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日报>  隔远听到家乡音相逢一笑亲上亲 黄华华吴伯雄到新竹与台湾

隔远听到家乡音相逢一笑亲上亲 黄华华吴伯雄到新竹与台湾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A02版:专题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挂接】

【全文】

昨晚,在台湾新竹县举行的“台湾·广东周”乡谊晚会上,黄华华(中)和吴伯雄(右)同台高歌《客家本色》,赢得满场热烈的掌声。本版摄影南方日报特派记者陈健聪

▲来自广东省梅州市的文艺工作者在晚会上表演节目。台湾新竹县当地客家妇女表演舞蹈《大婶婆嬉春》。

昨日,黄华华省长一行在新竹县与台湾客家乡亲的盛大而温馨的联谊活动,将“台湾·广东周”活动“乡情之旅”的氛围推向了高潮。粤台以这种最为寻常的日常生活方式,共同感受体验两地亲切的浓浓乡情。

广东与台湾都是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台湾客家与广东客家同根同脉、同祖同宗。客家人在台湾现有人口里占有较大比重。目前,全岛约有460万客家人,约占总人口的20%。这些客家人的祖籍,最多的是广东的嘉应州(今梅州)和潮州府,台湾文化中早已融入了岭南文化的元素。广东客家人遍布全省,占祖国大陆客家人总数的一半,与台湾客家人在血脉、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一脉相承。

粤台两地的独特客家情缘对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发挥着怎样的作用?ECFA时代下,怎样发挥这种独有的文化渊源优势?本报记者为您一一解读。

“隔远听到家乡音,相逢一笑亲上亲。都讲宁卖祖宗屋,生死唔改祖宗音。

血脉相通阿姆话,一听就知来乡亲。都讲宁卖祖宗坑,子孙唔变客家音。”

18日晚,台湾新竹县,“好客‘台湾·广东周’乡谊晚宴”上,广东省经贸文化交流团和台湾客家乡亲数百人欢聚一堂,共叙乡情。省长黄华华身穿具有新竹客家风情的蓝色客家衫,用高亢而深情的音调,通过来自他的故乡———兴宁市的山歌,唱出了粤台两地客家乡亲的共同心声。

省长这首名为《客家乡音》的充满激情的献唱引起了满堂的喝彩和不息的掌声。在两岸乡亲的强烈要求下,黄华华接连献上了三首独唱。

唱客家歌

与吴伯雄同唱《客家本色》

三次献上独唱的省长黄华华,还与世界客属总会总会长、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新竹县县长邱镜淳等人一起合唱了在台湾广为流传的客语流行歌曲《客家本色》,让在座的宾客兴奋地说,“今天可是大饱耳福了。”

吴伯雄17日才应邀在“台湾·广东周”开幕上致辞,他那热情洋溢的讲话让在场的广东人倍感亲切。时隔一天,吴伯雄又专程从台北赶到新竹,出席“好客‘台湾·广东周’乡谊晚宴”,与广东客家乡亲共叙乡情。

“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今天要改一改这句古言:有乡亲自广东来,更加欢喜。”在晚宴上致辞时,吴伯雄用客家话如是说。

聊客家情

天下客家一家亲

黄华华一行是18日下午从台北赶往新竹,开展一系列的客家联谊活动的。

客家人在台湾现有人口里占有较大比重。目前,全岛约有460万客家人,约占总人口的20%。而新竹是一个客家大县,客家人占全县总人口近85%,一直保留完好的客家风俗传统。广东客家人遍布全省,占祖国大陆客家人总数的一半,与台湾客家人在血脉、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一脉相承。

18日下午,黄华华抵达新竹县,与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新竹县县长邱镜淳刚一见面,就用客家话热热乎乎地聊了起来。不禁感慨地说,“千年榕树共条根,天下客家一家亲。”

邱镜淳热情地欢迎黄华华一行来“探亲访友”,并赠送给广东经贸文化交流团一幅条幅,上面写着一幅对联:“华夏同根鱼跃两岸,经贸交流再造中华。”

在会面中,新竹县方面还提出,为了使新竹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新竹县正在考虑按照广东客家传统建筑的样式,在新竹修建围龙屋。

做客家美食

黄华华亲自制作麻糬擂茶

黄华华与邱镜淳会面之后,又一起来到新竹县新埔镇枋寮褒忠亭义民庙,出席了义民庙拜祭仪式,观赏广东醒狮表演,并与在场的客家乡亲们一道,共同制作麻糬、擂茶、粽子等客家美食。

麻糬是一种糯米制的食物,相当软而有黏性。在60多岁的客家老人庄谦谨的指点下,黄华华饶有兴致地打起了麻糬,并和老人拉起了家常。

“擂茶”也是客家人特有的饮食习惯,新竹县北埔镇的擂茶更是远近闻名。在新竹杨家茶庄主人杨新平的协助下,黄华华熟练地用擂棍磨起了放在碗内的各种茶料,一时香气四溢。

“两岸客家人都爱喝擂茶,但各地客家人的擂茶技巧各有不同,希望通过黄省长的省亲之旅,能够将我们新竹客家擂茶文化介绍到广东去,也让更多的广东客家乡亲到台湾来。”杨新平说。

