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日报>  邓炳昌:十年坚守客家围屋

邓炳昌:十年坚守客家围屋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OD02版:龙岗视窗·热点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挂接】

【全文】

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结束在海南上山下乡生活的老三届知青邓炳昌开始闯荡深圳,至今已整整过了30年。

对于去年刚刚退休的邓炳昌而言,深圳,是一个比故乡广东揭西还要熟悉的地方,在这里的30年间,他当过特区的筑路工人,在横岗开过书店,做过代课老师,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南中国的时候,他是龙岗最早的广告人,2000年,邓炳昌放下了自己已经小有名气、生意正红火的广告公司,到横岗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茂盛世居去当一名临聘工,看守这座古老的客家围,一待就是十年。他说:“我觉得我就是喜欢文学,做生意不合适。”

热爱文学的邓炳昌大半辈子从未绕开过文化这个圈子,并一直以文化人应有的担当来要求自己,在茂盛世居的十年,他每天研究村史、辑录横岗的客家山歌典故,拿自己的傻瓜照相机去记录那些日渐颓败的村落,为每一张照片配上解说文字,有时是自己创作的旧体诗。

在旁人看来,在大小刊物上发表过作品、出过书的邓炳昌也许还算不上专业文人、作家,但对于他是龙岗文土文化的守望者这一点却从不怀疑。

●创业在工地上写诗的筑路工人

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一首跟筑路民工有关的《文明歌》在报上发表了,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邓炳昌拿到了10元钱的稿费。24年后,邓炳昌才从网络上得知自己发表的这首小诗当年还引起过不错的反响,当时一位职业作家还为此发表了一篇评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邓炳昌是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经历过知青上山下乡,见证过深圳特区成立,数十年间,人事几番新,年少时的文人梦却未因时光流逝和生活磨砺远去,他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哪怕是上世纪80年代初到深圳,作为一名筑路工人的时候。

1981年,刚到深圳的邓炳昌跟着建筑工程队在特区修路,每天跟混凝土和汗水打交道,住在简陋的窝棚里,却不忘坚持创作。不久之后,他的一首跟筑路民工有关的《文明歌》在报上发表了,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邓炳昌拿到了10元钱的稿费,心里激动不已,还在为生活奔波的他没有想太多,很快就回到了以前的生活。24年后,邓炳昌才从网络上得知自己发表的这首小诗当年还引起过不错的反响,当时一位职业作家还为此发表了一篇评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多年以后忆起这段往事,邓炳昌感到骄傲却又不无遗憾:“如果当时我知道,也许今天的路就完全不一样了,受到这么大的鼓舞,也许我一再坚持,真的就在文学这条路上走出来了。”

1986年,已经在大小报刊上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的邓炳昌引起了当时的横岗镇文化站的注意,在文化站的帮助下,邓炳昌在横岗开起了小书屋,这是他的人生第一次创业,与文学有关。

据邓炳昌回忆,当时的书屋生意很火爆,新到的《黄金时代》一下就被抢光了,但是那个年代的人思想还比较淳朴,老老实实卖一本书就赚5分钱,1991年,小书屋月收入只有100多元,无法负担全家人的生活开销和两个孩子的学费,只好关门了。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邓炳昌开始第二次创业,这一次他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依然和文化有关。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正是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邓炳昌的广告公司在横岗很快小有名气,生意日渐步入轨道,据他回忆,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十几二十万,短短六七年,邓炳昌靠广告公司的经营为家人在横岗置下了家业。

●转变从月入20万到领900元月薪

博物馆搞得有模有样,一位市领导下基层视察,看见展馆内的图片和文字,指着那篇介绍西坑村历史的文章说:“看,这就是我们基层的文化人啊。”陪同参观的工作人员回去告诉了邓炳昌,不久,邓炳昌的工资从原来的900元调到了2000多元。

2000年,横岗历史悠久的客家围屋茂盛世居要作为文物单位保护起来的呼声渐高,文化站的领导找到邓炳昌,问他是否有意到茂盛世居负责文物保护工作,邓炳昌没有过多考虑,放下手中的生意,就来到茂盛世居,甚至连工资都没有问,直到工作大半年后,一次生病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工资只有900元,尽管如此,与青灯老屋为伴,潜心研究客家民居的保护、收集当地民俗典故,这样的生活对热爱文学的邓炳昌来说仍然有着磁铁一样的吸引力,“那时总觉得自己是文化人,要有文化担当”,他这样说。

