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深圳商报>  新客家老客家“来了,就是深圳人”

新客家老客家“来了,就是深圳人”

作者:毕国学张星冼余汉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7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12版(特刊)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挂接】

【全文】

大芬原创画家杨化喜创作的《来了,就是深圳人》。

每晚夜幕拉开时,大芬美术馆广场仿佛快乐的PARTY,大芬村的新老客家人随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徜徉在这幸福温馨的时刻。谁曾想,20年前的大芬还是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然而,在几代大芬领头人的带领下,大芬村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海内外新客家人。以文化强村,走文化致富之路。20年后的今天,大芬村一跃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20年弹指一挥间,享誉全球的大芬油画开始“反哺”大芬村民,崇尚文化,儿孙“舞文弄墨”在大芬村蔚然成风。

油画产业成就今日大芬

在昨晚的大芬美术馆广场跳舞的人群中,有两个人的身影显得非常特别,吸引了大部分围观群众的眼球,她们是62岁的村民巫阿婆和她6岁的孙女珍珍。每天吃过晚饭,巫阿婆都会和儿媳带着孙女过来跳舞锻炼身体,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芬人,巫阿婆亲身经历了大芬村的巨大变化。

巫阿婆告诉记者,20多年前的大芬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村里芦苇丛生,杂草遍地;房屋低矮潮湿,村里最富的也只有两层楼;家家户户都在养鸡鸭贴补家用。当时村民只有300多人,都以种地为生。据她回忆,以前的大芬油画艺术广场是个小菜市场,菜很少也不新鲜,旁边是条河,每到下雨天都会淹水,臭水坑里的垃圾漂得满村都是,“又脏又乱又臭”,巫阿婆边说边摇头。

随着油画产业发展,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路越修越平,房子越建越高,村民的荷包也越来越鼓。提起现在的生活,巫阿婆笑呵呵地说,自己家里有3栋房子,都租给了外来画家,每个月的房租都有好几万元,村里每年分红有1万多元,“现在每天就是买买菜,喝喝早茶,晚上出来跳跳舞,什么都不用操心。”

提到孙女珍珍,巫阿婆的儿媳邱女士一脸自豪,孩子从小到大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所到之处看到的是油画,闻到的是墨香,接触的是学养深厚、学富五斗的美术家。孙女对油画特别感兴趣,从4岁开始就在村里学画画,如今已经画得有模有样。“不管以后是否从事这个行业,学习美术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拥有一技之长,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多一项技能就是多一份生存的保障。”珍珍妈如是说。

巫阿婆还笑嘻嘻地告诉记者,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洋人,现在村里天天都有外国人前来购画、游览,“我们几个老姐妹还会主动上去和他们说‘hello’。”巫阿婆兴奋地说。

大芬原创画家王同行说,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原创画家选择来到大芬,大芬的画商和画家们也逐步认识到缺乏原创的大芬油画产业很难走得更远。

十年打拼画家圆梦大芬村

在画室见到史飞时,他身着军绿色工装外套,手里握着外形酷似上世纪90年代“大哥大”的高科技手机,站在装修别出心裁的“无规则艺术画廊”里,由内而外散发出浓厚的艺术气息。2001年史飞满腔热情来到大芬村,“一穷二白,空有一腔热血”,回忆起当年的自己,史飞自嘲说。谈及20年来大芬的变化,史飞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欣欣向荣、越变越好的大芬村。

经过12年的打拼,现在的史飞日子如日中天,有自己的画室,有房有车,最重要的是在大芬闯出了名堂。现在的史飞身兼数职,广东省美协会员,深圳市美协会员,龙岗区美协副主席,大芬美术产业常务理事,大芬美协秘书长等,其实这些名头绝不是浪得虚名,早在2004年,史飞就曾在美国洛杉机举办过个人画展,其作品多次获奖,并有多幅作品被深圳画院和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我的这一切都要感谢大芬村和龙岗区政府、布吉街道办。我从没有见过这样重视艺术家的政府,常有外地画家朋友呼吁当地政府重视艺术家,支持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我可以百分百肯定地说,在大芬,根本不需要你去呼吁,因为政府总是主动上门,全心全意服务艺术家。”史飞真诚地说,“如果不是当地政府和龙岗文化产业部门的重视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也许我早就离开了。我在大芬村呆了12年,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讲,生活在大芬很幸福。没有大芬,就没有现在的我。”

