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对赣南客家人养生健身意识与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
-
作者:江雪英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俗文化 赣南 客家 养生 健身
-
描述:习俗、饮食习俗、婚姻习俗、日常生活习俗、民间传统文化、儿童游戏、民俗体育健身活动等对客家人养生健身意识与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并对客家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文对让更多的人了解
-
国小五年级学童乡土知识与乡土认同之研究:以屏东县客家地区国
-
作者:廖汉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小五年级学童 乡土知识 乡土认同
-
描述:以便瞭解「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理論與相關研究,以做為編製問卷的理論基礎,及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的依據,然後再將問卷所蒐集的資料,運用SPSS套裝軟體進行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來加以整理,把所得之研究資料整理出結論並提出建議,來提供實施鄉土教育的參考。本研究經統計分析後獲得以下的結論:一、屏東縣客家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的鄉土知識表現尚可,具水平,不過仍有進步空間。二、屏東縣客家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的鄉土認同部份則具有高度的鄉土認同感。三、屏東縣客家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鄉土知識上以客家族群、父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專、鄉土資訊來源為其他方面、每四~五次參加社區活動一次的學童表現較佳。四、屏東縣客家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鄉土認同上以女性學童、父母親教育程度為高中、鄉土資訊來源為其他方面、每二~三次參加社區活動一次的學童表現較佳。五、屏東縣客家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其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有顯著性正相關。
-
台湾新世代作家甘耀明、童伟格乡土小说研究
-
作者:吴绍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世代作家 乡土小说 甘耀明 童伟格 客家族群 家族史
-
描述:作位置,開始回顧並審視自己與土地的關係,從事富有個人風格特色的創作。
本論文即以新世代作家甘耀明、童偉格之鄉土小說為研究對象,首先,分別察看作家鄉土書寫中的元素,以及所呈現之問題意識,接著再以空間語境、時間意識、人物社群、創作手法作等面向,比較評析兩人的鄉土小說。
甘耀明的鄉土小說涵括創新的鄉土想像與族群文化中舊有的信仰價值,摻雜後現代的表現手法、後殖民的思想意識,拼貼、挪用民間文學、歷史氛圍及族群文化;信仰體系的部分,則體現在對土地、自然、神祇的崇拜,以及對生命哲學的思考,甘耀明在書寫虛構與真實錯綜的鄉土世界中,含納著族群主體性的建構。
童偉格的鄉土小說涵括強烈的空間映像與時間意象、家族三代的生命經歷、以及對反義詞概念回環往復的處理。單調的地景與潮濕的氣候、空漫逝去的自然時間與因等待而留停的心理時間、祖父輩、父執輩、我輩中男性與女性與鄉土之間糾葛的情結、反義詞中「忘與記」、「生與死」的探照,童偉格在書寫成長記憶的鄉土時空中,凸顯出家族世代感。
兩人的鄉土小說同步向前關懷,分殊向外詮釋,創作中有相同的關懷意識,卻以逆反的面向創作,拉張了新世代表現鄉土的版圖;鍾情於家鄉,著力於物象上、精神上的鄉土書寫,更可察見台灣鄉土如何投射在新世代小說家的生命情境與創作歷程之中。
-
居民之社区意识、休闲参与与社区凝聚力关系之研究
-
作者:李绣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凝聚力 社区意识 休闲参与
-
描述:較高的社區凝聚力。
二、 居民之社區意識,因居民的「年齡」、「職業」、「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居住時間」與「個人月收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 居民之休閒參與,因居民的「性別」、「年齡」、「職業」、「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居住時間」與「個人月收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 居民之社區凝聚力,因居民的「性別」、「年齡」、「職業」、「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居住時間」與「個人月收入」不同而有顯
著差異。
五、 社區意識與休閒參與皆會正向影響社區凝聚力,亦即社區意識越高,其休閒參與愈高,社區凝聚力也就愈高,但在模式中,休閒參與並不會明顯影響社區凝聚力,亦即休閒參與之頻率與時間的多寡,並不會影響社區凝聚力強弱。
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如后:希望社區能鼓勵居民主動參與社區休閒活動,並針對不同類型社區需求,設計休閒活動,進一步提升社區意識層次,強化社區凝聚力、加強鄰里之間的互動,以期許未來能夠藉由居民休閒參與,提升社區凝聚力。
-
客家采茶妇女的劳动意识:以新竹县峨眉乡为例
-
作者:张慧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妇女 茶产业 劳动
-
