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老人每年做万余顶凉帽惠阳区文化馆欲将客家凉帽申报非遗项目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给凉帽刷上桐油并晒干。
▲朱冠玉给凉帽缝上边布。
▲用竹篾织帽笪。
▲客家凉帽成品。
▲惠阳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了解凉帽制作过程。
客家妇女戴上凉帽。 本报采集
若是外地人来到惠阳,一定会被客家凉帽所吸
-
隔远听到家乡音相逢一笑亲上亲 黄华华吴伯雄到新竹与台湾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上表演节目。台湾新竹县当地客家妇女表演舞蹈《大婶婆嬉春》。
昨日,黄华华省长一行在新竹县与台湾客家乡亲
-
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成都东山客家的人类学考察
-
作者:杨丽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传统 身份表述 东山客家 文学人类学 族群特征
-
描述:”就成为了“我们”,并且“我”依靠在“我们”中的归属关系获得慰藉和资源。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各种“我们”的表述被视作为“族群身份”加以研究。而族群身份中,最直接的把“我族”与“他族”相区别的就是“身份表述
-
客家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
作者:刘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建筑文化 传承 发展 文化性 地域性 时代性 新客家建筑
-
描述:是对规律的总结。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理论篇,在论述建筑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提出地域建筑文化创新的观点,为研究客家建筑与当代建筑间的纽带与关联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第二章为分析篇
-
场域、资本与文化传承:桂南采茶戏的人类学研究
-
作者:李浩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采茶戏 传承 客家 场域 资本
-
描述:域中的行为对桂南采茶戏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桂南采茶戏与客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桂南采茶戏所表现出来的客家文化符号来说,语言、信仰和风俗习惯这三种是最明显的。桂南采茶戏的审美习惯和价值评判是基于
-
再论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
-
作者:刘纶鑫
来源: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再论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
-
台湾客语的祈使句式「VC来」与「V分佢C」
-
作者:徐富美
来源:第九届客家方言研讨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台湾客语的祈使句式「VC来」与「V分佢C」
-
苗栗樟脑产业的镶嵌与转型-以东华樟脑厂为例
-
作者:赖怡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樟脑产业 客家族群 族群分工 镶嵌 转型 个案研究 东华樟脑厂
-
描述:舊留在樟腦產業場域的企業經營如何被建構與轉型。研究方法以歷史比較法、個案研究法與訪談法為主。歷史比較法的運用在於比較不同經營背景脈絡下的生成變化;其次,以個案研究法針對東華樟腦廠作詳盡的經營脈絡探討;再以訪談方式獲取東華樟腦廠相關經營背景的資訊。透過「制度鑲嵌」、「轉型建構」、「族群分工」三大面向探討樟腦產業發展變遷脈絡與客家族群經濟,研究發現歸納如下:(一)樟腦從功能尚未被發跡轉變為競爭掠奪目標產品時,引發國家施行專賣與外國資本勢力介入,形塑其獨特的鑲嵌特性。當此鑲嵌環境改變,且不再有高度支配性及既有市場萎縮時,樟腦產業轉變為企業經營型態;(二)當樟腦產業走向夕陽化,國家不再介入,外國資本勢力也不再干涉,供需秩序改變,樟腦產業不再以鑲嵌為主時,樟腦業者需自行建構市場,而在企業經營夕陽化時業者需要透過轉型獲取永續經營的機會;(三)觀察東華樟腦廠的企業經營與轉型過程發現,其三代經營者的經營型態因經營環境背景迥異而有所不同,而其轉型類型是以「管理過程」、「政府政策相關聯」、「產品有突破性發展」為主;(四)族群分工於採樟之初就已存在,當樟腦產業市場萎縮與臺灣總督府教化原住民後,為了經濟利益而發生衝突的情況減少,族群分工的情形日漸不顯著;(五)在企業經營時,樟腦企業的客家文化內涵表現在桐花祭的參與以及產品設計、空間擺設上,但並非每家所呈現的客家文化層次是一樣的。
-
媒体再现客家馆与阅听人解读之研究
-
作者:董季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媒体 再现 客家 形象 接收分析
-
描述:」、「活動」、「其他」等,其中報導類型最多的前三項為「籌建狀況」、「活動」和「鄰近區域」;客家館新聞的報導方向以中性報導居多,其次為正向報導,負向報導最少。文本分析發現報紙再現的客家館形象有如下幾項:(1
-
台湾古典文学系谱的多元考掘与脉络重构
-
作者:顾敏耀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媒介 女性文学 台湾文学史 台湾史 客家文学
-
描述:數位資料庫實際進行多方面的運用與考察,認為其中蘊涵了多方面開展的研究潛力,具有高度運用價值。此外,也帶入地方卅區域的研究視角,探討南投縣在清領時期的文學發展其中頗多膾炙人口之作,足以藻飾山川,潤色鴻業。客籍的經學家兼詩文作家吳子光不止在學術上極有建樹,其散文也論理清晰,見解獨到,不僅能夠將敘事、寫景與抒情熔為一爐,也充分展露他對台灣山水的熱愛。李炳南是台灣戰後一位影響極為深遠的佛教居士,其實也是一位卓然有成的古典詩人,本文認為其作品包括了流離經驗與思鄉書寫、時代環境的反映與評論、台灣風土人物的歌詠、安貧樂道的生活描寫等,具有真誠的情感以及開闊的胸懷。另外,針對台灣戰後女性古典詩人進行重新考掘,讓許多曾經被注意卅尚未被注意的眾多女詩人重新浮出地表。還有,本論文也深入爬梳戰後的古典詩作媒介特點、詩人身份背景以及詩作內容之間互相影響的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關係,發生其中具有二律背反的辯證法則。透過《正氣月刊》第二卷第二期的重新爬梳,本文找到百餘首至今仍未被討論的關於二二八事變的詩作,其中以支持官方立場者佔其大宗,族群身份也對書寫角度也有所影響。最後則探討目前所見的八種台灣綜合古典詩選,呈現沈光文等一再被選入的詩人,以及丘逢甲〈離台詩〉等膾炙人口的詩作。總而言之,本論文透過特定研究方法的實踐、新資料的運用、區域卅地方視野的帶入、特殊身份作家的考察、文學載體的探討、特殊歷史事件的分析以及文學選本的整理,以多元考掘方式對於前行研究者的台灣文學史論述體系進行罅隙的填補,召喚重層卅立體卅複調的文學記憶,重新建構台灣古典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與脈絡。
上页
1
2
3
...
9
10
11
...
53
54
55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