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281)
学位论文(565)
期刊(164)
会议论文(55)
图书(35)
视频(30)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281)
学位论文 (565)
期刊 (164)
会议论文 (55)
图书 (35)
视频 (30)
按年份分组
2014(605)
2013(419)
2012(474)
2010(405)
2009(229)
2007(131)
2006(62)
2004(30)
2003(30)
1988(1)
按来源分组
其它(605)
香港文汇报(133)
澳门日报(70)
海峡导报(39)
客家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5)
華岡文科學報(1)
风采出版社(1)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
全国新书资讯月刊(1)
客家土地崇拜研究:以北海市公馆、白沙和闸口三客乡为中心
作者:张先爵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海  土地崇拜  做社  游神  民间信仰 
描述:其发展现况,以北海地区主要客乡为调研中心,结合土地崇拜相关习俗,分析土地神(或社神,客家称土地伯公、社公)与民众及客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对土地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作一番富含现实意义的探讨。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原由,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客家民间信仰、土地崇拜等方面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探讨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创新点之体现以及论证过程的难点等问题,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撰写工作的具体计划。第二章交代了北海客家历史、发展概况,即从族谱、碑刻与口述等田野调研资料入手分析北海地区客家人的历史源流,深入了解与分析客家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同时着重说明主要客家乡镇的相关情况。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北海地区客乡的多神信仰习俗,一方面以合浦县作为北海地区代表,阐述区域民间信仰历史背景与发展情况,从总体上把握当地民问信仰的空间与对象;另一方面是以闸口、公馆、白沙、曲樟四个主要客乡为例,从民间的佛道教、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方面阐述该地域存在着多神信仰的现象。第四章开始回归本文中心主题,具体考察北海地区客乡的土地崇拜及其相关信仰习俗的情况与发展现状,从历史脉络概括性梳理了土地崇拜的产生、发展与流变,再结合实际田野调研材料,认真阐述了围绕土地崇拜展开的诸多事象,即土地神的庙祠与社神的社坛、土地神或社神在当地社区存在的现实情况,还有敬土做社与新年游神相关习俗。第五章进入理论分析阶段,以希望为引线,以建构为手段,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人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进行展开论述,最终论证土地崇拜在北海地区客乡仍繁盛不衰的事实。第六章是本文论述的中心与重点,即土地神在北海地区客乡民间信仰中地位的问题研究。首先从客乡岁时最大的祭祀节俗,即新年游神习俗分析土地崇拜在民间信仰中的表现形式,此举意在说明土地崇拜神偶之土地神仍发挥着巨大影响力这一事实。其次是突出土地崇拜对人的一生,即在生老病死过程中的影响,主要是从生命初现之挂灯习俗、活着希望之安龙习俗、终极关怀之祭祀后土习俗进行展开论述。再次是通过客家民居堂屋神龛上“天地君亲师”民间信仰秩序彰显土地崇拜的受民众拥护的崇高地位,而通过婚礼习俗加以表现,则突出了土地之神亲民性、生活化特征。最后是理论升华之重点内容,即辨析学术界一直以来对土地神尊卑地位的片面观点,阐明土地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与秩序中位列前位之真相。
赣州西部三县生态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作者:吴学群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资源评价  开发模式  发展对策 
描述:问题表现在:(1)旅游定位不明确;(2)大部分旅游资源目前还处于待初始开发阶段;(3)资源同质性问题严重;(4)游客多以休闲观光为主,商务、会议、宗教、疗养、购物等其他类型游客比重少,多元化旅游产品和市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研究
作者:江玉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客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描述:思想指南。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研究客家文化的发展,对于确立客家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指明客家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客家文化的内涵、弘扬客家文化的优秀精神、促进客家文化的创新、解决客家文化在发展完善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介绍客家文化的形成崛起与精神实质,然后从客家文化的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客家土楼文化三方面论述客家文化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阐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的可能性。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内容。通过深入研究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框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原则,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科学价值。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结合客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意义,分析现代客家文化的构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具体途径。通过这四方面内容的阐述与分析,力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促进客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陕南商洛客家方言岛研究
作者:付新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洛  客家方言  特点  演变  语言接触 
