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492)
报纸(6263)
图书(1513)
学位论文(1263)
视频(424)
会议论文(359)
图片(44)
人物(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7492)
报纸 (6263)
图书 (1513)
学位论文 (1263)
视频 (424)
会议论文 (359)
图片 (44)
人物 (4)
按年份分组
2015(437)
2014(9513)
2013(1282)
2012(1310)
2011(1286)
2010(1127)
2009(699)
2007(358)
2006(182)
2004(125)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31)
梅州日报(1771)
闽西日报(865)
客家研究辑刊(590)
香港文汇报(225)
深圳商报(160)
人民日报海外版(114)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8)
西安社会科学(2)
小学生天地(高年级版)(1)
高雄汕尾国小车鼓表演艺术探讨:以『桃花过渡』剧目为例
作者:张玉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汕尾国小  车鼓  车鼓戏  桃花过渡  表演艺术  宜兰本地歌仔  客家三脚采茶戏  七子戏 
描述:過渡』的源流與發展、以及舞步動作或是曲調音律的比較。因此本文將以汕尾車鼓手抄本中的『桃花過渡』作為研究基礎,首先探討目前汕尾國小車鼓表演藝術中,教練編修的『桃花過渡』與原抄本的差異。接著分析手抄本中的劇情內容,對於手抄本的文字語詞進行校對與修正,然後輔以閩南語拼音註解。期望藉著本研究使汕尾國小車鼓社團『桃花過渡』演出的文句、語詞能夠更清楚明瞭。接著再探討教練缺頁補齊後編修『桃花過渡』的文本內容與表演形式,從中去分析與印證流傳於民間的小戲,在演變過程中如何因為環境與人為(傳承者、藝人、與文人的編修)因素而改變。 論文寫作首先從抄本資料的比對進行文本內容的分析,再從『桃花過渡』的劇情內容進行結構分析,然後比較汕尾國小車鼓、台南七股竹橋里牛犁歌陣、與台灣其他車鼓的表演形式,了解彼此間的關連性。 對於這一齣『桃花過渡』小戲,也將從出現在台灣其他劇種中的研究資料進行收集解讀與分析探討。研究中發現宜蘭本地歌仔將『桃花過渡』穿插在《呂蒙正》中演出;客家三腳採茶戲則將『桃花過渡』的演出加入《賣茶郎》的情節中;還有曾經流傳於台灣的七子戲也有『桃花過渡』的演出。 從以上這些其他劇種的『桃花過渡』與車鼓的『桃花過渡』相互比對、分析和探討,然後比較各劇種裡的劇情內容與表演形式的異同,可以讓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桃花過渡』在台灣的流佈和發展。
惠州方言助词研究
作者:陈淑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方言语法  惠州方言  助词  比较 
描述:、结语和附录五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惠州市区的人文地理概貌、本专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正文共分六章,主要考察和分析了惠州方言的体貌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及其相关问题。第一章主要描写了惠州方言的语法概貌,包括实词、虚词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特殊句式,并对惠州方言助词的范围、分类及其成员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说明。第二、三章主要讨论惠州方言的体貌助词,着重对表完成(“抛、□[ei55]”等)、持续(“紧、住”等)、经历(“过、来”)、先行(“正”)、重行(“过”)、短时(“啊”)、尝试(“睇过”)等意义的体貌助词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并对部分体貌助词的来源及相关格式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第四章讨论结构助词,包括“□[k55]”、“□[ei33]”、“□[ei55]”、“倒”、“到”的分布、意义及其用法,并考察了能性述补结构“V得”及其否定形式。第五章讨论语气助词,对惠州方言的语气助词按功能和情态进行了分类,并考察了语气助词共现的顺序及其制约因素;对转述助词“讲/话”、假设助词及话题标记“时”、情态语气助词“唔时/敢/怕”等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来源作了尝试性的解释。第六章讨论其他助词,主要包括比况助词“□[k55]”的来源及其发展;由介词结构虚化而来的加强乞求意味的助词“畀佢”。余论并通过惠州方言与客家方言及广州方言助词的横向比较,讨论惠州方言助词的总体特点,并对其归属提出了看法。
