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03)
期刊(603)
学位论文(472)
会议论文(21)
图书(6)
视频(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203)
期刊 (603)
学位论文 (472)
会议论文 (21)
图书 (6)
视频 (5)
按年份分组
2014(922)
2013(233)
2012(255)
2011(245)
2010(218)
2009(135)
2008(100)
2007(87)
2006(40)
1999(1)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285)
民俗曲艺(5)
红岩(2)
小城镇建设(2)
建筑技艺(2)
党史文苑(1)
大众DV(1)
名人传记(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广州:花城出版社(1)
土楼,守望的新家园
作者:刘君 冯木波  期号:第3期 来源:海峡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魂夺魄”的土楼。客家漂泊的传统因日益蓬勃的旅游业而褪去,土楼成为了守望的新家园。 根据一则民间流传的故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的侦察卫星在这片山岭间扫描到形似核反应堆的建筑,实地探访才发现是“东方古城堡”。
勇敢的博弈:永定客家的“过番”
作者:巫林亮 韦凌影  期号:第4期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永定  博弈  东南亚  新中国  胡文虎  南洋  台湾地区  新加坡  印尼 
描述:"番"是客家人对东南亚一带的统称,到那里谋生叫"过番"。过番的人早先叫做"番客",后称为华侨。永定客家人过番大多迫于无奈,主要有政治迫害和经济贫困两种原因。政治方面,永定客家
温流:华南新诗运动的拓荒
作者:林运来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诗运动  拓荒者  华南地区  初级中学  中山大学  广州市  教育系  文学院  温流 
描述:温流(1912—1937),原名梁启佑,后改名梁惜芳。广东梅县松口堡人。7岁随父往南洋婆罗州,在那里读过小学,一度做过打金工的学徒。14岁回到故乡,先在松口初级中学。后在广州市立一中就读。1934年夏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第一段]
锺铁民 美浓乡土的守护
作者:锺永丰  期号:第480期 来源:天下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锺铁民为客家文学家锺理和之子,八月二十二日病逝。一生致力写作、投入环保运动。曾与他共事,诗人锺永丰缅怀锺铁民为保存客家文化与地方运动的努力,其精神深入台湾文学与社会肌理。
詐騙盯上馬航乘客家屬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詐騙盯上馬航乘客家屬 【本報綜合報道】據《人民日報》、中央社報道:馬航MH三七〇客機搜索工作仍在繼續,但近日已發生以請領賠償金,詐騙乘客家屬的事件。有中國網民批評這是傷口上灑鹽,天理不容。 領
观“林”百态:真画与看画人
作者:林水  期号:第13期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林风眠  蔡元培  蒋介石  艺术家  中国艺术  博物馆  作品  校长  国民党  美术学院 
描述:眠从未拥有过真正显赫的声名,虽然他以留学巴黎的经历发扬光大了一度中断的下南洋家族传统,也曾几度担任国立最高艺术学府的校长,他的门下更是走出了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一代名家,然而长期以来,对林风眠的评价却与其真正的艺术成就极不相称。时代政治风云变幻,千秋万岁的盛誉亦很快沦为寂寞无名,与林风眠同时的大画家刘海粟、徐悲鸿等几经颠簸,时而被热捧上天、树碑立传,时而门前冷
20年,多少事:台湾茶文化研究范增平先生访谈
作者:司晋丽  期号:第5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范增平  茶文化  台湾地区 
描述:着依旧,对人的真诚依旧,对学问的严谨依旧。只在此时此刻范增平是台湾新竹人。大学学禅,曾师从南怀瑾。作为“范仲淹的后人、广东客家人的后代”,年轻时代他便萌生了一定要到祖国大陆走走看看的愿望。1988年,已是中华茶文化学会秘书长的范增平,带着三个愿望跨越海峡,从桂林辗转到上海。愿望之一就是用茶来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很多茶,台湾与大陆都有,我相信‘两岸品茗,一味同心’,要珍惜两岸开放的机会,有所成就。”以10多个各行各业的人组成的“台湾经济文化探望团”出现在大陆为标志,范增平开启了他以茶为媒,在大陆普及中华茶文化的文化使命。“最多的时候一年来8次,每次至少都要花费600美金,经费都是自筹。”“过高的经济负担曾让我们犯难,毕竟仅仅是凭理想和热情,以一种民间的方式在做事,那时获得的支持太少。”后来学会了精...
梁家围屋:客家传统屋式的诠释
作者:梁斐梅  期号:第5期 来源:当代广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传统  诠释  文物普查  清末民初  岑溪市  建筑 
描述: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岑溪市在水汶镇石村发现了一座梁家围屋。它被当地人称为碉楼,属清末民初建筑,是岑溪市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围屋型建筑。顾名思义,围屋就是围起来的房屋,主要是主房四周外围筑有
从消费价值出发,开发客家文化旅游
作者:梁勇  期号:第4期 来源:经营与管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旅游产品  客家文化  客家人  消费者价值  中原文化  文化旅游资源  中原地区  旅游开发  文化资源  总顾客成本 
描述:客家文化源自古代中原文化,与客家群体不可分割。从两晋开始,北方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在战乱和自然灾害中自发地分期分批辗转南迁,历经唐宋明清各朝代,形成了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民系——客家。客家在迁徙途中与南方的百越各族混居和融合,创造了一种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兼具南方土著民族文化精华的地域文
古村落: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
作者:雪樵 钟雯君  期号:第5期 来源:社会与公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村落保护  民间文化  海草房  商品经济  传统文化  旅游开发  文化底蕴  故乡  文化遗产  古建筑 
描述: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一直传承至今,可以说阳山是我国古民俗风情的活化石。村中的60多栋古建筑,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浑圆而古朴,历经几百年沧桑,仍不失它的庄重。建筑布局结构严谨、错落有致,井然有序。飞翘的屋檐,高耸的马头墙与幽静小巷中的青石板路相映成辉,似乎在诉说者它厚重的历史。穿越月牙门,青砖黑瓦、雕栋刻梁,透露出以往精致而不奢华的生活,是中国乡村民俗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和房屋一起见证山村数百年沧桑与历代兴衰荣辱的还有屋旁那棵饱经风霜雨雪的老樟树。虽已老态龙钟,但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直守候着这片宁静的土地。樟树下常成了村中人们纳凉的好去处。午后另一个纳凉的好地方是宗祠屋前的那几张石凳。闲余之时,村民时常坐在上面,和邻里间谈谈活计,拉拉家常,缓解疲劳。家中顽皮的孩子们也集拢在一起,活跃在大人们的周围,玩着那些古老而又熟悉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