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576)
期刊(388)
学位论文(98)
图书(87)
视频(15)
会议论文(9)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576)
期刊 (388)
学位论文 (98)
图书 (87)
视频 (15)
会议论文 (9)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596)
2013(278)
2012(284)
2011(314)
2010(293)
2008(134)
2006(29)
2004(13)
2003(8)
按来源分组
南方都市报(96)
深圳商报(87)
东江时报(62)
羊城晚报(54)
广州日报(42)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9)
人民音乐(6)
学前教育研究(1)
致富天地(1)
师友月刊(1)
唱响客家品牌 促进文化繁荣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曾凡 位于赣粤边际的龙南县,客家文化底蕴丰富,源远流长,高雅独特。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龙南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江西旅游强县”为目标,以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为准则,着力打造“客家龙南”、建设
客家文化与钟理和作品研究
作者:官娇英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钟理和  客家文化  硬颈精神  漂泊意识 
描述:的身份,用文学作媒介为读者呈现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让读者领略客家文化的独特面貌,而文学也以客家文化为底色,丰富了自身的内涵,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品位。本文通过对钟理和作品与客家文化关系的研究,意欲彰显客家文化的独特面貌、深厚的内蕴,并把握钟理和作品的审美风格以及其创作因作者的理性自觉而呈现为对客家文化的超越提升,进而促进文学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品格,为钟理和的作品分析研究奠定一个理论基础。客家民系是汉民系的支系,经过五次大迁徙,从中原地区最终入住闽粤赣山区,因此,客家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但在迁徙过程中以及来到入住地后吸收了其它不同质态的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博杂多元的客家文化。由此可见,客家文化的基本品格:适应性变异性品格。除此以外,客家文化也具有二元性品格,如既有封闭保守的一面也有开放进取的一面。对于客家文化的要素,历来各位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基本观点一致即:浓厚的宗族观念、硬颈精神、和谐观、独特的客家女性意识。除论及客家文化的品格和要素,第一章还阐述钟理和的身份。这是第一章的三个方面内容。 第二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即钟理和作品思想意蕴中渗透着客家文化的元素及其对客家文化的超越。这一章从四个方面论述。第一节是风景的描写。由于客家人集中居住在闽粤赣山区,而山区的主要资源是土地、植物,所以钟理和的风景描写突出了对土地、树木及对绿色的偏爱。第二节是风俗的描绘,主要是招赘婚、结拜同年、客家山歌、同姓不婚、求雨丧葬等仪式,第三节是客家精神,主要是从家园情结、漂泊意识、硬颈精神、独特的客家女、和谐观等方面论述。以上既是对客家文化的具体事象进行介绍评论,也对客家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进行深入挖掘,印证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即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文学的生命。而文学对文化还具有超越的功能。所以第四节是论述文学对文化的升华,主要有:强烈的宗族意识升华为民族意识、对文化惰性的批判、商业文明的萌芽。前面两者是钟理和作为知识分子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自觉和特殊的时代背景所致,后者是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必然。 第三章阐述文化观照下的美学风格。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简练质朴的语言两个方面论述。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主要表现在题材上选用下层人民的庸常小事、平淡人生,人物刻划上作家关注底层的弱势群体并按照生活原有的实际情况地刻划;在意象的选择上选用山区生活中与农耕劳作关系紧密的普通意象;结构上近似平铺直叙,这种创作手法的选用是客家人注重实际生存的文化传统、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对钟理和的创作影响所致。语言也不夸张繁富,这也是因为客家人居住于山区,朴素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审美取向即以质朴为美,这种审美取向自然引导着作家的审美观。 