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925)
期刊(1267)
学位论文(763)
视频(102)
图书(42)
会议论文(38)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925)
期刊 (1267)
学位论文 (763)
视频 (102)
图书 (42)
会议论文 (38)
按年份分组
2015(102)
2014(1926)
2013(786)
2012(818)
2011(783)
2010(647)
2009(378)
2008(299)
2007(181)
2004(3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036)
侨报(153)
中华民居(4)
小城镇建设(2)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
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
中国城市金融(1)
汽车导购(1)
上海集邮(1)
多元文化态度与音乐偏好─以族群为面向之桃园县国小学童调查研究
作者:胡佩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态度  音乐偏好  族群  童谣 
描述:機抽樣,選取原住民及非原住民學生各223 人為研究對象。首先探討文化與音樂的關係、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童謠、族群態度、音樂偏好等相關文獻;接著根據文獻探討結果,以研究者設計之「多元文化態度量表」及「族群童謠偏好量表」為研究工具,由研究者親自施測,了解學生的多元文化態度,及對福佬、原住民、國語及客家童謠的偏好情形。調查所得資料經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大溪鎮國小學童的多元文化態度傾向正面,族群印象、自我及族群概念、一般文化態度也都趨於積極正向。
二、學童對整體童謠的喜好,以及對國語、原住民童謠的偏好積極正向;但對福佬及客家童謠的偏好則消極負面。
三、族群、在家慣用語言、年級,為影響多元文化態度與族群童謠偏好的主要變項。
四、影響多元文化態度的變項為族群、在家慣用語言、在家使用語言種類多寡,以及年級;性別及在家接觸語言則不會影響。
(一) 原住民學童的整體多元文化態度與自我及族群概念比非原住民學童積極。
(二) 在家慣用原住民語的學童,其整體多元文化態度、自我及族群概念,以及一般文化態度,較慣用國語及閩南語者積極。
(三) 在家使用單一語言的學童,其整體多元文化態度、自我及族群概念,及一般文化態度,均較使用兩種以上語言者積極。
(四) 四年級學童在整體多元文化態度,及各分量表的表現均較五、六年級學童積極正向。
五、影響族群童謠偏好的變項為族群、在家慣用及接觸語言、性別、年級,以及音樂學習經驗的有無及長短;在家使用語言種類多寡則不會影響。
(一) 非原住民學童在整體童謠喜好、以及對福佬、國語、客家童謠的偏好表現上,均較原住民學童積極。
(二) 在家慣用原住民語的學童,對原住民童謠的偏好高過慣用國語及閩南語者;慣用閩南語的學童,對福佬童謠的偏好高過慣用原住民語者。
(三) 在家接觸原住民語的學童,對原住民童謠的偏好比在家接觸閩南語者積極。
(四) 女生比男生更偏好原住民童謠。
(五) 四年級學童在整體童謠喜好,以及對各族群童謠的偏好表現上,均較五、六年級學童積極。
(六) 有音樂學習經驗的學童,對國語童謠的偏好比沒有音樂學習經驗者積極。
(七) 音樂學習經驗達2~3 年及3~5 年的學童對客家、福佬,及整體童謠的偏好最為積極;音樂學習經驗達5 年以上的學童,其童謠偏好最為消極。
六、學童的多元文化態度與童謠偏好並無相關。整體多元文化態度及各分量表的積極與否,並不影響其童謠偏好。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就教學實務、教育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作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客家「撮把戏」的传统技艺及其音乐之研究─以杨秀衡与林炳焕为
作者:蔡东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撮把戏  杨秀衡  林炳焕  文套  武套  卖药 
描述:義、源流與定位。接著分別以兩位客家「撮把戲」之民間藝人─楊秀衡與林炳煥為軸,探討其生平、師承系統、「撮把戲」團之經營與後場編制,以及其「撮把戲」之表演型態、音樂與技藝之內容及其特點。

台湾区肾脏相关疾病死亡率之趋势与分析
