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研究
-
作者:江玉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客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
描述:思想指南。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研究客家文化的发展,对于确立客家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指明客家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客家文化的内涵、弘扬客家文化的优秀精神、促进客家文化的创新、解决客家文化在发展完善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介绍客家文化的形成崛起与精神实质,然后从客家文化的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客家土楼文化三方面论述客家文化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阐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的可能性。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内容。通过深入研究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框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原则,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科学价值。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结合客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意义,分析现代客家文化的构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具体途径。通过这四方面内容的阐述与分析,力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促进客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
旅游活动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
-
作者:林爱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永定土楼 居民感知
-
描述:”。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这种说法被认为是片面的。实际上,旅游在给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影响。游客的到来必然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影响,但是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尤其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而言,以及如何“扬长避短”成为了目前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正是本论文写作的目的。本文研究以社会学、旅游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旅游地发展阶段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永定土楼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质量、语言、传统民俗文化、人际关系、贫富分化、道德准绳等26指标进行测量,对世界遗产地永定县土楼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经过因子分析,得出五个反映社会文化的公因子,分别是“日常生活影响”、“文化民俗传统”、“心理意识”、“人际关系与旅游收益分配”、“社会价值观”,其中居民对前四个公因子的感知为正向,对最后一个公因子为负向,说明在当前的旅游发展阶段,永定土楼旅游发展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全文由以下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对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三部分,进一步引入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区参与理论、旅游发展阶段理论、涵化理论。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永定客家土楼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演变过程,介绍了土楼旅游的发展历程、当地社会文化分类和特点及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的基准。第五部分,针对具体案例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定量研究,重点讨论旅游发展对世界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并构建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神经网络图。对洪坑村、高北村、初溪村三个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与安徽省的西递、宏村、南屏三地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比较,得出洪坑村的社会文化受到旅游的冲击较大,高北村、初溪村的社会文化受到旅游影响的冲击不大的结论,并用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对该结论进行了解释。第六部分,对策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其他相关研究与理论对永定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对策包括为居民提供参与旅游规划的机会,提高居民参与度,实施“社区参与”战略,并构建了土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架构图;适当选择客家文化商品化内容和形式,对“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作了区别,并给出文化开发对策;加强对旅游业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客家民俗文化资源的意识;建立旅游影响研究机构和检测机构;建立土楼客家文化保护区;整合资源,合理设计土楼遗产地文化旅游路线。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及不足,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
赣南古村落客家风水营造中的现代规划理念研究:以瑞金密溪村为例
-
作者:徐小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风水 城乡规划 和谐统一 客家文化 赣南古村落
-