描述:的代表点进行调查研究,以语音、词汇的调查为主,同时也兼顾语法,旨在展现商洛客家方言的语言面貌,并通过与中古、其他客家方言和商州本地话的比较,从历时和共时两方面讨论了商洛客家方言的演变规律和语言特点。第1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以南康客家“鲤鱼灯”为个案
作者:张玉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  民俗体育  调查研究  鲤鱼灯 
描述: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1、南康客家“鲤鱼灯”最早由宫灯演变而成,产生于唐末,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受赣南地区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它的发展经历了鼎盛—萧条停办—恢复三个重要时期。“鲤鱼灯”是龙灯
采茶健身操的创编及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以赣南教
作者:杨艳莉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采茶健身操  采茶戏  健身操  创编  锻炼效果 
描述:健身操的定义、创编原则、创编过程、健身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以采用所创编的采茶健身操进行练习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1、采茶健身操以有氧运动为基础,突出健、力、美特征,在具有
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的关键要素及其实证研究
作者:谢宝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区域旅游  战略分析  关键要素  赣南 
描述:,本文力图以区域旅游战略的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区域旅游相关文献的分析和归纳,借助关键成功因素法,构建出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的关键要素指标库,以期在丰富区域旅游战略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为我国区域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全文写作共分为六章,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来源,分析了国内外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的研究现状,指出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结合本论文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体系。第二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对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例如:区域旅游、区域旅游战略和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等,并对论文所涉及到的企业战略管理、旅游规划、区域旅游经济、区域旅游竞争力等学科理论进行剖析和探讨,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确定本文的理论研究方向。第三章是对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的总结和借鉴。从现有的区域旅游战略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相关理念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区域旅游战略分析通常用到的分析方法。并针对常用的几种区域旅游战略分析方法的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归纳出现有的区域旅游战略分析方法在具体的运用实践中所涉及到的分析因素,为区域旅游战略分析关键要素指标库的构建提供依据和参考。第四章主要是对区域旅游战略分析关键要素的探讨。首先阐述了关键成功因素法的相关理论,对区域旅游战略分析关键要素的来源和确认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结合前文的分析,在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关键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的指导下,对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的关键要素指标库进行了初步的构建。为了进一步增进指标库中关键要素选取的客观性与合理性,本文借助专家问询的方法,对已有的指标库相关分析要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最终从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客源状况、旅游相关企业、宏观政策环境、旅游人才这六方面,确定了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的关键要素。第五章是关于赣南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的实证研究。在区域旅游战略分析关键要素指标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赣南地区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客源状况、旅游相关企业、宏观政策环境、旅游人才这六方面的资料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出赣南区域旅游战略分析的关键要素。并针对赣南地区这六方面关键要素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在构建赣南区域旅游战略时,应该重点关注其旅游资源当中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宋城文化旅游资源,运用好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推动旅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充分挖掘省内客源市场和珠三角客源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区域旅游的服务质量。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方面。
钦州“跳岭头”节俗研究
作者:张秋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钦州  “跳岭头”  文化复合 