花蓮縣新社部落噶瑪蘭人之人體測量學與膚紋學研究
作者:賴俊宏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膚紋學  人體測量學 
描述: joining方法來繪製親緣關係樹。研究結論如下 1.台灣住民體質上的聚類關係離華南地區較近,和華北地區較遠,且中國北部族群間的差異很大。 2.台灣住民可分為三種群聚,分別是台灣原住民主體群、非原住民主體
高雄市城市意象行銷之研究-以愛河為例
作者:鄭美緣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區行銷  城市意象  愛河 
描述:的方式,邀請幾位產、官、學的專家,研討出未來愛河環境意象之經營策略,以期能永續經營,帶動整個大高雄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繁榮。經由專家學者的問卷調查,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看法:1. AHP研究架構第二層之排序為
從社會語言學看台灣的方言使用情形(並與日本比較)
作者:太田智惠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會語言學  台灣的方言  閩南語  台灣話  問卷調查  日本方言  族群  標準語 
描述:,就是為了更詳細的了解前面各章所觀察的現象而做的調查。這一章可以說是這一篇論文的中心,就是筆者最想強調的地方。7-1列出依照「族群」「年齡」「性別」「出生地」「使用場所」「使用的對方」等社會變數而做的問卷
社区老人社会支持与医疗利用之相关性研究-以苗栗县为例
作者:毛政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感性社会支持  工具性社会支持  家庭照顾型态  心理健康  医疗利用 
描述: to Size)抽樣720人,由訪員以結構式問卷完訪584人(完訪率81.4%)。並以羅吉斯與卜瓦松迴歸分析,探討影響醫療利用的傾向、需求、能力與社會支持因素。
結果:個案平均年齡74.58±6.17歲,女性佔48.7%,客家籍佔60.9%,教育程度主要為不識字(32.1%)與識字或小學(49.3%)。社會支持方面,工具性支持低的老人在門診利用較高(IRR=1.28),情感性支持低的老人在住院利用較高(IRR=1.43);居住的照顧型態方面,相較於固定輪流照顧的老人,無人照顧者在門診與住院利用較高(IRR= 1.96, 1.54),但急診則較低(IRR=0.15),而不需他人照顧者在門、急診與住院利用則無差異;女性(IRR=1.48~1.91)、教育程度低(IRR=1.11~1.38)、閩南籍(IRR=1.39~1.89)與外省籍(IRR=1.76~2.14)、罹患一種以上疾病(IRR=1.97~2.88)、日常生活功能障礙(IRR=3.25~5.80)的老人醫療利用普遍較高;認知功能障礙者在門診利用較低(IRR=0.73),住院則較高(IRR=1.52)。有憂鬱症狀者,在門診(IRR=1.27)與急診(IRR=1.52)利用則有較高現象。
結論:老年人的工具性與情感性支持對醫療利用可能扮演緩衝因子,社會支持在部分醫療利用的影響關係呈現替代模式(substitution model)的關係,但對整體醫療利用的影響仍有限。未來期許強化老年照護政策、社區資源、家人的情感支持與實質照護的投入,以期達到老年人生理、心理與社會的成功老化目標。
社区老人饮食行为与其相关因素之探讨-以苗栗县为例
作者:陈淑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老人  饮食行为  健康状况  逻辑式回归  六大类食物 
描述:、健康狀況等自變項進行分析,以暸解社區老人飲食行為及其影響之相關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
(一) 婚姻狀況、族群、宗教信仰、居住情形皆與社區老人的飲食行為有相關。
(二)性別、教育程度、族群因素皆會影響社區老人攝取六大類食物情形;教育程度及族群因素亦會影響健康食品及補品之攝取。
(三)社區老人的健康狀況與飲食行為有相關,但與六大類食物及健康食品或補品之攝取則無相關。
(四)邏輯式迴歸分析中,指出閩南族群、獨居者、自覺健康不好者、有ADLs障礙者較有飲食行為上的問題發生。
(五)經邏輯式迴歸分析六大類食物攝取情形後,發現男性、年齡較長者、不識字者較未每日攝取六大類食物,其中在攝取奶類的表現上,女性、較年長者及較高教育者,攝取奶類的勝算比較高。
(六)社區老人攝取健康食品及補品情形經邏輯式迴歸分析後,發現女性、教育程度較高者、客家族群皆有攝取健康食品及補品較高的勝算比。
建議未來在飲食行為探討時,可針對老人飲食問題做追蹤分析,將可做更正確的比較及推論以釐清其因果關係。本研究發現不同族群有不同飲食行為表現,並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男女不同性別及各族群文化進行研究,以發覺問題。並建議相關單位在實施營養計畫時,針對老年人的學習需求及特性,研擬有效的營養教育計畫,教導老年人正確的飲食觀念,以增進老人營養狀況。
台北地区国民中学教师族群关系之多元文化教育态度的探讨
