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福建省乡村社区大学的建设看农村发展模式选择
-
作者:谢佑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福建省 乡村社区大学 乡村发展模式 社区支持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描述:从2007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陆续创办了多处乡土教育试点,其中包括福建省建立的各种类型的乡村社区大学。乡村社区大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能够改变农村现有教育体制结构,培养新型农民,并从中探寻适合福建省情的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等方法并结合当前福建省乡村社区大学建设发展的实际案例,即莆田汀塘社区大学、龙岩培田社区大学、泉州福田社区大学以及福州林柄、关中故乡农园等若干项目点在当地农村的发展情况以及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入手,整理出福建省乡村发展管理的模式,即:莆田汀塘社区大学:以文化为入口,以教育为平台,让村民对自己的村庄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开始接受并融入即将到来的生态城镇化大潮中;龙岩培田社区大学:立足于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搭建平台协助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生态农业、客家文化为主题引导有组织的、健康的村级经济体系构建;福田社区大学:以生态文化教育为中心,引导当地茶叶生产和经济向生态经济型茶业发展,既治理农业环境的面源污染,又提高安溪茶叶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福州郊区“社区大学”:以社区支持农业为导引,通过城市居民支持乡村农业生产,既解决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问题,又保障农民增收,是促进城乡互信互动的最佳路径。上述四个由社区大学在福建省成为引导农村文化和产业建设的范式(Paradigm),对促进中国的乡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和福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一个样板。
-
客家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
作者:梁欢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客家文化 应用
-
描述:企业文化建设,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客家文化为切入点,探讨运用客家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共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阐述了客家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论文选题的由来和研究目的,梳理了现有的研究成果,说明了论文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等。第二部分,在对企业文化、客家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分别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二者的相关性。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指出借鉴客家文化对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和企业自身的意义;最后提出客家文化中的一些精髓内容运用到企业中,能够增强企业文化的民族特色、推进企业文化的先进性。第四部分,在上面三部分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运用客家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首先,对客家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和科学整合,以厘清、提炼和总结出有助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华;其次,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特有作用,以之作为支撑;最后,通过企业自身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规划,把客家文化融入企业。通过以上篇章的论述,可以得出本文的结论:客家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核心特质,如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勇于开拓和不断进取等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能够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
社会经济变迁下的客语学习及其困境之研究-以杨梅镇大同国小为例
-
作者:黄文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变迁文件分析 质性研究 访谈 文件分析
-
描述:解,運用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即以訪談家長、學生、學校客語教學人員之資料為主,並輔以研究者觀察所得及相關文件資料,分析上述資料並佐以楊梅鎮及大同國小之現有社會變遷分析數據,歸納出本
-
客家米食文化在铜锣传统饮食中的传承
-
作者:刘泽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质性研究 集体记忆 饮食文化 客家米食
-
