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州晚报>  读你,如读客家情愫

读你,如读客家情愫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C04版 (城事·人物)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钟新红 李坊洪,过去曾看过他许多文章,却一直未曾谋面,仅知道他文章的经纬脉络透着对赣南客家人的一种深深的爱。后来认识了、接触了,方知其人,发现他对生活充满乐观、充满好奇,对事业充满热情、充满畅想。他身上流露出的客家情愫,一丝丝、一缕缕,如乡野炊烟,如江边晨雾,很是迷人。 行走山水 激扬文字 采撷民俗花 行走山水 1977年,李坊洪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不顾众人反对,离开赣州城市高校工作岗位,一竿子插到边远山区,先在上犹县广播站当记者、编辑,后调入县文化馆从事写作,曾参加了当时赣州地区组织的民间故事写作培训班和文物普查培训班。从此,他的心里便怀上“乡土文化”、“客家文化”的情愫,步入了理性的文化采风活动。他从县境最西边的小村采访到最东边的小村,全县367个村不遗漏一处,纵横几百里,采访数千人。他用的是拉网式的方法,事无巨细、无论古今,他都拼命地记录在采访本上。凡到一地,首先是看祠堂、看族谱、看历史遗址、看名人故居、看存留文物。为搞清文物的发掘地,他先后跳进16座古墓穴中,拍照片、量尺寸、记录方位朝向、搬迁文物。他查看了全县30多个姓氏的族谱,摘录的原始档案资料有厚厚一摞。他在双溪乡大石门村的河边石坎上无意间发现的摩崖石刻,查阅其年代为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遗留的一篇诗文,经申报批准,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深入采访过程中,他对什么都喜欢刨根问底,搞清楚来龙去脉。他与众人可以在田埂上谈,在猪栏里谈,在菜地里谈,在油槽下谈,甚至与赶猪牯的、与牛倌客、与吹哒佬一路走来一路谈。谈村里人的迁徙年代和线路,所出的名人、演绎的故事、生产生活中的奇闻异事,婚丧嫁娶的风俗仪式,三教九流的活动方式,以及许多下里巴人的山歌、谚语、笑话、民间故事等。为更深入了解当地婚丧风俗,哪里有婚丧之事,他都喜欢上前去做好原生态记录。他曾陪孝子去报丧事、选墓址、做道场、放河灯,也曾参与婚事当中的查家、订亲、下聘、迎娶、闹洞房等活动。有一次,路遇某家嫁女,他非亲非故,也包个红包去喝酒。主人很感动,新娘非见一眼不可,谁知一见,被新娘紧紧拉住不放,后才听人说,一定要给“叫包钱”才能放手。此时,他身无分文,经反复解释方才收场。 李坊洪崇尚自然,长年行走于山水之间,广泛接触各地民间风俗,使他日益感悟到客家精神的本质和客家文化的真谛。他共写满了50多本采访本,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里面记录着他的人生,他的感悟,刻印着众多客家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寄托,充满了客家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平日里,他随便翻翻,聚焦某页某段,稍加谋篇布局,滋润文字,即可成章,达到一种厚积薄发的写作态势。 讴歌客家人 激扬文字 接触过李坊洪的人都知道,他具有很多文化艺术创作上的点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 不间断的采风,不停顿的读书,促进了李坊洪的创作。30多年来,他写过的文稿近乎他的身高,发表的作品除工作性、新闻性的稿件外,仅文学艺术类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小戏、表演唱、小品、快板、诗朗诵、摄影、书法、歌曲、民间故事、报告文学、电视专题片等作品就达300多篇。尽管他变动了七八个工作岗位,但他始终不变自己的信念:为客家人立言,为客家人扬名,将客家人的德善之美化作人们生活的精神动力。他的作品,大都反映深山客家人的生活,他仿佛把自己融进了这个生活圈里,客家人喜欢什么他就写什么。无论写人还是写事,无论是高歌还是咏叹,都注入了他真实的情感,都与客家文化一脉相承。如他写的小说《并蒂莲》、《卡在喉头的歌》、《密林光柱》等,人物形象鲜明,令人忘怀。尤其是那三个系列小说《客家表嫂风韵》、《客家妹子倩影》、《山坳里的客家佬》,发表后,引来一片叫好声,有人写评论,更有不少人向他写信求经。多年来,他发表的作品不少获得省市报纸文艺副刊的奖励,更激励着他矢志不移地描写客家人、抒发客家情。