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308)
期刊(366)
学位论文(75)
图书(21)
视频(15)
会议论文(4)
人物(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308)
期刊 (366)
学位论文 (75)
图书 (21)
视频 (15)
会议论文 (4)
人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5(15)
2014(565)
2013(256)
2012(236)
2011(232)
2010(186)
2009(90)
2008(95)
2007(44)
1992(2)
按来源分组
闽西日报(147)
南方日报(59)
广州日报(38)
客家研究辑刊(17)
源流(4)
福建史志(2)
惠东乡情(2)
美食(1)
金色年代(1)
消费(1)
客家捐施茶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座 □巫林亮吴江辉文/图   客家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重路弯,路人行走艰辛,常常因劳累而患病,尤其是严寒或酷暑时,更易得风寒或中暑。为此,素有乐善好施且敦邻睦友传统的客家人,常常会在路旁的凉亭上“捐施茶”。 捐,就是打造一个高约80厘米、直径约80厘米的圆锥形座,
“客家妹”菊下月到新加坡演出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日前,“菊情歌独唱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举行,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赞赏。 菊(陈菊芬,见右图)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音乐系的声乐教师,近年来她在广州等举办过多场个人独唱音乐会以及新客家山歌个人专题演唱会。她出版的专著《天籁回响——广东客家山歌》,被誉为“新客家山歌”代言人。 同时
“牧牛人”刘济荣的客家情怀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荔乡水秀》 刘济荣 各种品种的工艺品有100多件。 “生在村认命,只识画不吹牛” 岭南“牧牛人”刘济荣素来低调,朋友说他“太老实”,淡泊名利、不会炒作,可在本报近期发起的艺术扶贫慈善义捐活动中,这位自称“生在村认命,只识画不吹牛”的“睇牛仔”却一口气完成了2.45米×1
大話八閩:客家美食「九門頭」一餐食一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九門頭」食材與做法頗為複雜,有一餐食一的說法。香港文匯報特約通訊員羅展陽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麗寬 龍岩報道)在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閩菜中,客家風味得到了海內外眾多食客的青睞。素肥鹹香鮮熱兼備的閩西客家美食,最負盛名的當屬系列,如牛肉丸、牛肉兜湯、雜湯等。其中,有「
客家诫谚语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香。(居安思危) 乞食行大路。 (穷不丧志) 饭唔敢乱食,话唔敢乱讲。(谨言慎行) 十个手指有长短。 (人无完人)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广结人缘) 好马唔食回头草。(一步到位) 细时偷针,大时偷金。(积微成著) 若爱好,两头来。(礼尚往来)
推出“新客家情歌”
作者:郑惟之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被誉为“新客家山歌代言人”的陈菊芬近日推出了她的第五张纯客家山歌专辑《十二月想郎——菊新客家情歌》。 谈起客家山歌,菊有说不完的话:“我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父亲是山歌剧团团长,母亲是音乐老师,所以我从小受到熏陶,对客家文化有一种难舍情结。参加工作后,我教的是民族声乐,在教学过程中有很
(地方風味)客家芡粉餃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賴 晨 (福建) 客家芡粉餃 我是贛南客家人,從小就喜歡吃客家小吃,比如客家芡粉餃,它又名薯粉餃、芋餃、芋包。 芡粉餃就是用芋加適量番薯粉做餃皮包,製作方法簡單,一般將個大的芋洗淨,連皮置鍋內文火煮熟,然後取出剝去芋皮,搗爛成芋泥後,加入適量番薯粉和精鹽搓揉、揑打成麵團,用擀麵杖擀
刘善群:客家研究拓荒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俞祥波 文/图 11月10日,年近八旬的宁化客家研究学者刘善群完成《记忆?晚年之乐》的初稿。该书记述了他近十年来的学术求索、客家联谊和家庭生活。 70岁时,刘老写了一本《记忆》,讲述了自己70年的人生历程:童年时代、求学生涯、工作经历、学术研究、家庭生活。真实,又有深入的剖析与总结。
“在广州买了间能住十几人的新房” ——— 外来女婿牛气
作者:程颖仪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不已。而他号称新房可是“能住10来人都没问题”。死了。 追溯春晖的情路历史,可谓有惊无险,大难不死必
明清时期客家人的碾布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版《平远县志·生业》 【拾遗】 最近,在平远县仁居镇木溪村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妙备庵遗址,发现一块明清时代的碾布 (如右图)。该为凹形,用青色优质花岗岩打造,底部宽61厘米,平整光滑,上部两端距离93厘米,厚25厘米,重约200斤。清嘉庆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