描述:跳岭头”而论“跳岭头”,广度和深度不够;在定性问题上众说纷纭,未能论及根本,这也导致了学术界对“跳岭头”的源流、变迁等探讨的欠缺。因此,本文意欲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作些新的探讨,冀能将相关研究推向深入。 文章第一部分,就钦州“跳岭头”的分布、程序、仪式及其表演主体——岭头班等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一言以蔽之,钦州“跳岭头”分布于钦南、钦北区的部分乡镇,灵山县的大部分村落和浦北县的部分客家重镇,其中尤以灵山县为盛;是农历八至十月间由岭头班(或称老师班)遵照“请神-酬神-送神”的基本程序在相对固定的地点举行相关仪式和表演,用以祈求丰收、人畜平安,祛邪纳吉的聚祭祀、舞蹈、戏剧于一身的传统民俗。第二部分先在诸多对傩的定性中提炼本文对它的概念取向,综合“跳岭头”的形式、内容、内涵等可初步推断,“跳岭头”是一种带有军傩成分的民间傩戏。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其源流变迁,初步可得出结论:钦州“跳岭头”是傩自中原而长江以南、再西南传播后,结合桂北“跳神”以及儒、道、佛等教派文化、师公文化、钦州地方特色文化等经久而成的一种变体,并很可能成于唐代,兴于明清。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尝试总结钦州“跳岭头”的特征,作用于这些特征的显要因素为秋社。里社制度的施行,标志着明代的民间社祭被纳入官方的祭祀制度,使得“同社”祭祀观念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对娱乐等社会性需求的加强,官方允许的社祭反被民间用作祭祀各种庞杂神灵的迎神赛社的理由。“跳岭头”持续一定时间长度的狂欢与酬神表演在某种程度上与社祭上述的种种需求契合、秋社与秋傩又在时间上吻合,种种历史巧合就这样发生了奇妙的结合,“跳岭头”被吸纳进秋社中;社也成为“跳岭头”内涵的重要组成并被利用来划分“岭头”一定分布区域内的信仰范围和组织仪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内化为“跳岭头”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在缺乏娱乐的年代,看“跳岭头”表演成为人们的一大享受,它与社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被遗忘,“跳岭头”的盛名早已掩盖了秋社,秋社中的聚饮习俗也被冠以“吃岭头”之谓。但今时今日,我们仍能从中发现些许蛛丝马迹。总结钦州“跳岭头”的特征为:结构、时空、组织的“社”化;形式、内容的地方化。对比傩的最初形态,钦州“跳岭头”是它从单一走向复合的充分体现。借此,也还秋社一个应有的历史位置。第四部分则对钦州“跳岭头”从单一到复合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国家和边缘借风俗以构建华夏、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包括娱乐、道德宣教、社会凝聚、族群交往、驱邪纳吉等方面的需求)共同促进了这一进程。文章的最后,探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钦州“跳岭头”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机遇在于不同权力的介入将使一些村落获得不曾有过的不同话语的主导权,挑战在于它所遭遇的神圣性解构和行政体制的阻碍,希冀借此为民间信仰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总之,笔者认为,“跳岭头”或“傩”,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从单一到复合的演变,这是经济、政治、文化,或者说是国家与个人、中央与民间、历史与现实等各方面因素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晚清民国潮汕地区基督宗教女性研究
作者:蔡香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潮汕地区  新教  天主教  女性 
描述:的角度出发研究晚清民国外来的基督宗教如何改变潮汕地区信教妇女的日常生活(婚姻与职业),引起当地性别模式的变化。论文各章节以主题为纲,但时间一维作为隐线也充分兼顾到。各章安排如下: 第一章先介绍潮州府的地理环境、移民传统和性别模式;接着对十九至二十世纪基督宗教传教会史中的性别论题和前辈学人采用的分析框架进行回顾和反思,由此引出本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和所依据的参考文献。 第二章首先探讨1860年以前,天主教和新教传教会在东南亚的潮州人中间的传教活动,并通过返乡侨民将这两种宗教传入潮汕本土。接着初步探讨在1860年进入潮汕地区后,这四个外国传教会之间的关系,涉及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各传教会在潮汕地区的地域分布。 第三章探讨1860-1949年这几个新教和天主教传教会在当地开办的妇女事业,主要选取了“小女学”、“老妇学”和孤儿院这三种教育事业。教育的开展都离不开教会书籍的出版,例如潮州方言的圣经的翻译、神诗和传道小册子的编撰和出版等。尽管只有很小一部分书籍专以妇女为阅读对象,妇女教育无疑从整个教会出版事业中获益。 第四章聚焦于信教妇女可能从事的第一种职业,即在1870年代便已出现的女传道工作。重点放在斐姑娘在1873-1882年间培养的第一代女传道身上,并以英国长老会李洁姑娘于1881-1907年间训练的女传道为补充。通过对这十六位女传道的自述进行文本分析,本章廓清了女传道产生的社会背景、潮汕妇女入教的原因、女传道(包括普通信众)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最后探讨女传道对基督教在潮汕地区传播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主要讨论晚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新教和天主教传教会在信众中宣扬的基督宗教婚姻的内涵,主要从婚姻不可分离、单偶制、夫妻应相互敬爱和家庭妇女的美德这四个主题入手进行考察。比较这四个传教会具体婚姻规条的差异,如离婚和纳妾的规定,也是本章另一主题。 在探讨了基督宗教婚姻的内涵后,第六章试图梳理1880至1948年,英国长老会教团内部不符合规定的婚姻案例,如重婚、离婚、娶妾(买卖女婢)和买卖小媳(即童养媳)。探讨该会如何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践新的婚姻条规,而信众的实际接受程度又如何。本研究将揭示,面对着当地长老会信徒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上遇到的种种问题,英国长老会在处理时采取了灵活的手腕。 第七章讨论信教妇女的第二种职业——以抽纱为生。抽纱工艺于1880年代由西方女传教士传入潮汕地区,后来在当地信教及教外妇女中间广为流传。1930年代,抽纱手帕和台布是汕头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本章探讨以美国浸信会和巴黎外方传道会为一方,以英国长老会为另一方的两派各自的抽纱经营策略,研究抽纱业对潮汕地区基督教徒和教外人士(包括男女在内)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通过细致描绘潮汕地区新教与天主教妇女的生活经历,本论文将这群身份卑微的妇女置身于当时当地的社会情境中,展示了丈夫不在身边,或在取得丈夫许可的情况下,她们为自己创造经济、社会和宗教空间的自主能力。这便摆脱了妇女史研究中的现代化和女权主义的话语模式。在理论上突破了西方传教会赋予当地妇女权能(empowerment)和当地传统社会的反抗(resistance)这一常用的二元对立的女权主义分析模式。
广东客家人G6PD基因位点优势选择的研究
作者:丁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LD  Block  客家  优势选择 
描述: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两种:(1)纯粹由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更早的史料记载的关于秦朝军事活动相关的移民也有可能是更早的南迁汉民。这些移民加速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