大芬村的城中村民房一直饱受争议,许多本地画家都觉得农民房不符合大芬村的国际定位,对此,史飞有着不同看法。看着大芬村经过发展和转型,完成了由农村到城市,由农民到居民的巨变,最终成为云集数千画商、画师,近千家画廊的“中国油画第一村”,史飞认为大芬村应保留城中村农民房的风格艺术,“别致浪漫,和798艺术区一样,城中村就是大芬村最大的亮点。”

确如史飞所言,诸多远道而来的海内外画商和游客除了对油画感兴趣,别致舒心的城中村环境也让他们兴致盎然。大芬村内遍地铺满彩色仿古地砖,各个角落都摆放着仿古休闲凳,统一的淡蓝色外墙装饰,色彩斑斓的大芬村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氛围。

资深画工扎根大芬不愿走

吕荣安是大芬画商第一人黄江的“开门弟子”,是最早追随黄江扎根大芬的画工之一。黄江1989年第一个进驻大芬村生产行画,首创以工业流水线的方式制造油画,通过香港把大芬油画卖到世界各地。大芬油画享誉全球,黄江“功不可没”,并吸引大批内地画家来大芬寻梦、淘金。目前吕荣安在大芬村经营着一家名为欧雅典精品商店的琉璃工艺品店。

扎根大芬村,亲历大芬风云变迁的吕荣安感触最深的就是大芬村貌的“巨变”。“当年这里到处是荒野地,没有几栋楼,后来画工蜂拥而来。”

吕荣安说,以前的大芬最多的不是画廊,而是小卖部。随着越来越多的画商进驻大芬村,生活必需品也变得紧俏,许多内地人抓准了这个商机,接连在大芬村做起了小卖部生意,各式各样的小卖部在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的大芬村遍地开花。随着大芬村的声名越来越大,城中村改建,大型超市进驻,如今的大芬村里小卖部已屈指可数,多数都已经改建成了画廊。

“我一生最好的20年都给了大芬,大芬就是我的家,不走了。”说到会不会离开大芬,吕荣安显得有些激动,“我画了大半辈子画,现在封笔了,但是看着别人继续画,也是一种享受。”

热盼更多国家级画展亮相

“进出布吉要过关,当年的深惠路堵车严重,从市内出关到布吉大芬打的士总是遭拒,大芬是连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来的小地方。”在大芬村拥有一间200平方米艺苑的李有训回忆起10年前的大芬感触颇深,“现在有了地铁,交通方便多了,村里的环境更加整洁,治安也更好了。”

李有训2003年从东门搬家到大芬,他的山魂艺苑以写意山水画为主。据他回忆,最初来到大芬村时,村里的各类门店经营的几乎全是油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村内的门店虽然依然以原创油画及复制艺术品加工为主,但附带的国画、书法、工艺、雕刻及画框、颜料等配套产业链的经营也已颇具规模。“现在的大芬村和以前比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类工艺、绘画、雕塑共同发展,突破了‘油画村’只有油画的局限。”

“如果不是一些老顾客关照,我的艺苑早就倒闭了。”李有训忧虑地告诉记者。在大芬生活、奋斗了10年,通过努力与打拼。他对大芬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但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大芬村外销出现了订单减少的现象,李有训的艺苑生意也受到影响。是走是留?如今的他还在纠结着。

李有训表示,前段时间全国中青年油画展亮相大芬是件大好事,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大展能来大芬举办。

本栏撰文:

深圳商报记者 毕国学 实习记者 张星

本栏摄影:

深圳商报记者 毕国学 通讯员 冼余汉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