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客家人的“月半节”

客家人的“月半节”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3版(季风)

【入库时间】20121030

【全文挂接】

【全文】

罗昌高

客家人最看重三个节日:春节,清明,还有一个就是“七月半”。

“七月半”,也称“月半节”,顾名思义就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在客家人眼里,这一天也属于节日,仅次于春节和清明。客家人有强烈的血源意识,对自己的祖先充满了无限的尊敬和崇拜。他们把列祖列宗统称为“公太”、“婆太”。认为没有祖先就没有自己,因此把祖先看作最可靠的,最有力的精神寄托,除了在每年清明节大祭扫之外,到了七月十五还要再祭祀一次祖先,故“七月半”又有“小清明”之说。

不过,同是对祖先的祭祀,“七月半”与清明节又有所不同。清明节是户外祭扫,上山祭扫,主要是男人所为。翻山越岭,挑担扛锄,砍树排沟,这些都是重体力活,女人是不用插手的。还有一点就是由男丁去扫墓,意味着后代“香火”兴旺,所以到了清明这天,不管在外多远,没有特殊情况的,男子都要赶回家参加。而“七月半”则只要在家祭祀,在祠堂中祭祀,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都是一些轻体力活,男人可以放心在外赚钱养家,不必赶回参与,在家女人就能完全胜任。

清明节这天很热闹,很隆重,可以呼朋引伴,大鱼大肉,大吃大喝,大操大办,谓之“吃清明”,真如过节般。由族中每一家轮流做东,叫做“做清明”。而“七月半”这天一般是静悄悄的,各家各户单独进行,点点香烛,烧烧纸钱。虽说七月十五,但“过节”却从七月十四傍晚进行,有点像“除夕”,所以在外头干活的不论大人还是小孩,这天都要早早回家,怕遇上“鬼”来收“钱”,也怕碰上别人正烧纸,客家人认为很“秽气”。主妇们先要在自己家中点香烧纸祭祀一番,再去本房香厅,最后去全村祠堂,客家妇女们那一脸的虔诚,十分令人动容;中一律念念有词,嘱咐祖先在地下安息放心,不要“回来”打扰活着的人,祈求祖先收到“钱”后要好好保佑一家老小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完了还需双手拢并,叩头三鞠躬。这有板有眼的一举一动,体现了客家人对祖先的一种无限尊崇和缅怀。

过去从七月十四到十五这两天都只能吃“斋”,因为客家人认为“鬼”是不吃荤的,故这天又称“鬼节”,其实就是说专为“鬼”过的节日。客家人信“鬼”,但不怕“鬼”,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所谓的“鬼”其实就是自家逝去的“公太”“婆太”,就是祖先,不会害人,只会暗中保佑人的,有什么好怕的呢?

以前有些客家人因为生活困顿,欠人账长期不还,债主逼得急了就与人约在“七月半”,不明就理的外地债主会很高兴,以为还钱有望。其实这是狡猾的客家人与人开的一个玩笑,因为到时他还的钱是“纸钱”,烧给死人用的;所以如果你对本地人约定钱在七月半还他,先要好好吃上一顿打。

“月半节”中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家家要“做月半丸子”。客家人过节吃“丸子”,大概客家方言“丸”与“圆”同音,求吉利吧。过年吃“煎丸子”,用茶油炸,香软酥脆;正月十五吃“糖丸子”,立夏吃“立夏丸”,用清水煮,温润下滑;七月半这天吃的丸子俗称“月半丸子”,用饭甑蒸,清香扑鼻。家家户户总提前几天将米磨成粉。客家汉子十分勤劳,新年一过就外出挣钱养家,一般要到年底才回家,家里只剩老人孩子,留下妻子在家持守。磨米虽是算重活,但能干健壮的客家妇女也可以完成。过去是手工磨,磨完还要晒;现在有电磨,可干磨,省了不少力。磨米量的多少一般依家里人而定,这一点对于一向善于精打细算的客家主妇来说是小菜一碟,况且做丸子没用完的米粉可以放在平时熬米汤做米茶,经三伏天暴晒过的米粉可以用上一年也不会坏掉。

“丸子”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将米粉加水加糖揉搓后,用手随意捏成各种形状。忙碌的客家主妇一般只捏简单的如圆的、扁的、长的、短的,然后上饭甑蒸熟,先要装一碗祭过祖先后大人小孩才可享用。刚蒸好的“丸子”入软硬适中,很有嚼头,回味清香,称得上一道独特的“客家美食”呢。家中有小孩子的主妇心更细些,会将“生丸子”捏成小鸡、小鸭、小狗、小鸟等形状,还会叫小孩子去找一种在田间路边长的“鱼椒子”嵌在上面来做这些“动物”的眼睛,蒸出来活灵活现的,惟妙惟肖,十分可爱;孩子们也可按自己的意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做各种各样的“丸子”,蒸熟之后往往互相交流着玩,久久不舍得吃掉。

提起“七月半”,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有位客家妇女较为泼辣,把左邻右舍都得罪遍了,她的丈夫很生气,骂她不会“做人”,教她以后一定要“好好做人”。这位妇女记在心里,到了七月十五这天,在家里用米粉蒸了满满一饭甑的各式各样的“人”:打赤脚的、穿蓑衣的、戴斗笠的、扛锄头的、男的、女的、老的、小的……待丈夫一回家,高兴地对他说:“今天我学会做人。”了,然后打开饭甑盖叫他看。丈夫一看,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就将她大骂了一顿。妻子委屈地说:“不做‘人’又说我不会‘做人’,会做‘人’了又要骂我。”这个笑话,至今令人捧腹,但笑过之后却叫人深思。

看来,客家人的“月半节”,不仅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足见客家妇女的聪明、善良,更显客家汉子对女性独有的那份呵护与尊重。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