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最早的客家围堡
-
作者:贾少强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建筑既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凝固的艺术,如今仍矗立在坑梓的46座客家围堡,就是坑梓当年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无字纪念碑。它们是当年客民经济实力、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的记录……$$如果有人问你,深圳的客家围屋哪里最多?第一座客家围屋在哪里?你可能想不到,答案就是坑梓。$$据长期从事客家文化研究的深圳大学张卫东
-
梅州大埔客家 民居风情万种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泰安楼被称为 “大埔第一楼”。
孙中山纪念堂的堂前有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捐赠的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纪念堂内的解说牌。
《东江时报》记者谭琳
此前,从未游过梅州,但出于对梅州人勤劳能干、善于经商的深刻印象,让我对梅州这片土地充满向往之情。这回,因工作关系得以前往梅州大埔,在这里
-
新客家在惠州过年形式不同心情一样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来自重庆的刘芳新年搬进新家,高兴地添置了不少年货。本报记者侯县军 摄
编者按 “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在传统佳节到来之际更能体现出来。虎年到,许多外来工、来惠工作白领老外等新客家,选择与惠州的老客家一起,在这里过大年。其实
-
石城古邑:千年古道上的“客家摇篮”
-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东门门楼全景。 温礼明 摄
市民在修缮后的古城墙上休闲娱乐。(资料图片)
有着150余年历史的桂花屋。如今,修葺一新的桂花屋与周边的客家民居风格新建筑相互映衬,和谐共存。(资料图片)
修复一新的旭华门门楼一角。(资料图片)
晨光中的宝福院塔。 温礼明 摄
○赖於艳 刘敏
-
梅州着力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区
-
作者:胡亚柱 柯鸿海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秋日的梅州,晴空万里,生机勃勃。
走马梅州,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让人感受到世界客都悄然在变!城市如同大公园,乡村恍若桃花源;城乡处处告别脏乱差,干部群众共创整洁美;特别是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维修保护,到新建街区、楼宇、场馆和各种标志性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展现出独特的客家风韵,在城市风貌趋于千
-
邓炳昌:十年坚守客家围屋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结束在海南上山下乡生活的老三届知青邓炳昌开始闯荡深圳,至今已整整过了30年。
对于去年刚刚退休的邓炳昌而言,深圳,是一个比故乡广东揭西还要熟悉的地方,在这里的30年间,他当过特区的筑路工人,在横岗开过书店,做过代课老师,90年代,商品经济大
-
坪山客家文化: 深闺“佳丽”待掀盖头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马峦山瀑布。南方日报记者刘婷婷通讯员张伙生摄
坪山客家围屋。南方日报记者刘婷婷通讯员张伙生摄
上周五,坪山新区旅游文化节暨第一届客家茶果节在坪山现存最大的客家围屋大万世居开幕。在11月至12月
-
试论三明客家地区的地位与作用
-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俊 生 树 钰 允 武
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会长、原省委副书记林开钦同志的最新专著《论汉族客家民系》(以下简称《论民系》)是客家研究的一部力作。最近,我们又对这本专著进行了认真学习,觉得专著立意高远、视角独到,导语开宗明义点出了“认同汉族客家民系,是客家研究的核心问题”。研读这本《论民系》,再
-
新客家老客家“来了,就是深圳人”
-
作者:毕国学 张星 冼余汉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大芬原创画家杨化喜创作的《来了,就是深圳人》。
每晚夜幕拉开时,大芬美术馆广场仿佛快乐的PARTY,大芬村的新老客家人随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徜徉在这幸福温馨的时刻。谁曾想,20年前的大芬还是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然而,在几代大芬领头人的带领下,大芬村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海内外新客家人。以文化强
-
大万村:客家人文的历史诗篇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标准读音:Da Wan Cun
行政区属:深圳市龙岗区
地理位置:位于龙岗区坪山街道坪坏社区
地标建筑:大万世居
历史延革:
功费大万造宏堡
在深圳市龙岗区坪山大万村的一个半月形水塘前,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客家围屋,高大的门眉上,“大万世居”四个阳文大字赫然醒目。
据大万村旧族谱记载,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