到茂盛世居不到一年,当时的横岗镇西坑村筹建村史博物馆,邓炳昌主动请缨,当起了村史博物馆的筹备人兼设计师,他拿着自己的一台破相机,到村里拍有故事的老屋子和旧建筑,找年老的村民了解他们的家族历史,收录成文。博物馆搞得有模有样,一位市领导下基层视察,看见展馆内的图片和文字,指着那篇介绍西坑村历史的文章说:“看,这就是我们基层的文化人啊。”陪同参观的工作人员回去告诉了邓炳昌,不久,邓炳昌的工资从原来的900元调到了2000多元。

在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围屋里,邓炳昌开始了管理、保护民居的研究,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2003年,他写了一篇论文《如何保护古民居》,并在报纸上发表了,当时的茂盛世居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先租住的外地人走了,邓炳昌认为,古民居一定要合理利用和保护,空着等坏了才去修是不行的,只会越保越坏,因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以后,要修缮就变得很严格,花费高而且有一套程序要走,打报告上去要获批才能修,有时资金还不一定能及时到位,这样的情况在全国都普遍存在,“以前我们的老祖宗住的房子,有点小的问题随时就用土方法修好,还不是历经数百年还是好好的。”

邓炳昌说,自己只是一名体制外的临聘工,写论文不能升职加薪,就是爱好,觉得这是对的就一定要说,也不管自己说的话别人爱不爱听。在文学世界里浸润久了,邓炳昌性格中也有了文人的特点:率性、清高。

工作以外的时间,邓炳昌对横岗当地的客家民俗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他走街串户去拍照,找附近村子里的老人聊天,听他们讲家族故事、民间传说和客家山歌,为茂盛村民修族谱,收集民间农耕用具,在社区的支持下,在茂盛世居建了一个农耕博物馆,在他打理下,历史久远的茂盛世居人气渐旺:春节,他带书画界的朋友到挂满灯笼的老屋里为村民写对联,元宵在这里搞灯谜会和征联活动,给出上联,向横岗民间文艺界人士征下联,活动延续下来,现在已经成为横岗街道元宵节的固定节目。

2006年,邓炳昌将收集的横岗客家山歌、对联汇编成书,出版了《岗草峦英》。

如今,这位来深30年的外地人已是横岗通,对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传说、历史变迁了如指掌,当地村民尊称他为邓老师,“对横岗这片土地的历史,我不敢说比谁都了解,但一定比大多数村民要了解得多。”邓炳昌说。

●退休计划写一本《深圳农村记忆》

在深圳生活了30年,这座城市的繁华并未带走邓炳昌的梦想和文学热情,“要感谢深圳一点,那就是在这里,我这个不懂潜规则的外地人也能活下来,并且活得还不错。”邓炳昌说。

去年,到了退休年龄的邓炳昌把茂盛世居的钥匙交到了新的负责人手中,回家过起了魏晋隐士一样的生活,每天在家练习书法、写自己擅长的旧体诗、一壶清茶就可以过一天,偶尔出门,到横岗周边走走,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收集龙岗的地域典故、山歌,和自己文艺界的朋友聚会,生活多姿多彩。

总结自己过去十几年的折腾,邓炳昌并不后悔,他说,有所失才有所得,钱赚少了,但学到很多东西,像文物保护、历史知识,接触到很多文艺界人士,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感谢家人当初的支持。

退休了的邓炳昌并未打算真正停下来过闲日子,他有自己的计划。在他那布置简朴、充满文人气息的家中,邓炳昌拿出自己特意托人从香港带回来的佳能照相机,告诉记者他的退休生活想法:写一本书,关于深圳农村记忆的图文集。

“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有很多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在里面,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就在这里,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根也在这里,让年轻的深圳人了解过去、了解从农村到城市的变迁是有必要的。”邓炳昌觉得,这样的题材虽然已经有很多的人做过了,但是他有他的视角和优势,那就是对这片土地的了解,还有他擅长的旧体诗写作。“过去因为工作,活动受到局限,现在开始,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可以了解整个龙岗了,接下来,我的计划是带着相机去拍那些即将消逝的村庄,以别人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深圳生活了30年,这座城市的繁华并未带走邓炳昌的梦想和文学热情,他说:“要感谢深圳一点,那就是在这里,我这个不懂潜规则的外地人也能活下来,并且活得还不错。”

策划/甘雪明

文/黄悦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