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
-
作者:熊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 传统乡土建筑文化 百越土著 汉族移民 干栏楼居 天井地居
-
描述:变的一般过程,并为广西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依据和广阔的意蕴。论文试图运用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规律,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并对广西这一建筑文化过渡区域的建筑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并重,并在其基础上,从多学科角度综合剖析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文中先对广西地域文化背景予以概述和探讨,重点放在广西的百越土著文化和汉族移民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影响方面。然后从民族、民系的角度构建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框架,将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分为“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和“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再依据建筑特点的差异,细分为侗族建筑文化亚区、壮族建筑文化亚区、苗瑶建筑文化亚区、广府建筑文化亚区、客家建筑文化亚区及湘赣建筑文化亚区六个部分。在建筑文化区划框架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两个大区(百越干栏区和汉族地居区)乡土聚落总体布局、空间特色、聚落公共建筑等方面的研究,然后结合平面形制、建筑构架、造型装饰等建筑型制的基本要素,六个亚区的壮、侗、苗、瑶、广府、客家、湘赣等各民族、民系建筑文化特点的细致研究也得以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动态的观点,关注“广府建筑干栏化”、“干栏建筑地面化”等建筑文化的演变现象,并试图探寻隐藏在这些演变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文中亦探讨了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蕴涵于传统乡土建筑中的匠作技术、生态思想以及相关的生活内涵等非物质文化亦应是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点。文章的最后部分概括描述了当前广西地域建筑的创作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状况,并提出新时期广西地域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充分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在深化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同时加强地域建筑技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
广西大苗山官话山歌的歌唱模式:以民间歌王李隆球及其关联群体
-
作者:刘振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官话山歌 歌唱模式 歌词结构 歌腔形态 歌唱方式 地域与族群性
-
描述:带。随着社会的变迁,官话山歌进入网络传媒与经济市场,参与到政府、企业庆典等场合,其歌唱模式、歌唱场所与功能意义随之发生转变,由村落走向城镇,由民众自发性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民间为辅,由自娱性功能演变为地域文化标识。大苗山地区是官话山歌的重要传唱区域,这里居住的苗、瑶、壮、侗、汉等多民族群体具有浓厚的歌唱习俗。本文以该地区民间歌王李隆球及其客家族群与师徒群体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村落环境下梁氏家族与城镇情境中歌王群体的歌唱活动,将官话山歌的生存空间、音乐生态链、曲词结构、歌唱形式等以及相关文化因素所体现的规律性概括为一种地域性的歌唱模式,描述与总结官话山歌歌唱模式及歌唱模式的生成与嬗变脉络。最终,全面认识大苗山地区歌唱化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模式,形成对于其文化存在方式的理解、尊重与认同。经过全文的分析、论述,本文得出的认识为:模式化思维、以歌代言、即兴编唱是官话山歌歌唱模式的三个基本特点。百越文化与汉文化的长期碰撞与融合是形成官话山歌歌唱模式最重要的文化因素。由于大苗山官话山歌在不同地域与族群中传承,歌腔风格隐含着地域与族群的文化信息。同时,汉语方言的交流便利性与强势文化特性极大地推动了官话山歌在不同地域与族群中的传播。本文对于大苗山官话山歌的初步研究,可为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个案。并且,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处于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族群音乐生活的共性特点,也有助于改变我国学术界在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边缘交融性研究不足的现状。
-
民国时期粤北瑶汉关系研究
-
作者:李永超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粤北 瑶汉关系 特点成因
-
描述:留了一些自身的特点。本文共分为四章,主要论述民国时期粤北瑶汉两族的地域和人口分布情况、经济关系、社会文化关系以及两族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第一章主要论述粤北瑶汉两族的地域、人口分布及其特点。认为瑶汉地域分布具有以下特点:从地势上看,瑶汉分布呈阶梯状分布;从瑶族内部来看基本处于散居状态;从汉族(客家)内部来看基本处于聚居状态。从方位上来看,东部瑶族分散性强,西部瑶族聚居性强;东南部客家分布密集,西北部汉族(客家)分布相对较少。瑶汉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点:瑶汉人口相差悬殊,瑶族人口增长率低于汉族,瑶族人口寿命较短等三方面。第二章主要从生产领域、商品流通以及分配领域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粤北瑶汉两族间的经济关系。认为瑶汉族的经济交往是沟通两族的最有效、最经常的方式之一。也是其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其他关系发生的基础。第三章从通婚、认同年、挨伙计、收养等方面论述瑶汉两族的社会关系;从衣着、住房、语言、医疗、教育等方面论述瑶汉两族的文化关系。鉴于两族的社会文化关系错综复杂,内容众多,本文只是选择了上述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了论述。瑶汉两族的通婚直接增进了瑶汉族的了解,促进了民族融合;“认同年”、“挨伙计”以及认亲、领养则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与信任,增进了民族感情。