作者:洪敏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Cl 1.39∼1.76)、客家社區為有意義的降低(SMR=0.8295% C1=0.77∼0.87,由於糖尿病各種的主要死因,有感染、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及尿毒症等,本研究顯示台灣地區男、女糖尿病
学童氟化物使用及口腔保健行为现况之相关因素探讨-以台湾地区
作者:孙曼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口腔保健  氟化物使用  洁牙习惯 
描述:(包括學校執行者)普遍對氟的使用並不十分了解,是否在執行上有影響;因此探討學童目前的潔牙習慣及氟化物之使用現況,以作為衛教推廣的参考實為必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1)學童氟化物使用現況
客家孝道的历史实践
作者:王天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孝道  历史实践  国家转型 
描述:先香火的传递以及对祖先的定期祭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育男性后代是对祖先最大的孝敬。但是,在客家社区,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生育动力是较为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子多福”。集体化时期“人多力量大”导致中国人口剧烈膨胀,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国家运用强力政策推进计划生育,与传统孝道思想观念发生诸多碰撞。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生育儿子的最大现实动力是为了能够在年老力衰时得到儿子的赡养。客家传统养老可以分为多子配粮、轮伙头、二子分养、女婿养老等多种方式。但是随着国家治理方式的变迁,客家养老传统也与全国其它地方一样有所衰落,并发生养老纠纷。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养老纷争,而不能简单地把养老纷争归结为儿子的不孝。 生育儿子并不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养老考虑,还关涉到逝世后的葬礼和定期的祭祀,这是两个世界的人联系的重要途径。客家丧葬有重风水、重二次葬等习俗。客家祭祀可以分为家祭、墓祭和祠堂祭祀等多种方式。丧葬祭祀是客家孝道的集中体现。 客家传统社会是有神社区,祖先和社区居民共同生活在神灵庇佑之下。信神敬神是客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每一个客家庙宇和神灵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每一个客家神灵都是忠孝思想的凝结,客家神灵崇拜体现了客家人的孝道观。 整个20世纪,国家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在乡族时期,基层社会实行士绅和族房长主导的宗族自治方式。“毛时代”以后,国家侵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神区神灵和宗族组织都作为“四旧”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遭到灭顶之灾。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逐步从基层撤退,在此背景下,民间信仰和宗族观念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 孝道的历史实践是整体性的,因此笔者研究孝道历史实践的各个维度即基层治理、代际关系、个体位置、法律秩序、民间信仰等也是互相联系的,这各个维度又都同孝道的兴衰沉浮具有密切的关系。孝道的历史实践过程就好似在编织一张孝道之网。这是一张把编织者自己也笼罩进去的孝道之网,网的大小大致相当于自己人际关系的范围。孝道是编织这张网的材料,网中有无数个结点,个体位置就像每个人在孝道之网中的结点的位置,每个织网的人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编织这张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意识到这种自我意识的存在。网中的各个结点并不是均等地排列在网中,而是具有差序格局的,因而代际关系就是各个结点在网中所处的差序,当然在各个不同的时间段,这种差序也会有所调整。法律秩序调整网中各个结点之间的关系。网中的各个结点的关系在正常状态下处于有序的状态,但当发生偏差时则需要法律秩序来调整。基层治理是在编织孝道之网的过程中国家和民间的互动,意味着国家是和民间在共同编织一张孝道之网、国...