作者:张丽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教师多元文化教育态度  族群关系 
描述:縣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趨向積極。
二、不同個人變項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差異情形:
(一)女性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男性教師較為積極。
(二)原住民籍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外省籍、閩南籍、客家籍教師較為積極。
(三)不同學歷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態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任教年資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態度有顯著差異。
(五)擔任不同職務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態度有顯著差異。
(六)社會領域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其他領域教師較為積極。
(七)曾接受多元文化教育訓練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態度較為積極。
(八)曾教過原住民學生、外籍配偶子女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態度較為積極。
三、 不同學校變項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態度的差異情形:
(一) 臺北縣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比臺北市教師較為積極。
(二) 不同學校規模之臺北縣市國中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態度有顯著差異。
四、 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五個分量表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且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間亦呈顯著的正相關。
海外台湾侨民国家认同的世代差异-以多伦多地区侨社为例(19
作者:赖丽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侨民  国家认同  世代差异  族群  理性的国家选择  情感式的国家认同 
描述:想探究的問題。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及文獻分析法,並以現年16歲以上的僑社台灣移民為研究對象,並獲得五項結果:一、加拿大多倫多地區僑社台灣移民國家認同的發展情形,「台灣人認同」呈迅速遞增,「中國人認同」呈迅速遞減;統獨意識的發展則傾向「維持現狀」。二、台灣人移居加拿大大多仍保有「台灣認同」;另外,多倫多地區台僑的國家認同對象還是以台灣為優先,而且年輕世代對台灣的認同比中老年世代強。至於國家認同強度方面,台灣國內民眾與多倫多地區台僑願意為台灣上戰場的比例都超過三成。三、對多倫多地區的台僑來說,不管是「理性的國家選擇」或是「情感性的國家認同」,都是以「維持現狀」居多,支持統一的越來越少,贊成台獨的越來越多。而在四大族群中,閩南族群具「情感性國家認同」的比例較高,新住民(外省人)較具「理性的國家選擇」,客家族群則介於兩者之間。四、外省人不見得支持統一,本省人不見得支持獨立。五、16-25歲年輕世代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最高,大多有強烈的台灣意識,認同台灣,但又不排斥統一。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所得,分別提出建議:一、政府應充分善用親我僑胞力量以維護與加拿大的雙邊關係並爭取國家權益。二、全面檢討整體僑務方針,持續推動僑務功能,避免「利益均沾」式的僑務政策,運用網路科技打造台灣認同。三、摒除統獨等意識型態之爭,勿再操弄族群議題,全力打造公民社會,凝聚國家新認同。
台湾作家数位典藏调查研究
作者:李贞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文学  台湾作家  数位典藏  调查研究 
描述:數位典藏網站,並透過個案研究建構出台灣作家之數位典藏模式。最後獲致研究結論如下:(1)台灣作家數位典藏具有時代意義;(2)台灣文學與作家的數位典藏建置呈現多元的成果;(3)活躍於1920~19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