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645)
期刊(3582)
学位论文(1042)
图书(783)
会议论文(211)
视频(210)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645)
期刊 (3582)
学位论文 (1042)
图书 (783)
会议论文 (211)
视频 (210)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14)
2014(4901)
2013(965)
2012(1028)
2011(1001)
2010(813)
2009(453)
2008(436)
2007(232)
2006(129)
按来源分组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9)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4)
四川烹饪(3)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3)
艺术探索(3)
时尚北京(1)
生意通(1)
老友(1)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
轻纺工业与技术(1)
罗思容2008年叫我的歌是"客家蓝调"会好一些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和她在一个安静的小茶馆里喝功夫茶,发现,原来她还会画画。 罗思容 2008年叫我的歌是“客家蓝调”会好一些 2010年画画是开展某一种可能性 画 “你的未来是什么?”2008年,在广东南岭的演出中,当年48岁的台湾歌手罗思容问听众。她自己的答案是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她自己重新诞生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她是2002年之后才开始音乐创作的,是乐坛上一位“年轻的”歌咏者。 一年多后的冬日中午,罗思容坐在我的对面,谈她的创作。她一边从容地泡着茶,一边细说她的创作。罗思容的音乐,这两年逐渐为内地人知道,但是,她的画,却知者不多。 27岁,罗思容结婚后,放下杂志社的工作,搬到丈夫的老家,一个叫万华的地方,那是一个声色犬马的地方,灯红酒绿,样样俱全。丈夫的姐姐家的楼顶加盖了一个十来平方米的房子,小小的,中间有一张大桌子,脚可以伸到底下,罗思容就在那里画画,睡觉的时候在另一个角落。虽然那时候她也去上过素描课程,可是觉得素描课程,描绘很具体的形体比例、明暗、光影,这种东西让她觉得又掉入到另外一个框架里,把自己框起来了。罗思容开始自己随意地涂鸦,在涂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的涂鸦怎么都画得很黑很暗,后来有段时间甚至在纸板上画画,然后用刀子去割,割了之后去撕,撕了之后再去画。于是发现自己潜意识里有一种自残和自我压迫的负面能量。 创作就像一面镜子,投射了一个人心理、精神甚至身体上的所有形貌,在这个过程中,罗思容开始一种自我疗愈和自我观照,打开一道自我开展的出口。那个时候,罗思容已经开始做瑜珈,觉得自己整个身心开始转动起来了。 生完小孩之后,30岁的罗思容搬到湾潭(是一个有山有水,进出要搭人工摆渡船的小村落),开始了她的乡村生活,同时在创作上也有了一种自觉,觉得创作跟自己的生命之间有了一种连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了这种自觉之后,便有了深刻的醒思。结束涂鸦阶段,没有工作的她开始读一些画册,思考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生命跟自己比较贴近。画画对于罗思容,是一种省思,一种相处,一种接纳,一种对话,或者说开展某一种可能性。 那个时候,孩子两岁前,夫妻二人是全职父母,两个人轮班带孩子。所谓的工作,就是有一个独立的时间可以创作、可以阅读、可以思考、可以写作,过着很有规律的生活。孩子到了两三岁,家里的积蓄花光了,先生出去工作,罗思容的生活除了带孩子之外,就每天种菜,种花,养鸡,养鸭,画画,阅读写作。 罗思容画画完全不理技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觉去画,工具和形式的选择也是随性的。有用蜡笔,也有用压克力等材质。她后来出版的《每日》专辑的封面,就是她画的第一张自画像,用剪贴和撕、割的方式创作的。罗思容喜欢用粉蜡笔作画,粉蜡笔不仅本身有厚度,还可以融合出油画那样的质地。住到湾潭之后,乡村生活的朴质与丰富的生态,让罗思容开始创作一系列的静物画。 同时,罗思容还把自己的家开放给邻居的孩子,孩子给了她生命很大的启发,一种更鲜活、更柔软的生命能量。与孩子一起接触植物,阅读与植物相关的书,她发现孩子会以自己的想像进入这个世界,而自己在成人的世界里,框限很多,不断用力去思考,去支配,去形塑自己,其实呢,大自然就是那么自然的,生命也就是那么自然。 音乐 住在湾潭的罗思容常常在有清风明月的晚上,身心很自然地舞动跟歌咏了,那样的歌咏是没有词的,也就是一种声音,一种直接的表达,或者说一种释放,或者跟宇宙的某一种接续、往来。就在生活里面,当身心的某个开关启动的时候,走在路上,就跳起舞来了。那时具体的生活就是养鸡养鸭,种菜种花种水果。罗思容家的植物很多很多,自己做桂花酿,做玫瑰花茶,甚至自己做金橘酱、金橘茶,还自己挖了一口池塘。一大早,小孩怎么不见了。