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WOT分析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以广东河源客家旅游
-
作者:张玉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民俗文化 SWOT 分析 旅游开发 河源
-
描述:讨会。因此,将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作为一大个案来研究,就有了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客家的来源、客家民俗的特性及民俗旅游的涵义、特征进行了阐述,对河源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了系统的介绍
-
乡村旅游发展政府行为研究:以上杭县为例
-
作者:蓝中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政府行为 上杭县
-
描述:于福建省西南部,地处汀江中游,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县委、县政府依托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客家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拥有极宝贵的农耕文明遗存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推动全县
-
客家民俗体育的实证研究:以闽西连城罗坊乡“走古事”活动为例
-
作者:杨艳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坊乡 “走古事”活动 客家民俗体育 整理与保护 传承与发展
-
描述:的对策和建议,以探索发展“走古事”活动及其他客家民俗体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认为:1、客家族群存有丰富多彩的节庆、宗教、祭祀类民俗,其中蕴含大量的民俗体育活动。客家民俗体育与客家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是
-
赣州西部三县生态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
作者:吴学群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资源评价 开发模式 发展对策
-
描述:问题表现在:(1)旅游定位不明确;(2)大部分旅游资源目前还处于待初始开发阶段;(3)资源同质性问题严重;(4)游客多以休闲观光为主,商务、会议、宗教、疗养、购物等其他类型游客比重少,多元化旅游产品和市场
-
成都洛带民俗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开发策略研究
-
作者:褚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原真性 民俗旅游资源 开发策略
-
描述:体系与开发模式的研究和客家民俗文化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的对洛带客家古镇的实地考察和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从旅游者需求和体验的视角对洛带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原真性的开发现状进行了研究,对问卷调查
-
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及其电视媒介策略
-
作者:郭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形象 策划传播 电视媒介 闽西客家
-
描述: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等较为全面的旅游形象系统;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运用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
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
作者:林立新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旅游 旅游产业 产业发展 产业政策
-
描述:文化的载体。本文围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是梅州旅游产业的核心这一观点,针对梅州市未出台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现状,严格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研究客家文化旅游产业政策的角度
-
身体活动的决定因素与健康政策之探讨
-
作者:赖光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体活动 健康政策 决定因素
-
描述:) 估計是否有從事身體活動以及是否規律的運動與經濟、社會變數的關係。另外,再以最小平方法 ( Ordinary Least Squares ) 估計參與運動的次數和參與運動的時間與經濟、社會變數的關係。本研究在決定是否要從事身體活動的實證結果中發現隨著年齡增加,願意從事運動的人相對減少,教育程度愈高的人願意從事運動的比例會隨之增加。在父親籍貫方面,父親籍貫為本省客家籍、外省籍比本省閩南籍願投入身體活動,而原住民與其他籍貫則是相對於本省閩南籍不願投入身體活動。在工作狀態方面,有工作者相對於無工作者較不願投入時間在身體活動上。而從平均月所得來看,高所得者相對於低所得者較願從事運動。
再者,從事規律運動的實證結果中發現,性別的係數為正且顯著,代表男性相對於女性比較會從事規律運動。教育的年數與規律運動呈現顯著的負向關係,其代表教育程度愈高的人從事規律運動的比例則是呈現遞減的。在婚姻狀態方面,未婚者其係數為正且顯著,代表相對於已婚且同居者比較能夠規律的從事運動。在工作狀態方面,其係數為負且顯著,其意謂有工作者相對於無工作者在從事運動上並非為規律的身體活動。
本研究認為從實證估計得到教育和運動的參與率有正向關係,所以建議朝提高國人的健康知識上做延伸。除此之外,我們發現原住民與其他弱勢族群其參與運動的意願較低,所以我們可以針對這些族群,透過補貼的方式,降低從事身體活動的機會成本。
-
宗教与天灾:苗栗卓兰白布帆聚落祭祀活动的探讨
-
作者:谢富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祭祀圈 平安戏 宗教与天灾 天神良福 水福 普渡
-
描述:章為聚落內的祭祀活動,呈現居民藉由祈求自然神靈的庇佑,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為人求於神的關係,包括天神良福、水福、伯公祠及堤防上的普渡。因封閉的地理位置,這些祭祀活動建構了白布帆聚落獨立的祭祀系統。第四章為跨聚落的祭祀活動,透不同神明信仰,將不同聚落人群作社會的聯結,以神靈連繫人群間的互動關係。導因於行政區調整及對外交通環境改善,白布帆聚落參與村落性的內灣新春平安戲,及超村落性的峨崙廟中元普渡,納入以峨崙廟為中心的祭祀系統。另外參與烏寶宮媽祖遶境活動,擺脫了白布帆在跨聚落祭祀活動中的邊緣地位。第五章以應變式的祭祀活動為主,白布帆居民面對天災時,透過團體及個人的起福活動,祈求神靈庇佑,渡過危機,但最怕好兄弟危害,普渡的概念因而被強化,經由普渡活動,求得人與神、鬼之間的和諧。第六章為結論。 研究發現,白布帆聚落的祭祀活動有以下特點:客家聚落普遍的天神良福底層信仰,具有家鄉地緣認同的識別功能。水福祭祀活動導因於大安溪的水災,為本地區特有的祭祀活動。由於聚落天災不斷,普渡活動的概念被強化,因而特別重視對好兄弟的普渡。聚落對外關係反應在祭祀活動中付出與獲得的思維中,呈現終止、持續參加、新增參與的變動關係。起福活動為聚落居民面對天災時,化解危機的應變之道。整體言之,白布帆聚落的祭祀活動,表現居民祈求自然神靈庇佑,重視對好兄弟的普渡,維持聚落間不同程度的關係,並習得面對天災時的應變之道。
-
聚落祭祀与礼生-以杉林区莿仔寮祭祀活动为观察中心
-
作者:林贵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聚落 祭祀 礼生 三献礼 祭祀圈
-
描述:傳統祭祀活動之進行大多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因此,本研究以「祭祀圈」為理論基礎,藉由杉林區莿仔寮的祭祀與禮生的兩個面向,探討客家聚落傳統祭典與儀式的文化涵義。研究內容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則探討祭祀圈的概念與源由、客家的傳統祭典(祈福、還福、普渡)儀式、三獻禮與九獻禮的淵源及禮生、地理先生的職掌。第三章是本研究論文之研究設計與實施方法。第四章是關於莿仔寮聚落的發展與聚落內禮生的探討。第五章則是紀錄莿仔寮聚落內的祭祀活動,特別從禮生所主持的三獻禮等儀式實施觀察研究,將儀式的進行加以紀錄整理。第六章則是對莿仔寮祭祀活動的特色進行深度分析,第七章則是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莿仔寮庄聚落內祭祀活動有以下的特點:一、從祭祀活動的參與中表現對聚落的認同與關懷;二、在客家傳統祭祀活動中扮演著祭祀文化主導者的禮生,及由禮生主持的三獻禮,均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三、關懷孤魂、求神庇佑的敬義塚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動;四、莿仔寮庄與鄰近莿桐坑庄、板產庄的祈福、還福遶境範圍重疊。形成由不同地域組織的人群各自舉辦相同祭祀活動(祈福、還福),是超村落性卻又信奉同一神明(伯公)的祭祀活動,顯示該聚落居民的認同意識較為複雜,既有客家認同,又有地緣認同,還有鸞堂信仰的認同。整體而言,莿仔寮庄聚落祭祀活動表現庄民祈求神明保佑,重視孤魂的敬義塚和普渡的祭祀儀式,維持聚落間良好情誼,並且展現對家鄉族群之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