描述:、理想居住模式、客观环境的选址原则、朝向原则等等;同时也沿袭了客家民系独有的文化特点,以及客家地区生存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客家风水成为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风水而又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在整个客家历史发展过程中,客家风水也成为客家人选择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据,如客家风水指导客家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人文景观构建等等。正是因为这样的重要依据,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想居住模式、世外桃源一样古村落及古镇。因此研究客家风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快速城镇化导致城镇规模急剧扩张、城乡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环境逐步被吞噬,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面对这样的威胁,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经历了分散主义到集中主义、集中主义到现代的生态城市主义这样曲折的过程。而现代生态城市主义与客家风水(中国传统风水)中“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核心思想相一致,因此我们在城乡规划的学习和实践中,不仅要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城市规划理论的智慧,更要继承和发扬客家风水(中国传统风水)中“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它所包含及衍生的择居和建城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居环境的选择和城镇的建设,也曾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千年不衰,给我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处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提供了智慧性的启示:尊重和顺应自然生态系统规律,有选择性的利用自然创建适宜的人居环境,通过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以保护和传承客家风水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对客家风水形成与发展以及客家风水核心思想的全方位的系统解读;以赣南古村落——瑞金密溪村为实际案例,详细剖析它的操作原则、技术手段、精神力量对赣南古村落营建的具体影响;揭示客家风水的客观性、合理性;并对客家风水中客观性、合理性的要素进行总结;通过寻找客家风水与城乡规划的契合点,在现代城乡规划中借鉴客家风水中的现代规划理念,以实现客家风水的实践价值,使客家风水得以传承。
-
陕南商洛客家方言岛研究
-
作者:付新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洛 客家方言 特点 演变 语言接触
-
描述:的代表点进行调查研究,以语音、词汇的调查为主,同时也兼顾语法,旨在展现商洛客家方言的语言面貌,并通过与中古、其他客家方言和商州本地话的比较,从历时和共时两方面讨论了商洛客家方言的演变规律和语言特点。第1章
-
客家精英、基督教与现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以洪秀全、洪仁玕和
-
作者:陈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精英 基督教 政治社会变革
-
描述:两广地区,广泛分布着客家人的聚居地,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中,众多客家精英以及普通客家人成为了革命运动的参与者,甚至成为革命运动的骨干力量。而这些客家精英以及普通客家人都受到了基督教以及由基督教思想衍生出来的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地处传统政治话语版图边缘的两广地区,在近代政治社会变迁中却走在了前列。近代不乏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等重要政治运动,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在中国的近代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研究表明,客家精英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博弈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由客家精英主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同样是受基督教影响,同样是客家精英作为主导力量,同样是推行强烈的反满政策,两场革命运动最终的旨趣却是同路殊归。洪秀全科举屡试不中,偶然间接触到基督教,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洪氏遂对基督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对正统基督教改造的基础土,洪氏糅合中国传统思想,创立了一个既与传统思想有别又跟正统基督教有异的“怪胎”宗教组织—拜上帝会。拜上帝会在广东传播受挫,却在广西客家地区特定历史背景下得到了蓬勃发展。拜上帝会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了主导思想和组织力量。太平天国运动矛头直指晚清政府,也提倡平等、均富、发展经济的思想,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其后续的革命运动中可以看到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地上“小天堂”,这与传统皇朝更替的套路没有太大的区别,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旨趣相差甚远。但是这并未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政治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管怎样,太平天国运动都是近代中国人自身在近代化探寻过程中的一个尝试.时光转到辛亥革命时期,此时的政治社会背景与太平天国时期存在巨大差异。近代中国人在近代化过程中屡屡受挫,体制内主导的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遭遇彻底的失败;先进知识分子与体制内联合主导的戊戌变法终究抵挡不过强大的保守皇权势力而过早天折。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海外客家精英团体的崛起,催生客家基督徒精英群体积极参与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当中来。在辛亥革命早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客家基督徒精英群体成为了革命的骨干力量。