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闽西日报>  “客家文化根在客地”的新确认 ――评谢重光《客

“客家文化根在客地”的新确认 ――评谢重光《客

作者:邹文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六版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挂接】

【全文】

“客从何处来”,是谢重光先生十几年来不懈追问的一个客家学核心问题,客家与中原及客地的关系则是其中的焦点。在其新著《客家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谢教授摆脱时论、推陈出新,提出了“客家文化根在客地”的重要观点。

在致力于科学的客

家学建设中,谢教授一直呼吁要拓展研究领域的宽广度,提倡多学科介入、扩大学术视野、开展比较研究、进行田野调查、加强资料库建设、强调“论从史出”避免空谈,重视学术规范、学术批评等。这部积多年穷究之功的《客家文化述论》,正是他身体力行这些主张所获的重要成果。

《客家文化述论》全书除导论和结语外,分上下两编,上编讨论的是客家历史问题(也即客家形成发展史),下编讨论的是客家文化中若干重要事象,两者相互映证,溯本穷源从而正本清源。在书中,谢教授针对当今客家学界存在的主要分歧,一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系统阐述了自己关于客家人、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看法,而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则是确认了“客家文化根在客地”。这一观点的确认,贯穿于全书的阐述与论证。

对于客家形成发展史,谢教授强调客家是文化概念,客家民系是北方南迁汉人与客家基本住区土著民交流融合的产物,形成于南宋后期,在宋元之际和明中叶经受过严峻考验并取得很大发展,同时又在一些观点上有了较大或重要修正,进一步确认了“客家文化根在客地”的事实。

关于“客家地区基本住区土著民”的认识,谢教授不但注意到了闽越土著,而且还充分注意到了南迁武陵蛮和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的作用。关于南迁汉人与“土著”各自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则认识到了“土著”的作用至少应与南迁汉人的作用一样重要,并指出之所以把客家列为汉族的一个南方支系,是因为中原文化在客家文化中起了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并非因南迁汉人人数众多,而是在中央王朝政治权力向边陲伸展过程中,官师推动、理学传播等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也是客家文化在构建过程中主动认同中原文化的结果。这些观点和他对于“客家”名称正式出现的时间、地域的考证等,在当今客家学研究中都是独树一帜的。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礼记?王制》),这是谢先生在其客家学著述中多次引用的古语,物质决定意识,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就会有什么特质的人群,这个人群的文化也会鲜明地打上其生态环境的烙印”。如关于客家宗教与民间信仰,在充分挖掘、使用新材料的基础上,谢教授指出客家民俗道教、民俗佛教和民间信仰其实都具有浓厚巫风,地域色彩很鲜明。关于客家山歌的渊源,谢教授也推出了全新的观点,认为它含有吴、楚音乐文化的因子,但主要还是继承了南方以畲、瑶为主的蛮夷音乐文化传统,当然与《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民歌也有关系,所以“客家山歌根在客地”而不在中原。

对于人人都在说的客家崇文重教问题,谢教授对此并不一概而论,指出不能认为客家人从中原就带来了崇文重教之风,这一风气是经过客家人千百年的奋斗才形成的,反映了客地民风由野变文的过程,而且在不同时期和客地不同地域,此风的有无、厚薄也是不同的。

谢教授的结论是:客家文化虽然与中原文化有密切关系,但其在民俗层面的种种事象,还是百越和武陵蛮等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因子多一些,可以看作是南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延伸,从这一角度而言,可说“客家文化根在客地”。

(谢重光,现为福建师大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