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梅州文化产业机遇与挑战共存,业内人士希望在新的形势下找准重

梅州文化产业机遇与挑战共存,业内人士希望在新的形势下找准重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2版:梅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本报记者李莹李锦让

 [加大力度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最近,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研究部署新时期“文化强省”建设工作。日前,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省委全会精神,提出加快建设“文化梅州”,打造“全国文化名城”的步伐。本报今日起推出加大力度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系列报道,敬请读者留意。

最近,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全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日前,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全会精神,部署进一步推进梅州文化建设工作。连日来,记者对我市文化产业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走访政府职能部门、文化企业、相关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剖析存在的困境与不足,就如何做强客家文化产业提出一些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雏鹰试飞:文化产业刚起步前景好

“梅州的文化产业跟我们公司一样,都是刚起步!”谈起梅州的文化产业,广东客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航如是说。广东客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去年5月成立,目前,公司主要管理和运营《客家意象》艺术团、亮胜客家艺术中心电影院,并成立了影视制作中心,是目前在梅州通过商业运作做活文化产业市场的一名“新生儿”。

何谓文化产业?业内人士解释: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艺创作演出业、影视业、图书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旅游业、广告业、艺术培训业等。

早在2004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梅州”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这一文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鼓励和扶持发展了广东客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梅州市汉唐影视动漫传播有限公司等一批走在产业发展前沿的文化企业。

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市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上成果颇丰。依托梅州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我市打造了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等精品工程,成功打造出《客家意象》、《等郎妹》、《桃花雨》等文化精品,全力建设“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扩大了影响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关注梅州,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连年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我市着力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麓湖山文化产业园、程窼文化产业园、明珠文化产业园三大园区正在建设中,并计划打造广东历史文化名人园、客家动漫软件产业基地、客家影视基地,以及兴宁市印刷城、红星影视城、客家文化公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

 掣肘重重:文化企业“弄潮”遇困惑

由于受经济基础差、发展起点低等因素制约,梅州的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被业内人士总结为“零、散、小”,具体表现为资源相对分散,总量规模偏小,科技含量较低,发展速度慢、档次低、效益差。

我市盛唐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映新从事动漫事业多年,他坦率地说:“目前,在梅州发展文化产业与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许多困难,而且这些困难因本土特点更显突出。”他的话语中透露着无奈。我市文化产业到底存在什么困难?记者走访了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文化企业、相关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他们认为,政府及一些职能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扶持不够,没有制定实际解决产业困难和扶持产业的办法;管理政出多门,难以系统开发;文化产业资源相对分散,未能形成支柱产业。

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组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运营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从业人员也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市场营销和文化经营人才以及研发、创新等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品牌和精品意识较薄弱,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本土文化产品特色不鲜明,缺乏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的“拳头产品”。

 串珠成链:呼唤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链

李东航对广东客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划。在采访中,他向记者描述了自己的想法:随着《客家意象》以及公司即将拍摄的其他影视作品渐渐被大众所熟知,成为“品牌”,公司将继续研发生产以剧中人物及客家特色建筑、风情等为模型的纪念品、玩具等系列衍生产品,形成一条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而这些衍生产品才是企业实现盈利的关键。

市宣传系统党委副书记梁放与李东航有着同样的认识。他认为,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是文化产业做强做大的重点,其中应着力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整合文化资源上下功夫。政府应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承担重要的角色,起到关键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一方面,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制定和落实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打破“政府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

 以藤结瓜:塑“客”品牌做“特”文章

广东汉剧院副院长徐青说:“我市发展文化产业,应体现本地特色,重点在‘客’、‘特’字上做文章,无论是在选择项目还是培植产品,都应注重‘创意’和‘特色’。要让传统特色的客家文化如山歌、汉剧走向市场,形成生产力;要在客家特色、乡土文化根基上打造文化精品,发掘丰富客家文化资源,加以创新,提高文化竞争力。”他建议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有较强市场应变能力的文化品牌策划、产品设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他说,梅州发展文化产业正当其时。梅州有着良好的文化基础,能为梅州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支持;梅州丰厚的客家文化,更是文化产业化的基础和创作源泉。抓住时机,趁势而上,加快发展,梅州发展客家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必有作为。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