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310)
期刊(701)
学位论文(178)
图书(20)
会议论文(14)
视频(1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310)
期刊 (701)
学位论文 (178)
图书 (20)
会议论文 (14)
视频 (12)
按年份分组
2014(870)
2013(248)
2012(271)
2011(266)
2010(239)
2009(105)
2008(98)
2007(43)
2006(35)
1966(1)
按来源分组
赣南日报(98)
客家(7)
福建乡土(3)
成功(教育)(2)
都市家教(下半月)(2)
搏击(1)
南方人物周刊(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科技创业月刊(1)
厦门航空(1)
与意大利合作保护客家围屋 我市积极探讨抢救和保护客家围屋途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崇林世居屋群蔚为壮观,但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不少房屋已残破不堪。 市人大代表和有关工作人员在参观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年久失修,部分墙体已坍塌。 核心提示 惠阳区尚存有100多座客家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居我市各县区之首,但大部分围屋得不到保护和维修,成为危房。对此,8月7日,
客家文化呼唤冲出“围龙” ——强力推进“文化强市”战略系列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游文君李锦让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认真实施“绿色崛起”和“文化梅州”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广东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近期将出台《梅州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2011-2020年)》。如何通过10年的努力,力争把梅州建设成为广东区域性文化品牌建设示范市、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全球客家人的
试论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相融的历史渊源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江天德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响乐中的动人乐章,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与当地土著居民和谐相处,和合共生。闽南文化迁入客家人居住的区域,开启了客家人与闽南人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之先河,体现了客家人、闽南人的包容性和民族团结和睦的相融性。 本文试以清流县塘背村为
越秀给新客家营造第二故乡 区委召开数场座谈会,聆听外来务工
作者:暂无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外来工妈妈喜游越秀 文/郑旭森 黄晓怡 杨亚明 广州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本地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共同努力。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在默默奉献的同时,却无法享受理应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当前,省、市主要领导都把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摆在显要的位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都
客家山歌面临传承危险《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作者、著名音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我国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本报记者 温 舒 摄 《客家意象》是陈小奇用两年时间完成的鸿篇巨制,倾注了大量心血。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采集 李玲玉、杨钰莹、毛宁等都演唱过陈小奇创作过的歌曲。 《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九九
围屋通过祖祠血缘保护家族从客家文化“围屋性”看客家人的“前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文化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文明形态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客家文化最直观有效的办法是去寻找客家人“人化”活动留下的标准解释形态。会说客家话不一定是客家人,就像会说英语不一定是英国人一样,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最具标准解释性的符号形态,本文谓之“围屋性”。 先民流落南方,当地官员将之登记为“客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助推绿色经济崛起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李少凤罗娟娟 【人物简介】杨春贵,1936年出生。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现为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
梅州文化产业机遇与挑战共存,业内人士希望在新的形势下找准重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记者李莹李锦让  [加大力度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最近,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研究部署新时期“文化强省”建设工作。日前,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省委全会精神,提出加快
海南宝岛,南国珍珠。据文献记载,早在900多年前,客家先贤
作者:古小彬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渡琼会馆”匾额的右边有一行小字,清楚标明刻匾的时间:“民国八年九月谷且”;左边也有一行小字,是书写人的落款:“琼崖道尹饶芙裳书”(道尹相当于清朝知府,民国初改称),还有印章。因年深日久又经多次搬迁,其中间明显已有一条裂缝。匾额目前由“渡琼会馆”创办人钟鹰扬(1856—1911)的孙子钟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