原来他已经跑到外头金橘树上,摘金橘吃了。在那样一个充满爱与喜悦的环境中,来自于所谓的现实社会价值和金钱的压力,就放下很多了。 罗思容甚至拿起锄头挖地、亲手播种。看那个种子怎么发芽,成长成为菜,然后再让那些菜进入到身体里面。她觉得自己跟自然天地融合一体,形成一个循环。2002年,42岁的罗思容开始为父亲整理文集,音乐的创作就变得具体了。《每日》专辑的音乐创作过程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然的,她相信生命就像岩层一样,一层一层的,穿越时空,积淀下来。 在创作的一些状态里面,罗思容说她自己并不孤立,而是可以跟这个天地对话,然后邀请这个天地进来。今天这阵风,它进来了,她的内心,就去感受到那种风贴近皮肤的,从毛细孔穿越到里面的,那种交融和喜悦,或温柔。它到底什么时候会转换成为一个具体的形式。它透过声音,还是透过歌还是透过图像,还是透过文字,去表达,她不知道了。她只能够邀请它。 这两年,罗思容担任驻乡艺术家,有到客家社区带领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与她们对话,采集一些素材。从她们的生活里,结合她们个人的生命史,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创作了些歌曲,邀请这些一辈子都没上过舞台的老阿婆一起来唱。另外也有到南台湾沿海乡镇社区,创作属于当地特色的河洛歌谣。
浅谈中华新韵
作者:林之和  期号:第6期 来源: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音已与以前不同,一直努力按现代汉语读音,编一新韵,经多年很多诗家努力,于2004年5月在《中华诗词》第5期刊出中华新韵(十四韵)。刊出时,有个别地方有误,后更改,另发于第6期。 格律诗词的平仄是按照中古四声的类来区分的,由于时代发展、语音演变,中古四声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已经不完全一样了。新声韵完全依照建国后,汉语拼音的规范读音确定,与汉语新辞典——新华字典的读音完全一致。 应用新韵部分为14部,在全国试行,基本按同韵母的字编为一韵;也有的把相近两三个韵母(如庚韵把eng、ing. ong编为同部),划为一韵。比较讲究的人,仍把它分别开,使朗读更通畅,用之并不失律。 由于古代汉语的平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分化为阴平、阳平,入声已经消失。新韵最大特点,即按现代汉语读音,只分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无入声,原入声都按新声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要辨别平仄,关键在于识别入声字。现代普通话,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的字并不多。我国地域辽阔,地方方言较多,有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江浙等),湘方言区(湖南),赣方言区(江西、湖北),客家方言区(广东等),粤方言区(广东等),闽方言区(福建等)。北方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没有入声),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福建、江浙、广东、湖南方言等区域的方言里仍然存着入声,原来人声为仄声,取消后就要注意克服原有使用习惯,严格按普通话的读音标准来区别平仄。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 为了同时使用《水平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用新韵时,最重要的是用新韵也要用新声,不能字辞用旧声,韵用新韵;也不能字用新声,韵用旧韵,而要声韵都是新声韵。 由于“平水韵”流传年代很久远,有的人已习惯用平水韵,所以仍保留使用。我们既提倡用新声韵,使之与现代汉语读音完全一致;又不一刀切把旧韵禁绝,而采取双轨制,既提倡用新韵,又允许用旧韵;但关键要注意:在一首诗中不能新旧声韵混用,只能归一种,要么全部用旧声韵,要么全部采用新声韵。 用新声韵的诗词,要在题目后注明,不注明,可能有的编者会误认为是用旧韵,以出律、错韵审定。(因使用新声韵有相当时间,已渐被人们接受,现不少报刊发表时已不注明)。 我国一些文字可一字两读(或多读),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注意弄清楚,因为有些字不同读音,平仄也就不同了;况且一字两读(或多读)的字,词性、意义也都不同。必要时可查阅《新华字典》(或《新华词典》)。 管见中华新韵(十四韵)发表以来受到诗词爱好者们的欢迎,“中华诗词”、“福建诗词”等都已开始使用新声韵。诗词变革创新在我国由来已久,唐代就有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唐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产生了新诗体——格律诗;唐人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唐人把此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我国的旧体诗,从格律看,唐以来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两大类。