蛹虫草客家娘酒的工艺研究
作者:郑洋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蛹虫草  培养残基  客家娘酒  发酵工艺  炙酒过程 
描述: cfu/g。<br> 3.测定不同比例(糯米:残基)原料的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发现客家娘酒发酵特点为:糖度高,酒精度低,酸度较高,酵母增殖速度缓慢。其中糯米:残基比例为1:2的原料发酵
闽赣粤三省交界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作者:刘治中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赣粤三省  交界界面  客家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描述:交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具有如下共同的特色:<br> ①闽赣粤交界处,都是客家人聚集的地区,无论是方言、建筑、风俗习惯、信仰等,都各具地方特色,是客家味浓厚的地区。<br> ②闽赣粤交界界面处,都具有相似的地理环境。每个地市富有“群山共舞、江河浩荡”特点的同时,具有赖以生存的江河、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更具有丰富的客家生态文化。<br> ③赣州、龙岩、河源、梅州等闽赣粤三省交界,原来是穷山僻壤、未开化地区,经过客家人千里迁徙,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充分发挥劳动创造力,在群山峻岭中开辟出“梯田文化”,在众多河流中,逐渐适应、开辟出“江河文化”,逐步革新了中原生存时期的农耕文化,开辟了中原人跟当地土著人、山川河流和谐、共融的局面。<br> (2)采用尺度分析方法对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当前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面临着生态资源被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两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br> ①各地市政府都做自己辖区的规划,打自己的小财政算盘。<br> 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污染治理达标率低下,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环境执法不力,“企业违法成本低”现象严重。<br> ③生态农业建设落后。由于农业生产不合理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污染范围和程度日趋加重,农田超标污灌面积有所增加,部分农畜产品受到污染,大量氮、磷、钾物质成为引起水质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br> ④矿业和果业无序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江河采砂秩序混乱,导致江河上游的几个支系河床不断提高。<br> ⑤交通设施等仍成为区域合作的瓶颈。<br> (3)采用SWOT分析(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法对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发展进行分析,树立“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开放大客家”的观念,在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掌握核心资源的基础上,搞好对赣粤三省界面客家生态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规划,分块、分期、分步推进客家生态文化资源系列开发及配套建设,构筑客家生态文化核心产业群,促进闽赣粤三省交界界面客家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br> ①完善“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对客家文化实施整体性保护。加快申遗进程,扩大“世遗效应”。<br> ②致力打造赣粤闽“千里客家旅游文化长廊”。<br> ③科学、有效地整合赣粤闽区域旅游资源,积极打造赣粤闽三省客家特色旅游精品串联线路。<br> ④做好客家文化产业的保护措施、形成综合开发市场机制。丰富客家文化旅游的内涵,注意和其他旅游产品的联动,形成客家文化旅游的产业链。
慢性病病人之成人健康知能程度与医疗资源利用相关性之研究
作者:李懿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成人健康知能  慢性病  医疗利用 
描述:分。健康知能測驗係翻譯自成人功能性健康知能測驗簡短版(S-TOFHLA);基本資料則包括,性別、年齡、族群、家庭年收入及受教育年限。本研究資料收集方式採方便取樣方式進行,以診斷為糖尿病、心臟疾病、高血