基督教的宗教意识和精神成为他们发动革命的精神力量: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与基督教影响下的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三民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孙中山长久以来的所吸收的基督教思想;辛亥革命的矛头直指晚清封建王朝,意在推翻封建统治,在借鉴西方文明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与太平天国运动不同,孙中山在总结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并借鉴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发展成果,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政策,这本身反映出在客家基督徒精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对比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督教和客家精英在中国近代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追求和扮演的角色,对于帮助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不无裨益。
-
客话音韵论
-
作者:项梦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话 比较研究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方言地理学
-
描述: 非官话东南方言 南方型(吴、闽、客、粤) ——南部方言 本文讨论的对象客家话属于南部方言的一种,其音韵特征为:(1)底层调位具有阳上调(包含部分古
-
清代濁水溪中游的開發
-
作者:張永楨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舉人 秀才 社丁首 分類械鬥 書房 聖蹟亭 社學 留養局 義渡
-
描述:大抵都循濁水溪幹流及其支流溯溪而上,由西向東推進。濁水溪及其支流因河谷較寬廣,視野較開闊,成為漢人入墾的天然路徑;沿岸又有沖積平原和丘陵地及臺地,不但交通較方便,而且適合拓墾定居。就拓墾時間先後而言:先是竹山和名間最早,在明末清初開始被拓墾;其次是集集、鹿谷地區,在乾隆年間已被拓墾;最後是水里和日月潭地區,在嘉慶、道光年間以後逐漸被拓墾;至清末光緒年間,整個濁水溪中游地區已經被漢人拓墾殆盡。拓墾過程中,彰化及嘉義地區之豪強勢力介入甚深,或直接投資拓墾;或強佔他人產業並從事拓殖;甚至勾結社丁首及官府進行違法偷墾,取得各族群之土地。其拓墾方式以民招民墾之墾首制及自墾自耕制為主;少數為官莊或番屯制,此乃因此處山多平地少,可耕地零散分佈,適合小規模之拓墾,故大多由小墾首及自耕農拓墾。由於其拓墾較台灣西部平原稍晚,又因平地較少,土地所有權分化較不嚴重,故其土地所有型態以一田二主之墾首制為主;其次為官莊及自耕農所有;亦有少數屬於寺廟、留養局、義渡或各族群所有之土地,一田三主之情形甚少。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過程中,清政府曾經四次劃界立碑禁止漢人進入番界拓墾,但漢人卻不斷偷墾界外之各族群土地,被官府查出後,官方卻因治安之考量,將其就地合法化,故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過程中,漢人是侵略者,但為生計所迫;各族群雖為被侵略者,但其不夠勤奮及貪得漢人財貨,想不勞而獲、坐收地租,亦需自負土地流失之相當責任;至於官府及各族群之頭目、通事、社丁首等人,則扮演暗中協助之角色。整個濁水溪中游之拓墾,除清末光緒年間實施開山撫番以後屬合法拓墾外;其餘大多在違法偷墾下進行開發。濁水溪中游地區經過鄭氏及清代漢人二百餘年的拓墾,在乾隆年間已經是一個漢人經濟與人口佔優勢之社會,各族群失去土地後,不斷地往山區退去。漢人村莊總數達一百餘莊,人口總數約二~三萬人左右,其居民大多為來自台灣西部彰化、嘉義兩縣地區之二次移民,祖籍以漳州籍為最多,佔居民80%以上,其次則為泉州籍和客家籍,追念祖籍之意識較為淡泊,故宗族組織不盛。未見分類械鬥發生,除了因為宗族領導者自制外,宗族規模較小,且大多同為漳州人,又面臨各族群之威脅,漢人必須團結互助,無暇分類械鬥;另外,可墾荒地較多,經濟競爭較不嚴重,亦為其因。濁水溪中游地區至清末臺灣改隷日本統治前夕,可耕地已被拓墾殆盡,不但街莊繁榮,交通四通八達,而且宗教蓬勃發展,寺廟如雨後春筍先後設立。書院、書房、社學及文社等紛紛出現,考中秀才、舉人者數十人,文風日益興盛,聖蹟亭之興建相當普遍,顯示出讀書人受到社會之敬重,成為社會領導階級,整個社會型態已由早期之移墾豪強社會,逐漸轉變成文治之士紳社會。
-
台中县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政策执行之研究
-
作者:陈清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执行 大甲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 节庆活动 台中县政府
-
描述:際上最矚目的民俗節慶活動,其規模已可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在文化的節慶活動上,「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堪稱為一個相當成功的政策。
如此成功的節慶慶典活動,學界針對此一活動也多所研究,但大多數皆把它視為是一項民俗節慶,探究其節慶行銷、遊客滿意度、媒體策略、地方行銷、效益與資源整合等,甚少把它當成是一項政策,而研究探討台中縣政府在這項的政策執行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嘗試由政策執行理論的觀點,以Winter(1990)提出的政策規劃過程與執行結果的整合型模式為架構,並參考蔡孟尚在2006所提出的客家桐花祭政策執行研究,修正出本研究所進行的「執行規劃」、「執行過程」、「執行評估」的三階段分析架構,藉以探討過去六年來,台中縣政府所舉辦的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政策的執行過程與執行成效,以作為政策修正的參考。
本研究在上述的理論基礎及研究架構下,採用質性的研究方法,以「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政策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的次級資料分析、深度訪談之過程,進行資料的蒐集。訪談的對象包括了此項政策的規劃者、政策的執行者、及關注團體的代表與參與團體的代表。主要的探討問題與目的為:
(一)、台中縣政府、與其他協辦、贊助相關單位,台中縣議會及媒體等在「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二)、台中縣政府舉辦「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政策的目的與政策考量。(三)、政策既被賦予振興地方產業、發揚媽祖文化和發展觀光的任務,政策目標如何達成。(四)、施政團隊在每個政策執行的環節與步驟上能否與政策的所有相關體系形成一個整合平台的機制運作,而有助於政策執行的成功。以其為政策執行的成功歸納出模式,以作為施政之參考。
本研究之主要的研究結論依政策執行三階段歸納如下:
一、政策創設:搭順風車式的政策創設,廖規黃隨、時勢所成,非創設者
的政策創意。
二、政策關注者:民意的監督機構,應予尊重併納入政策執行關注的一環。
三、政策目標:定位國際化的迷失,年輕化與觀光化是持續的政策執行重
點。
四、政策倡導:有效實施整合媒體傳播取得政策行銷利基,善用參與團體
與中央行銷資源管道。
五、政策網絡:內外資源尚未充分整合,建立資源資料庫。
六、官僚態度:提升行政部門主導層級,強化內部整合機制。