描述:等資料收集方法,搜集當地居民與米食相關聯之互動、米食經營業者之經營理念,以及前述兩者對客家意象之看法。 研究將參與米食製作過程之角色分類為監督者(婆婆)、執行者(妯娌、媳婦)與協助者(青少年或男性),男性角色並非如過往著述所言,隱身於灶房互動內,而是因為當賦予的性別角色改變後,逐漸遠離灶房,但仍會在需要協助時現身。家庭成員口味偏好影響米食製作的種類與數量,米食有固定的製作材料與方法,表現出固定的「氣味原則」,各家庭間用料比例有所差異,以此形塑出各異之家庭口味偏好。對於進入家庭的商業米食,監督者或執行者起先會有所顧慮,但當通過認可後,即可能透過商業購買取代親身製作。 米食業者有強烈成就動機支持發展,擇善固執的「硬頸」精神讓業者注重品質,行銷策略首重口碑行銷,透過通路合作跨越鄉鎮疆域。業者除了調整配方因應米食保存期限短,亦藉擴充產品線填補,讓顧客購買伴手禮時有其他替代選擇。參與研究之銅鑼居民、業者與媒體認定傳統飲食經營可傳遞客家文化,現今媒體將客家飲食歸類於休閒旅遊版面,並對客家飲食大力讚揚,喚回原本即喜好米食之客籍人士之記憶,內外呼應下,有助於客庄文化的媒體行銷外,也鞏固米食在客家傳統飲食中地位。
-
国民小学客家语教学现况研究—以新竹县博爱国小中高年级为例
-
作者:曾稚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语 客语教学 客家语课程 客语能力 本土语言
-
描述:愛國小367位學生及其家長、2位行政人員代表、與4位客語教師。學生有效問卷為299份,家長有效問卷為282份,行政有效問卷2份、教師有效問卷4份。問卷所得資料經編碼登錄後,以SPSS/19版本統計以
-
梅州客家围龙屋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初探:以梅州万秋楼为例
-
作者:张崴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化旅游开发 客家围龙屋
-
描述:化遗产保护价值严重缺失。作者调查梅州地区客家围龙屋得出以下结论:梅州地区客家围龙屋大多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非名门望族的住所;绝大多数围龙屋的旅游价值并没有得到认识;即使用作旅游开发,也不能避免部分围龙屋受到改装类的损害;用作旅游开发但并不能得到完全市场认同,经营者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而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的矛盾,本文讨论得出客家围龙屋的文化遗产保护在文化旅游开发中起基础性作用,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客家围龙屋在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保护工作应同样遵循生命原则、创新原则、整体原则、人本原则和教育原则。 位于梅江河畔的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客家围龙屋万秋楼,集建筑参观、客家特色饮食服务、民俗表演于一体,在文化旅游业发展道路上取得不错的成果。本文在调研基础上总结万秋楼策略成功经验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由此总结梅州地区客家围龙屋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经验。
-
台湾客家俗谚语在国小乡土语言教学之研究
-
作者:李雪莉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俗谚语 乡土 本土 语言 中心德目 七大议题
-
描述: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先確認目前的研究成果及實務教學的不足,做為研究本論文的依據;第三章以文獻分析、問卷諮詢、訪談法了解台灣客家俗諺語在國小本土語言教學之實際情形;第四章探討客家俗諺語教材在教學上的呈現,分析各年級使用版本和課程綱要、台灣客家俗諺語教材在中心德目和七大議題的運用;第五章分析台灣客家俗諺語在教學現況與策略;第六章總結全文。本研究以各校使用最多的翰林、康軒二個版本為研究對象,這兩種版本以人生哲理的客家俗諺語為最多;另外,也以學校的中心德目和七大議題為討論範圍,希望學生在學習生活習慣的同時,也能使台灣客家俗諺語深植學生心中,俾落實於日常生活裡。在學校常用或常聽的俗諺語以勸善勵志居多,客語支援教師教學現場最提倡親情倫理,教師可運用優良的客家俗諺語教學策略(利用朗誦、背誦、漫畫、圖片、故事、遊戲、話劇等方法),讓學生學習客家俗諺語,適時印證現實生活經驗,並善用媒體、教具來輔助教學,為客家俗諺語編入好聽的歌曲,實施「小老師」制度協助教師輔導同儕等。客家俗諺語是文化的瑰寶、語言的明珠,妥善的融入語文教材、或其他領域教學,可讓學生更多元的學習客家俗諺語,並使客家俗諺能綿延不息。
-
全球地方化下的社区媒介─从美浓月光山杂志社谈起
-
作者:刘忠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月光山杂志 社区媒体 地方文化 全球地方化
-
描述:討著人們如何過生活和過日子的方式,而「全球地方化」所要闡述的,亦即文化同質化與地方文化在彼此互動的過程當中,所開展出的文化多元的景緻。深究而言,文化同質化或地方文化的背後,事實上都隱含著不同過日子
-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
作者:林育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資金、發展資金、經營知識、運作技術、人脈的網絡等等,這些資源又是如何取得?換言之,什麼因素提供了一群檳榔農變成行口?而形成一個由農轉商的社會現象,同時在階層流動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社會資本?因此
-
李乔「寒夜三部曲」之客家女性形象研究──以叶灯妹为核心
-
作者:杨素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寒夜 客家女性 女性形象 童养媳 招赘婚 父权 自我价值
-
描述:由當時歷史背景角度切入,分析彭家客家女性在這動盪的大歷史脈絡下所承受之壓迫及其生命情境。其次,透過台灣傳統的社會制度──童養媳習俗和贅婚習俗──起源與在台盛行原因之分析,討論這兩種制度與客家族群的互動情況,並進而了解客家女性在客家家庭中的地位。此外,更試圖透過小說中的重要女性角色葉燈妹的童養媳身分,討論她在兩種變相婚姻下被物化買賣的過程,並由此牽引出其夫婿劉阿漢這位入贅女方家庭的男性,在客家家庭中的地位升降變化,及其對留守家園的女性葉燈妹之影響。最後,透過彭家家族成員的互動情況,了解父權思想於客家家庭中的運作傳承,並觀察客家女性身上的沉重桎梏,及其生活樣貌。另一方面,並藉由葉燈妹一角的人生態度轉變,分析父權下的客家女性對於自我價值的質疑、摸索,以及確立的過程。希冀透過上述各個角度的切入討論,了解客家女性「美德」之刻板形象背後的沉重束縛與壓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