可见,我国悠久的旧体诗也有个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文学艺术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诗词(格律诗)有所作为,不断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诗词就不能永葆生机。总之,“中华新韵”是当代格律诗词的一种变革创新,它删繁就简,仍保留了格律诗词最基本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要求,却更适合当代的人们学习与应用。
贪吃的野猪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儿童故事画报·自然探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妈妈会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可见,野猪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一群胖家伙。它们聪明而机警,还具有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呢! “母子团”中还混杂着一些已有1周岁的小野猪。早在半年
客家短章(四则)
作者:丘晓玲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散文] 关于山歌 我一直奇异于歌者喉咙里是否隐藏有袖珍的乐谱,并且他们是如何在开启天籁的同时又运用了文学?这些出口成章的田间劳作的客家男女,他们的另一种隐秘的身份是热衷于即兴创作的艺术家。 鸟类这天生的歌唱家,它们婉转清丽的歌喉拒绝为冗长枯燥的语言牺牲,或者它们之间的交流语言本
客家好滋味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Magazine ●食客传经 三味猪肚鸡 主要原料:猪肚、走地鸡 汤底对猪肚鸡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好来屋猪肚鸡的出品上乘,汤底更是功不可没。这里的汤底选用筒子骨、鸡架细火慢熬,熬出来的高汤色泽乳白诱人,且营养价值极高。最为关键的是这里的高汤没有用淡奶调味调色,味道鲜而不腻、清爽
客家规劝类民歌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宁江炳 在丰富的客家传统民歌中,有不少是“规劝”人们弃恶从善、行为检点,包括劝人夫妻恩爱、孝敬父亲、疼爱子女、兄弟和睦、勤劳持家等。这类民歌的内容符合大众的道德品质和伦理观念,也表现出客家民间艺人令人叹服的艺术才能。客家脍炙人口的规劝类民歌,是民间文学中的珍品,按内容分大体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客家人的“月半节”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罗昌高 客家人最看重三个节日:春节,清明,还有一个就是“七月半”。 “七月半”,也称“月半节”,顾名思义就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在客家人眼里,这一天也属于节日,仅次于春节和清明。客家人有强烈的血源意识,对自己的祖先充满了无限的尊敬和崇拜。他们把列祖列宗统称为“公太”、“婆太”。认为没有祖先就
最惦记客家好滋味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梅州自悠行美食篇 去梅州前,为食的你一定要清空一下肠胃,最好禁食两顿,以便有空间容纳这里的五花八门的美食。如果你和我一样,还喜欢在正餐后再去品尝下当地的小吃,那就更要有增肥2斤的准备,因为梅州的小吃大多是米制品,实打实,跟主餐一样饱肚。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呼朋唤友,一家大小齐出动,腌面、狗肉粉、笋
倡导行善积德弘扬客家精神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每周话题】 ●本报记者李少凤朱庆强实习记者王雅通讯员王裕发 客家人向来倡导“行善积德”。最近,梅州网网友“雁洋-卡莱”在论坛发出帖子后,本栏于8月24日刊登了《可怜受伤流浪女,谁来帮她?》一文。经陆续报道后,这名疑患有精神病的流浪女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相关部门、热心读者、网友纷纷伸出援
龙南客家嫂:米酒酿造新生活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徐丽芸蔡粲聂志良 赣粤边际的客家摇篮——龙南,客家围屋美丽神秘,客家民俗丰富多彩。这里,曾经以农耕为生的客家妇女,如今凭借传统客家酿酒工艺,发展米酒产业,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近日,笔者走访了龙南乡村几位从事酿酒业的客家嫂,从中感受到她们的幸福新生活。 客家老手艺上了新赛场 2008年6月初,杨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