他撰写并组织拍摄的电视专题片《绿水青山犹江情》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播放后,不少台湾客家人将其视作家藏之物,偶尔播放数遍便激动不已、热泪盈眶。2002年,他将自己多年发表的小说、散文汇编一书,取名为《风雨客家人》。当时,身为深圳《走遍天下》杂志总编辑的温苏平曾这样评述李坊洪的这本书:“他写得生动,写得热烈,是一幅原汁原味的客家风情画。他善于运用客家方言、客家山歌和人物故事来凸现自己的作品特色。生活在客家乡土的李坊洪,只要一提笔写乡情、乡音、乡人,从头到尾都是一股乡土气息。读罢《风雨客家人》,有如置身硕果累累的瓜棚豆架之间,又像放眼绿色的原野之中。” 李坊洪除致力于文学艺术创作外,还潜心于客家文化的研究。他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鲜活资料,精心编写成《上犹县文物志》、《上犹县戏剧志》、《上犹县苏区文艺史料汇编》、《上犹县民间故事集》、《上犹县民间歌谣、谚语、歇后语汇编》、《上犹县民间唢呐曲牌汇编》、《上犹县文化志》、《上犹县军事志》,并整理编印了《上犹县民歌集成》、《上犹县民舞集成》,并为《上犹县志》提供许多翔实的历史资料。他撰写的论文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因而受邀参加了赣台客家文化研讨会,参加了世界客属第十八届、十九届恳亲大会。 说唱新农民 情真意切 2005年10月,李坊洪在赣南日报社《新农民》周刊做兼职编辑,50岁的人了,依然壮心不已,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为新时代的赣南客家人讴歌抒怀。 这几年来,他不辱使命,无怨无悔地在报纸版面上耕耘着,关注和编辑了大批反映传统客家民俗和现代新型农民的稿件,团结和集聚了一群农民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赣南客家人的新观念、新作为、新形象,所选所编稿件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农民、贴近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因为他了解赣南客家人的精神、秉性以及曾经走过的许多坎坷路、发生过的许多悲戚事,对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给予了更多的关爱。每当有农民来访,他都热情接待;有农民来信来电查询各类资料,他都会回信回电,给他们寄去所需资料。有一次,他听说上犹县五指峰乡黄沙坑村100多户养蜂户放养的中蜂遭受病虫袭击,损失极大。他立即联系了市里的养蜂专家一同前往该村,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去讲授防治措施,受到众多养蜂户的好评。 在做好《新农民》周刊编辑工作之余,李坊洪的创作之火从未熄灭过。他被赣南新农村建设的许多场面、许多人物所激动,常常夜不能寝,披衣执笔,创作了一大批小说、散文和文艺节目。其中有反映新农村建设题材的《山村纪事》、《山民主心骨》、《寡婆坑》、《村魂》、《东狗赔礼》、《舒梅出嫁》等;有反映邻里和谐题材的《老茶婆》、《小河边的吹哒佬》、《村坊近邻》、《亲家门前一口塘》、《麻石坳的两个女人》等;有反映新民俗风情的《冬至》、《桐树开花时节》、《年生叔公和他的猎狗》、《故乡民俗闹端午》、《老龟头过年》等。李坊洪还擅长写剧本编曲调。近几年,他受文艺团体之托,创作了采茶戏《矮牯上门》、《撑排佬捡妻》,小品《社区铃铛响》、《法官做客》,表演唱《我们村里的六大员》、《三个打卦婆》、《三姐妹领到一卡通》以及传统客家舞蹈《大嫂娘,养了个读书郎》等。这些节目在农村巡回演出,因题材内容新颖、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农民心理文化情趣,受到普遍欢迎。李坊洪作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还与同事们一道参与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不遗余力地推进各地灯彩、山歌等民间艺术步入高层艺术宫殿。 新年来临之际,笔者问李坊洪在新一年有什么构想,他回答道:“新的一年是牛年,我将继续俯首甘为孺子牛,低调做人,沉默干事,写我客家人,抒我客家情。” 是啊,李坊洪在事业上一刻都不想停,因为他身上有一种难舍难割的客家情愫。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