钟理和先生一度处于日据时期,日本殖民者实行殖民主义教育欲消除民族认同、扭曲民族记忆。钟理和对客家民俗的描述有助于恢复民族记忆、加强民族认同;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提倡反共八股文艺,钟理和对客家文化的书写也即是对民间文化的认同,对主流话语的疏离、抗拒,是对自由意志的有效表达;其时也开始流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它给台湾文坛带来丰富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如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的抬头,钟理和坚持现实义风格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不过,钟理和先生由于处于封闭的山区,山地文化造成作家视野相对狭窄,自传色彩过于鲜明,局限于日常生活的叙写,未能从宏观上把握当时的历史进程,同时文体意识不够自觉。
丰湖书院重建宜突出人文内涵可建设客家博物馆,打造西湖客家文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贺伟军 惠州学院老校区搬离原址后,腾空了校舍,市政府准备在原址重建丰湖书院,并广泛向市民征求意见。丰湖书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如何把丰湖书院合理开发,将其乃至西湖打造成全新的文化休闲娱乐景点,又不失其原有的历史人文内涵,是一个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长期以来,惠州一直是广东客家地区经济、文化
创造更多像《客家妹子爱唱歌》的曲子 市音协主席毕践新谈打造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毕践新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情有独钟。本报记者张艺明 摄 市音乐家协会(以下简称市音协)主席毕践新说起音乐,说起惠州这片土地,这位在惠州生活了18年,为我市音乐事业作出贡献的新客家人说:“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 上世纪60~70年代 小时就开
读你,如读客家情愫
作者:暂无 来源:赣州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钟新红 李坊洪,过去曾看过他许多文章,却一直未曾谋面,仅知道他文章的经纬脉络透着对赣南客家人的一种深深的爱。后来认识了、接触了,方知其人,发现他对生活充满乐观、充满好奇,对事业充满热情、充满畅想。他身上流露出的客家情愫,一丝丝、一缕缕,如乡野炊烟,如江边晨雾,很是迷人。 行走山水 激扬文字 采撷民
崇林世居:客家精神历史读本“岭南围龙屋之王”穿越200载岁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①:崇林世居龙厅入口处悬挂的牌匾。 图②:崇林世居全景。 图③:崇林世居左侧门,两侧石刻对联寓意祈求天下太平、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姚木森 摄 不身临其境、亲眼目睹这盘龙卧蛟般的客家围龙屋,就无法理解当地人提起崇林世居时的那份骄傲。穿过钢
客家土楼赋
作者:谢仲青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泱泱华夏,巍巍土楼。历千载风雨而不衰,卧万重闽山显风流。客惊鬼斧神工。世疑海市蜃楼。观初溪,游洪坑,走高头;奔南溪,登岩太,眺龙湖。瑰丽风光,一时美不胜收;客海往事,万点皆注心头。昔我中原客家先民,筚路蓝缕,万水千山。避战乱,渡黄河,越长江,过汀江。播迁繁衍,开花散叶,遂 展客家文脉;薪火相传,生
两岸媒体“重走客家迁台路”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彭莉)昨日上午, “一曲渡台,两岸客家脉――两岸媒体重走客家迁台路”联合报道启动仪式在我市隆重举行。这是海峡两岸广播媒体首次联合对客家历史文化进行深入采访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主任陈东健,海峡两岸客家广播电视交流中心董事长廖运塘,市委 常委、宣传部长、教工委书记杜乔元
千余游客逛围屋摘荔枝 惠阳客家文化暨崇林世居荔枝节昨日开幕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惠阳客家文化暨崇林世居荔枝节吸引了不少游人到荔枝园品尝鲜美的荔枝。 本报记者黄尉宏 摄 本报讯 (记者黄尉宏 通讯员刘燕红)看精彩的舞蹈,听悦耳的客家山歌,品清甜多汁的荔枝……昨日,惠阳客家文化暨崇林世居荔枝节在镇隆镇崇林世居举行,吸引了千余名游客前来,百年老屋热闹非凡。该活动将从6月29日持
“客家文化根在客地”的新确认 ――评谢重光《客
作者:邹文清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从何处来”,是谢重光先生十几年来不懈追问的一个客家学核心问题,客家与中原及客地的关系则是其中的焦点。在其新著《客家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谢教授摆脱时论、推陈出新,提出了“客家文化根在客地”的重要观点。 在致力于科学的客 家学建设中,谢教授一直呼吁要拓展研究领域的宽广度,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