吉隆坡与沙巴州山打根客家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作者:江玲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马来西亚  吉隆坡  沙巴州山打根  客家词汇  词汇比较 
描述:丰,而本文接受访问的吉隆坡及山打根客家人大多来自广东惠阳。在马来西亚,华族共有五大方言,除了客家话以外,其他的尚有福建话(闽南话)、广东话(粤语)、潮州话及海南话,而除了方言以外,华语(普通话)、英语以及马来语也是他们在国内用于和他族沟通交往的语言。本文也约略叙述了吉隆坡和山打根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介绍了两地客家人的经济活动,以及两地客家人的语言简况。 在第二章中,本文先介绍两地客话之语音系统与语音特点,再从各个方面比较研究吉隆坡与山打根客话词汇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两地客话词汇存有共同性的占大多数,而两地词汇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构词方面,本文从语音及语素两方面对两地客话词汇构词的特点作出了初步的探讨。在语音方面,两地客话都表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有词汇音节数量的差异、叠音与非叠音的形式差异以及词汇读法上的差异;而在语素方面,两地客话也分别在语素的选择、语素的顺序以及词缀方面展现了不同的形式。 虽然吉隆坡与山打根客话词汇的共同性大于差异性,然而两地客话词汇也在一些特定的人、事、物方面呈现了不相同的说法,而两地客家人在语言认知上存有差异是有关现象的其中原因。同样地,吉隆坡与山打根客话在表达一些特定的人、事、物时,尽管两地客家人都有同样的说法,然而他们也会无规律性地使用多种不同的词汇,而词汇选择的频率在两地也不全然一样。 在词汇的成分异同方面,吉隆坡与山打根客话仍然保留着部分特征词与古汉语词,然而,于此同时,两地客话也会出现不一样的保留方式,一些特征词与古汉语词的保留与否方面也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国内兄弟方言对两地客话的影响也不完全一致,其中吉隆坡客话受福建话影响较多,而山打根客话则受广东话影响较多。 另外,外族词语一马来语和英语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两地客方言词汇,使两地客话展现了各自的特色。首先,本文介绍了两地共同拥有的马英借词,当中借用方式也不同,分别有纯音译的和半音译的,而半音译中又分别有音译加类名和音译加意译的。两地客话不一定在意译的时候使用客方言,相反地会出现借用其它兄弟方言的情况。两地客话在外族词语的借用与否方面也存有差异,在借用的同时,两地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表现,当中除了纯音译及半音译以外,还有省译以及语音转换的借用方式。在这些受外族词语影响的客家词汇当中,每一个词汇的借词来源也不同,有的来自马来语,有的则来自英语,这也是吉隆坡和山打根客话词汇的其中差异。 吉隆坡和山打根客家方言在日常交谈中都会运用借代词语,两地在这方面的运用情况有同也有异。另外,两地客话在本文所举的禁忌词语中表现一致。 在第三章中,本文分析了形成吉隆坡和山打根客家词汇差异的原因,其中包括了语言继承的影响、语言接触的影响以及语言认知的影响。 在结语中,本文根据调查研究所得,提出了吉隆坡与山打根客家方言词汇的内部共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两地客话词汇在语音方面也大致相同。两地的客话特征词与古汉语词仍然保留得相当好。尽管身在多元种族的国家,然而外族词语与兄弟方言的渗入对两地客话保有本来的面貌并无影响。社会的发展情况对两地的客语词汇影响也不大。有鉴于此,在多元化的国度里,相信客家方言会继续相传下去,越加丰富及优美。
闽西客语纵横论
作者:蓝小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  客语 
描述:; 价值。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客方言是因民族的迁徒而形成的,    客家迁移的历史及路线,是我们认识客方言的性质,分析其演    变的一个参考。客家由北至南的迁移有两次:第一次在东晋永    嘉之乱,多数尚未南渡;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时,到达赣南    闽西,他们既然有从山西、河南、安徽入赣闽的,亦有从甘肃南    部经湖北。湖南到达赣闽的。最应该注意的是第二次迁移。客家    到达闽赣山区,客方言即在此经数百年而形成。闽西是客家到     达南方后的新居地,相对粤客、四川和台湾等客语来说,闽西     是客语的本土,它在客方言的中心区,内部既保留有极其一致    的共同点,亦有宋元以后几百年演变形成的多种差异。因此,     闽西客语对客方言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都能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章将闽西客语的音韵系统与中古音作个比较,分声、    韵、调三部分,列表说明,其中的异同多能一目了然。     第三章分四节阐述客方言语音的特点及演变。第一节分析    声母,共讨论五个问题。l.客语的浊音送气,这是    客语的一个较重要的特点,虽说其他方言亦有此特点,但都不    如客语那么一致,那么有规律。