而民间医疗则直接加强了两族的艺术交流和友好互助,教育则积极地促进了两族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第四章是对前三章内容的分析与总结。认为民国时期粤北瑶汉两族关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汉对瑶的影响大于瑶对汉的影响、相对平等的互通有无、瑶汉间社会往来和文化交流较少、瑶汉关系友好多于仇恨。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瑶汉族关系特点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对粤北瑶汉族的地域人口分布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并且通过数量分析得出了一些相关的结论;其次是将瑶汉间的雇佣关系置于纯粹的经济关系之中予以考察(改变过去从政治关系来考察的角度),以便更加客观地反映两族间的经济往来。第三,对民国时期瑶汉两族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友好多于仇怨,和谐多于对抗的结论。
-
四川客家话的变化与语言环境:以西昌和成都两地客话为例
-
作者:肖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话 西昌客话 成都客话 语言演变 方言接触
-
描述:层面的描述。其次,分别将西昌客家话、成都客家话与粤东北客话进行比较。结合西昌客家话和成都客家话所处的语言环境。分析四川境内客话语音演变的现象、原因,描述语言演变与语言接触的规律、方式。这对揭示西昌、成都客家方言岛与源方言及周围方言的关系,观察方言岛内外方言的演变轨迹,探讨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的现象、规律、方式都有积极意义。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四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首先阐述四川境内客方言的研究背景,然后对本文的调查方法、对象,和所搜集的材料做一个说明。随后简要介绍西昌、成都客家人的分布情况、来源、入川背景和原因,并对西昌、成都两地的地理、历史、人文概况做一个简介。第二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声母、韵母、声调,声韵调配合规律四个方面来分别介绍西昌和成都客家话的语音系统。第三章横向上,将西昌、成都两地的客家话与粤东北客家话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看二者语音上的异同;纵向上分别将西昌、成都客家话与《四川境内的客方言》、《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所反映的音系进行对比,看经过时间的流逝,两地客家话是否发生了变化。结合两地所处的语言环境,探索两地客家话发生演变的原因,是内部的演变与外部的方言接触。第四章对四川境内的客家方言岛语音演变的方式、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探讨了音变的系统性及特殊的演变现象。第五章从发展趋势、方言萎缩、岛外方言影响几方面对四川境内客家方言岛的基本情况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
赣南客家女红艺术与女性生活
-
作者:杨玉琪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 女红艺术 女性生活 变迁
-
描述:,便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女红”作为一种文化,反映了人际的相互关系、人的造物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国的土地上,传统时代的中国女性以她们天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他人的美好情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美轮美奂的女红艺术。客家是汉族一个特点鲜明的支系。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客家女红艺术鲜活地反映了客家女性的精神世界,也体现了与客家女性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传统时代的客家女性注入了生命的意义。本文从中国女红艺术概况、赣南客家女红艺术解析、传统时代赣南客家女红艺术与客家女性生活、当代女红的变迁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中国女红艺术产生的背景、存在类型及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构成中国女红艺术形成发展的背景,自然环境、礼制文化、儒学思想等,使得中国女红艺术类型和功能的多样性。其次,就客家女红艺术而言,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客家人的历史际遇,都一定程度在客家女红艺术中得到表现。再次,从民俗艺术学的角度看,客家女红艺术与客家女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客家女性生活是客家女红艺术发展的文化生态。女红艺术伴随着客家女性人生的每个阶段,并强化了她们的社会角色,从为人女到为人妻、为人母,以及作为革命家属参与和支持革命,女红艺术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最后,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语境下透视女红艺术的变迁。当代女红艺术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女子的标准,更是一种舒缓压力、陶冶情操的手段,而如何将传统女红与现代女红有机结合,也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
黑衣墨镜下的原生情感与认同抉择:论罗大佑的专业认同与国族/
-
作者:黄美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大佑 专业认同 国族/族群认同 生命史
-
描述:? 本研究將羅大佑的生命史分成四個階段分析:(1)童年與青少年時期(1954-1971)、(2)音樂初放光芒時期(1972-1985)、(3)音樂專業時期(1986-1999)、(4)音樂政治時期
-
客家女性创业者之创业歷程研究
-
作者:钟水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创业者 客家 硬颈精神 性别主流化
-
描述:者,研究結果發現:客家女性創業者相同於其他族群婦女,以提供服務及非勞動性生產的第三產業為主。創業動機主要是受到家庭、家族因素的影響,其次是發現市場上有商機。而其創業機會之發現與取得主要來自個人相關工作
-
苗栗樟脑产业的镶嵌与转型-以东华樟脑厂为例
-
作者:赖怡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樟脑产业 客家族群 族群分工 镶嵌 转型 个案研究 东华樟脑厂
-
描述:而發生衝突的情況減少,族群分工的情形日漸不顯著;(五)在企業經營時,樟腦企業的客家文化內涵表現在桐花祭的參與以及產品設計、空間擺設上,但並非每家所呈現的客家文化層次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