描述:經驗之豐富,在了解傳統至現今的採茶歷史上是為重要的見證者。以此作為研究訪談對象,這群客家採茶婦女是如何看待「採茶」一事,且「採茶」,此一從小即從事的勞動工作,到婚後、有子女奉養後仍從事採收,婦女個人的生命史中「採茶」作為貫穿生命歷程的主軸,故採茶者的生命歷程與採茶如何相互影響,是筆者所欲探究的主要問題,也是此研究目的。客家婦女向以勞動形象著稱,本研究發現其工作與家庭中的勞動配置並非一成不變,對於勞動的定義和認知也會隨著生命各階段的歷程轉變而有所不同;筆者將以「採茶」作為主要分析的勞動行為,觀察其勞動生活,並找出婦女們的勞動意識為何。
-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互动:新农村建设在赣南客家乡土社会的探索
-
作者:陈志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性 现代性 互动 新农村建设 客家社会 探索
-
描述:现代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呈现出较好的互动关系,但互动的广度和深度仍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家规划性变迁轨道和乡土社会自身发展轨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碰撞、磨合、互渗,逐渐开始走向融合。新农村建设目前
-
国小中高年级国语教科书乡土教育内容分析比较
-
作者:凌佩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语教科书 国小 乡土教育
-
描述:以「鄉土人物及團體」37課佔總體比例的27.01%最高,「音樂舞蹈」與「體育類」只有1課佔全部比例的0.73%最低。(二)「鄉土歷史」方面:多從認識、欣賞的角度介紹古蹟;較重視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介紹
-
九年一贯国小国语教科书中乡土文化内容之研究
-
作者:吴丽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文化 九年一贯课程 国语科 教科书
-
描述:南一 版所佔比例最高。(二)鄉土文化內容在各冊的分布比例,以康軒版最平均,翰林版最不平 均。(三)各版本鄉土文化內容第一至第四冊分布較少,大部分集中在第五至 第十一冊。二、鄉土文化內容的呈現方式(一)以「單元議題」方式呈現的比例較高,而其中又以翰林版所佔比例 最高。(二)以「單元議題」方式呈現之課文彼此間均各自獨立,無明顯系統 性。三、鄉土文化內容的取材範圍(一)三版本在縣市取材上,皆以台北縣(市)取材的次數最多。(二)三版本中以南一版取材範圍最平均,康軒版最不平均,翰林版忽略 了離島地區。(三)三版本取材均集中於西部地區,未能兼顧臺灣東西部的均衡。 四、鄉土文化內容的主題特色(一)主題類目以「鄉土歷史」最多,「鄉土語言」最少;次類目以「鄉 土人物」最多,「音樂舞蹈」最少。(二)「鄉土歷史」:重視原住民文化,忽略客家文化;以臺灣「本土人 物」為主,脫離了過去「偉人主義」色彩,但男女比例差距懸殊。(三)「鄉土地理」:注重臺灣各地的奇景介紹,而在產業方面題材較 少。(四)「鄉土自然」:重視「鳥類保育」,較缺乏其它生態保育的題材; 對於臺灣特有種的介紹不夠多樣化。(五)「鄉土語言」:從鄉土文學的角度來呈現對臺灣的鄉土情,內容很 少。(六)「鄉土藝術」:從介紹布袋戲、歌仔戲及本土的藝術品中,傳遞鄉 土藝術之美,但「音樂舞蹈」的題材均不足。 根據上述研究之結論,提出建議。
-
幼稚园实施客家文化之乡土教学研究
-
作者:刘佳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教学 客家文化
-
描述:省思。 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注重情境的脈絡,從現場的關係架構中去看事件所發生的關係和意義,在自然的情境中取得一切資料,研究者透過參與、觀察、訪談,蒐集文件並以文字和圖片描述、歸納式的分析資料,呈現教學歷程與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論發現: 一、在地文化資源豐富提供幼兒豐富的客家食物的體驗和學習經驗。 二、幼兒透過感官知覺的學習增進對在地客家文化的認識與關懷。 三、鄉土教育的課程增進教師對在地客家文化的認識和體驗。 對學校或教學者有以下建議: 一、學校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在地化課程。 二、幼兒體驗在地文化須採活動經驗式的課程。 三、教師須學習在地文化的知能。 對未來有關客家文化之鄉土教學的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須了解各在地客家文化的個別特色。 二、可發展「客家文化」中不同文化面向之教學活動內容。
-
台湾客家族群意识与语言政策关系之研究
-
作者:高满祝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族群意识 语言政策 语言权力
-
描述:言復甦機制及各國語言政策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研究比較。回顧針對族群意識及認同、多元文化及語言權力的相關理論。本文也使用歷史分析法,從我國自清朝末年、日據時代、解嚴前的國民政府時代,以迄於解嚴後的民主化時代等語言政策歷程作敘述,以歷史綜觀的視野來描述現行客家語言政策的改進之道。研究分析的結果顯示:一、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場域:在對族群文化傳統的認識與行為實踐的過程中,應理解各群體之不同的社會身分與主體位置,破除「他者」的迷思,認可各差異文化的價值。二、臺灣客家族群語言、文化的永續發展:客家族群對已身語言、文化的認同,強化並凝聚客家族群意識,爭取客語發言權及使用權,提昇語言地位,為客家的永續發展開創前景。三、和諧的國家語言政策:透過政府語言政策來平衡族群之間的地位及權力的落差是符合重視語言保存和語言人權的世界趨勢。四、語言權利的尊重:無論族群人數的多少均應尊重其語言權利,以避免對弱勢族群的語言文化流失造成不可彌補的缺憾。最後,提出落實各族群語言發展的權利,各族群語言的法定平等地位應受到憲法保障。在提昇客家語言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客家運動的再創新,在既有保障客家語言權力的訴求外,更應發揚客家語言文化的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