根据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    的考证,根据客先民居地现代的语音事实,本文认为浊音送气    是客家自中原旧地带来的特点,浊音本带有送气的成素,只是    不作为音位而存在,这体现了方言的差异,二次南迁时,浊音    正开始清化,新的特点“送气” 即起来瓦解这类推拉平的作用。    远隔篝的南北方言共有的这个特点不是各归各平等深化出来    的,而是它们过去的基本特点的共同保留。烙、唇音的分化:    从现代客语的比较中推知,客语原本亦无轻唇,唐末至宋轻唇    开始从重唇分化出来,这一变化亦及客先民方言,只是由于    客家的南迁,这一变化显得很不彻底,有些字只有轻唇一读,     有些字有轻重唇两读,也有些字只有重唇一读。3、精庄知章    组的演变:根据闽西客语与智力开发东客语的异同占,本文推测庄组    一直未从精组分化出来,而知章亦不是分两步从端而出,它们    是同时从端分化,暗藏未有过二分的过程,这些都与北方话的演    变不同。湖南、闽西等地客语尚有知章读[t-、t'-],证明了    客家南迁时,舌头音尚未分化。以后的演变是在南方进行的,    分两种演变类型:一是从端组分出的知章与精庄合流(如梅县、    宁化等),一是分出的知章独立一组(如长汀、连城等),    4、 乐喉音的演变:将闽西客语的辅音音位作一些比较可以看出,    客语见系若有腭化的,即与知章倒流,塞擦音至多为两套。若    知章独为一组的,见系腭化归入知章,则尖团分立;若知章与     精庄合流的,见系腭化后则尖畴不分。可见,在舌齿音分化后,    见系才腭化。这腭化又是从擦音开始的,连城话即是一个很好     的证明。5、来母三等在闽西部分客语读作[t-],由临川至    梅县。这一特点时断时续。这应是早期在湖南、江西一带发生    的音变,扩散至部分地区,并未波及整个客语区,因而不是客     语内部一致的特点。     第二节讲座声调。本文先综合了客方言声调的类型,指出     它们的基本共同点和主要差异,最重要的是上声和去声。共同    之处是:①浊上浊去合一,这是在南迁前即已形成的特点,浊    音清化后二者合为一调。②浊上与次浊上都有部分清化后归阴    平,这是共他方言极难找到的,尤其是次浊上声归阴平。③次    浊字部分随浊音。部分随清音演变,这在上声和八声中表现尤    为明显。由共时的比较中可知,声调的演变首先是浊上、虽去    混合,清化后,先为七调: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阳去     阴入、阳入。其后,部分方言上,去声再演变,或是阳去归上    声,或是阳去归去声,或是阳去不变,上声与阴去合一。在宋    末客家部分进入粤东后,闽西部分客语又经历了入声消失的演变。     第三节讨论韵母,先讨论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韵三类。    根据客语共时的比较和近体诗、词的押韵,本文认为在闽西客    语中咸、山、梗三摄应是咸摄先被归并,而臻曾梗深四摄在客    语则是曾梗同音。臻再合八,最后闽西客语又将深摄并入其中,     这样演变的区别看来与元音壬位的高低有关。至于来自上古东    部的江韵,从东部分出后即与宕摄合一,另有个别字一直来从    东部分出,故同通摄。阴声韵的讨论分作两组:①果、效、流摄,    ②蟹、假、止、遇摄。由现代客语,闽语和宋代的记录、诗    词用韵,可推知古代歌、豪、着确如《切韵》之分,而后部分    地区歌豪合一,部分地区豪着合一,歌豪合一考戈流合一。对    第二组着重分析蟹摄一等“台、胎”二分,“开盔”合一的现    象以及蟹摄与假、止、遇的关系。入声韵主要讨论[-p、-t、-k]    的演变过程。本节还对《切韵》三等与四等在客语中的一些特     殊反映作了分析说明。     第四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拟了原始客语的语音系统    这样的系统可以体现与中古音的关系。反映客语的总体面貌,    解释后来的演变。本节还提出了十一条现代客语的特征,其中    “浊音送气”和“全浊、次浊上声部分归阴平” 是它的核心    别外,根据其他特征,可划分客语的次方言。本节以阳声入声    韵尾的多少,知章精庄的分合、八声的有无、见系的腭化与否    为条件、划出了客语的次方言。     第四章主要考释客方言的部分基本语词,它对于正确划定    客方言的区界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考释的语词是在各地互相    对照的基础上确定的,考释多有引证。本节考出的语词有的是    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认定的,如客语表“挑、担”之义的动词读    [K'ai](长汀语),将各地的读音相对照,再参考其他同音韵    地位的“我”等基本词,本文确认就是古汉语中极常用的“荷”。    这是古语词在客语中的保留。方言举例以长汀为代表。     总之,客方言唐末至宋末经数百年而形成,又经过以后    七、八百年的演变,虽然内部有程度不同。但是,无论它    的语音系统还是词汇系统。都向我们显示。客方言确为汉语的一大方言。    它有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特征和演变方式,能给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全文约十二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