七、標的團體:推動社區營造,培植地方社團經營能力,刺激民間產業,
包含文化創意、在地企業經營理念創新與擴大表演舞台。
八、政策工具:力求中央單位經費的補助,資源整合平台與策略行銷及媒
體的搭配整合。
九、政策產出:以小搏大,創造節慶活動奇蹟。
十、政策影響:不良的現象應立即改進,長期且深層的潛移默化則需以時
間來論政策結果,政策的影響不是一天就能顯現的。
十一、政策回饋:擴大參與的層面,嚴格執行回饋機制。
就未來本研究並提出政策規劃與執行的建議,可供台中縣政府或相關團體單位以為參考:一 、政策主題要持續創新、發揮活動創意、打造文化深度、層級提升。二 、年輕化要持續深耕、培植年輕表演團隊。三、轉變為宗教信仰文化的最大展演舞台。四、從新的組織思維再搜查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五、以縣市合併後的直轄市為政策規劃的基礎。
-
屏东县前堆地域的社会空间结构与变迁
-
作者:利天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前堆 堆域民空间 社会空间 地域社会 粤境 客家 长治 麟洛
-
描述:台灣南部相對強勢的客家堆制組織,建立系統性的理解架構。在相對尺度的概念下,本研究將客家堆制組織視為大小不等、層級各異的地域單元,並擇定組織結構最為複雜的前堆地域進行探究。基於「堆域民空間的建構與解構如何成為可能?」此一問題意識,本文在國家與環境的視角下,對前堆地域的探究獲致以下成果:
一、清領時期的邊區:
此時期官治力量薄弱,環境威脅大,在求生存與保衛家園的需求下,百姓必須團結,社會的秩序乃取決於民間的自治。透過聯庄防衛行動,客家墾民逐步地建立堆域認同。堆組織吸納大租戶、小租戶與佃農的生產剩餘,將堆域內所有人民凝聚為生命共同體,創造出堆域民空間。在環境威脅下,傳統社會組織由於具有人力、物力動員的優勢,受到高度重視。在多個組織間交叉持股的堆民提高了彼此的整合程度。綿密的血緣與地緣網絡,遂在堆域民空間之內,建構出一種犬牙交錯的結構。堆域社會上層的管事,整合了下層的百姓,促使原鄉的社會關係逐步在地化,並實現領導階層的家族化,長期維持堆域上層的地位。透過仕紳的努力,前堆粵境的疆界變得模糊,最終促成社會空間的擴張,形成附堆組織。在這些現象的背後,耕作小農與福客紳商是彼此合作,各取所需,居間穿針引線的,很可能是「福佬客」的雙語能力。
二、日清政權交替時期:
前堆精英領導的抗日戰役失敗,民間武力已失,而國家統治實力未立。殖民政府為穩定政局,收編地方舊勢力,加速亂局的穩定。堆制組織也被收編,成為警察系統的末梢。不過,當局基於「閩粵比鄰和睦」的想法,在行政區域上刻意調整,瓦解了原本獨立自治的堆域空間。殖民政府經由土地調查等基礎事業所建立的地理空間系統和堆域空間並不一致,「堆」不再成為官與民思考和運用的對象。福客雙方的領導階層,則共同被納入到基層行政架構中,在清末的基礎上,展開更多實質的接觸與交流。
三、殖民政權穩定後:
國家相對強大,民間力量相對萎縮。當局的施政讓堆域民空間產生質變,以行政區域為基礎,逐漸地域化。傳統的社會組織在初期並未遭到打壓,仍能自主的參與公共建設,不過對於公共空間範圍的認定卻擴張到了堆外。大正九年行政區域調整後,當局使「閩粵比鄰和睦」的想法,進一步落實到「庄」,福客雙方得以經由公共事務的參與擴大彼此的交流。在當局逐漸貫徹施政的過程中,堆的自治領域漸趨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明朗的「街庄民」、「警察官」與「部落民」三層空間。地方仕紳在承接與貫徹統治者意志的過程中,發現了新的舞台,前堆客家領導階層開始悖離傳統務本的生活,轉而植蔗經商。傳統社會組織內部的矛盾逐漸激化,影響了組織的存續。不過,在舊時代仕紳主事的時期,領導階層以其雄厚的群眾基礎,圓融地將問題轉移到公學校的設置議題上,成功地在庶民和自身之間創造雙贏的局面。然而,隨著地方行政事務的運行與熟悉,協力者精英第二代逐漸能夠在行政框架內靈活的遂行自己的意志。以國家賦予的權力為後盾,這群新一代的領導者由於不再需要藉由群眾的認同來鞏固地位或維持利益,傳統社會組織的資源成了覬覦的對象,傳統社會組織的崩解,協力者精英第二代中的一部分人,可能責無旁貸。
-
原住民地区国中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之态度----从族群面向研究
-
作者:张家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内容的统整 知识的建构 偏见的减除 平等的教学 赋权的学校文化
-
描述:將本研究獲致的結論臚列如下:
一、 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
受試的490名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在多元文化教育態度總量表上平均每題得分為4.07,顯示出: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趨向積極。
二、 不同個人變項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差異情形:
(一) 不同性別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 不同族群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原住民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閩南籍、客家籍和外省籍教師要來得積極。
(三) 不同學歷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的差異。
(四) 不同任教年資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 擔任不同職務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六) 任教不同科目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七) 接受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與否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 不同環境變項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
(一) 不同任教地區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 不同類型學校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無顯著差異。
(三) 學校對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不同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認為學校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師比不清楚情況的教師態度要來得積極。
(四) 本身與不同文化接觸經驗之原住民地區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且經常接觸之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偶爾接觸和不曾接觸的教師要來得積極。
四、 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五個分量表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且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間亦呈顯著的正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之實施、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