“我出生在广东梅州,自幼受客家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今天在新竹县见到这么多客家乡亲,穿着新竹县县长邱镜淳先生赠送的蓝色客家衫,感受着新竹县客家人的衣着、饮食、住房建筑,与大家说客家话、聊客家情,唱客家歌,做客家美食,感到无比亲切、无比快乐。通过访乡亲、叙乡情、谈合作,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两岸同胞特别是客家同胞血脉相连、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情谊。”谈到18日在新竹的客家联谊活动,黄华华感慨良多。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邓红辉

■声音梅州山歌大师汤明哲台湾献唱

通过山歌联络感情

18日,在“好客———台湾广东周乡谊晚宴”的表演环节里,当梅州市著名山歌大师汤明哲一曲高亢、饱含深情的山歌《客家山歌代代传》唱罢,在场人士都报以热烈掌声,中气如此十足、音域如此悠扬辽阔的歌声竟出自一位77岁老人之口。

汤明哲教授,人称“山歌汤”,蕉岭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梅州四位山歌大师之一。练就客家山歌、五句板、自编自演、自弹自唱、即兴对歌等本领,是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被誉为“山歌大王”。

在汤明哲赴台演出前,记者在梅州采访了他,了解到一段山歌大师与台湾同行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的一个旅游团到梅州来,住在梅州市华侨大厦。

“有一天晚上,这批来自台湾的客人邀请我去唱山歌,在与台湾客人对山歌过程中,我遇到一个对手,这恐怕是我从艺50多年来碰到的唯一对山歌的对手。”回忆起这个对手,尽管时间已经过去近20年,77岁的汤明哲仍然十分激动。他说,这个“对手”是个中年妇女,当时的年龄应该在40多岁。“她能对歌,我们互相对了十多个回合,难分胜负。”

汤明哲说,他在1997年、1998年两次去台湾演出特意想找这个对手,但一直未能找到,“相当遗憾”。

谈到梅州与台湾的山歌交流方面,他本人只去过两次台湾,这次是第三次。“近年来,梅州当地政府去台湾考察,几乎都会带一些山歌手一起前往,通过山歌联络感情。而台湾客人到梅州,山歌交流、表演更是不可缺少的节目。”南方日报记者柯鸿海

■故事蕉岭有客家台胞46万人,不少人回故里寻根为家乡发展献计

台胞捐资公益超4600万元

梅州市蕉岭县有台胞46万人,为本县人口的两倍。一两百年的分离、相隔千里的距离并没有阻断亲情和乡情,近些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蕉岭籍客家人上演了许许多多的动人亲情故事……

千里寻根报效乡梓

目前生活在台湾的46万蕉岭籍客家人,讲客家话、唱客家山歌、吃客家菜,虽然与蕉岭相隔千里之遥,但生活习俗依然保持着客家原貌。近些年来,大量的蕉岭籍台胞千里迢迢重回故里,只为寻找失散的亲人,续上自己与故乡的血脉传承。

徐姓是在台蕉岭人中的一个大姓,据设于台北的世界徐氏宗亲总会统计,在台的徐姓蕉岭人达到15万以上,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桃园三县。改革开放后,台湾徐姓蕉岭人走上了寻亲之路。

据蕉岭原文化馆馆长徐放介绍,约200年前,延续了13世的部分徐氏家族,东渡台湾,建立新的家园。至今,台湾徐氏已延续5世,期间一直与蕉岭宗亲保持着联系。改革开放后,联系日益密切起来。徐放告诉笔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桃园县的企业家徐新号带着儿子徐发聪回蕉岭寻亲,联系上了侄辈徐放,找到了宗亲。此后,在徐新号的带动下,不断有台湾徐氏到蕉岭探亲。1991年,在蕉岭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徐放的联络下,200多名台籍徐氏组成了“蕉岭徐氏旅外宗亲回乡经济考察团”,到蕉岭参观考察,为家乡发展献计献力。

作为台湾徐氏宗亲回乡寻亲的见证人和联络者,最让徐放感动的是台胞对祖国大陆的血脉之情、以及对乡亲的关心。徐放告诉笔者,回来的台胞找到祖先和宗亲后,无不烧香、跪拜,一边留着泪,一边念叨着“台湾的子孙回来看您了”;同时对生活困难的亲族,主动慰问,改善他们的处境。回台湾的时候,把祖先灵前的香炉灰包上一包,放入家里祭祖的香炉里,用他们的话说,这叫“同是一根祖,共烧一炉香”,可见台胞的思乡之情。

众多台胞带着子孙回蕉岭

如今,日益众多的台胞支持蕉岭建设,台胞成为一支推动蕉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2009年11月止,蕉岭7家台资企业投资总额达1350万美元,注册资本达1637.45万美元;台胞捐资蕉岭公益事业达4600多万元人民币。

溯根寻源,23万蕉岭当地人和46万台胞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蕉岭台胞讲蕉岭客家话,乡音不改,岁时节日、民间文艺、婚姻事喜庆等仍保留着客家习俗原貌。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从台回蕉岭定居的已有几十户人家,更有众多台胞带着自己的子孙来到蕉岭,把他们回报家乡的传统延续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柯鸿海特约通讯员涂永平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