論視野,觀察與描述石岡美食小鋪婦女所經歷的形成、解散、重組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具體的觀察到這群石岡客家地區的女性,災變後結群的特殊性。延續前一章,第五章分析這群災後客家婦女的生命變化,以此來討論女性自我認同與主體生命價值的意義。最後,在結論章我嘗試以這個民族誌個案與災變研究、客家與性別研究,進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