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文学富矿创作精品力作江西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第八次
-
作者:温燕霞
期号:第1期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九代会、中国作协八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时提出的问题:“我们是一个有五千年优雅文明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大国。历史给了我们文艺工作者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我们是不是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把握时代深层脉动的力量?”这是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作家深思。 作为一个出生于赣南客家地区的女作家,我的创作总是从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和曾经发生在赣南这块红土地上的文明进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偏远、古朴、富有客家风情的赣南,是我创作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它就像一口井,我怎么从里舀,都有水,所以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创作背景放在赣南。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作品,大部分都与赣南、与客家相关。比如描写赣南客家围屋里寡妇生活的《夜如年》,描写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女战士成长的《红翻天》,虽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对象不同,但都以赣南和客家妇女为题材。
-
从家国历史看台湾族群融合
-
作者:刘芳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国改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1948年7月15日启航,投入上海与基隆间,到1949年1月27日最后一班,共计行驶35个航班。1949年1月27日,当年除夕的前一天,超载的太平轮在行驶途中与货船建元轮相撞。建元轮五分钟后灭顶
-
原汁原味的乡野风情
-
作者:司马皓
期号:第15期
来源:北京青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艰难险阻,大多整村整族而徙,最后选择在闽粤赣这些地区居住。所谓“客家”,是相对于岭南土居民而言。 因此客家菜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貌,讲求“鲜润、浓香、醇厚”,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代菜有盐焗鸡、梅菜扣肉、酿豆腐、各式肉丸、紫苏鸭等。威斯汀酒店中餐行政总厨陈伟强先生是香港人,做饮已有数十年,此次推出的客家菜基本上囊括了客家菜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菜品,另外还有一些创新的客家菜“客家菜讲究的是原汁原味,我们在外面餐馆吃饭,总觉得没有家常菜亲切。”陈伟强先生的普通话不太标准但他想要表达的意思简单明了,“都说妈妈做的菜是最好吃的,简简单单几个菜,味道很好,因为妈妈不会那些鸡精啊味精啊去调味,而是花时间用心去煲汤、炖肉,吃的是食材本身的好味道”。 “东江盐焗鸡”是广东的一款名菜,也称客家盐焗鸡、客家咸鸡。
-
漫步艺术云端(一)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5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你一定会惊讶,它竟有7000年的文化底蕴!来自咸头岭文化遗址的艺术珍品,告诉我们它是这片土地上人类艺术的起源。追随它的艺术印迹,我们来到深圳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大万世居、观澜版画村和大芬油画村,这里有出土于咸头岭文化遗址的陶瓷;有见证深圳岭南民俗文化的客家围龙屋建筑;也有引领深圳艺术潮流的美术馆和油画村。 去美国,它如童话般告诉你一个艺术秘密:艺术具有独特的说服力,从华盛顿到奥巴马,艺术在政治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你为什么会支持他的统治?为什么会在竞选时投他一票?你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艺术所影响。你走在华盛顿、纽约,那些看上去普通平常的华盛顿国立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和惠特尼博物馆等文化艺术建筑群,和那块土地上的艺术家们,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艺术神秘的影响和作用,都在悄无声息中将他们对艺术的品味和智慧的印迹传递给我们,都在不留痕迹中引诱你进入艺术的天方夜谭之中。
-
慢游粉岭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深圳青年(星期8)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无路灯,抬头就看到星空,幸运的话大家还可在草从看到同样一闪一闪的萤火虫! 生态东北夜间导赏 日期:逢隔周五时间:6:45pm-9:30pm 地点:马屎埔村 费用
-
剑客行
-
作者:揭阳黄越
期号:第20期
来源:武侠故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剑南 葵花子 青川 自然 声道 地道 花生 江湖 声音 生意兴隆
-
描述:儿兀自喋喋不休道:“等池老头子死了,汇觞楼依然在,我们的生意自然也……”话未说尽,猛觉恶风不善,那口大木箱挟着千钧之力已迎面砸来。岂料她竟应变神敏,柳腰一折,用了招“倒插柳”的身法便轻飘飘让过这记重击
-
罗思容2008年叫我的歌是"客家蓝调"会好一些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和她在一个安静的小茶馆里喝功夫茶,发现,原来她还会画画。 罗思容 2008年叫我的歌是“客家蓝调”会好一些 2010年画画是开展某一种可能性 画 “你的未来是什么?”2008年,在广东南岭的演出中,当年48岁的台湾歌手罗思容问听众。她自己的答案是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她自己重新诞生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她是2002年之后才开始音乐创作的,是乐坛上一位“年轻的”歌咏者。 一年多后的冬日中午,罗思容坐在我的对面,谈她的创作。她一边从容地泡着茶,一边细说她的创作。罗思容的音乐,这两年逐渐为内地人知道,但是,她的画,却知者不多。 27岁,罗思容结婚后,放下杂志社的工作,搬到丈夫的老家,一个叫万华的地方,那是一个声色犬马的地方,灯红酒绿,样样俱全。丈夫的姐姐家的楼顶加盖了一个十来平方米的房子,小小的,中间有一张大桌子,脚可以伸到底下,罗思容就在那里画画,睡觉的时候在另一个角落。虽然那时候她也去上过素描课程,可是觉得素描课程,描绘很具体的形体比例、明暗、光影,这种东西让她觉得又掉入到另外一个框架里,把自己框起来了。罗思容开始自己随意地涂鸦,在涂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的涂鸦怎么都画得很黑很暗,后来有段时间甚至在纸板上画画,然后用刀子去割,割了之后去撕,撕了之后再去画。于是发现自己潜意识里有一种自残和自我压迫的负面能量。 创作就像一面镜子,投射了一个人心理、精神甚至身体上的所有形貌,在这个过程中,罗思容开始一种自我疗愈和自我观照,打开一道自我开展的出口。那个时候,罗思容已经开始做瑜珈,觉得自己整个身心开始转动起来了。 生完小孩之后,30岁的罗思容搬到湾潭(是一个有山有水,进出要搭人工摆渡船的小村落),开始了她的乡村生活,同时在创作上也有了一种自觉,觉得创作跟自己的生命之间有了一种连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了这种自觉之后,便有了深刻的醒思。结束涂鸦阶段,没有工作的她开始读一些画册,思考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生命跟自己比较贴近。画画对于罗思容,是一种省思,一种相处,一种接纳,一种对话,或者说开展某一种可能性。 那个时候,孩子两岁前,夫妻二人是全职父母,两个人轮班带孩子。所谓的工作,就是有一个独立的时间可以创作、可以阅读、可以思考、可以写作,过着很有规律的生活。孩子到了两三岁,家里的积蓄花光了,先生出去工作,罗思容的生活除了带孩子之外,就每天种菜,种花,养鸡,养鸭,画画,阅读写作。 罗思容画画完全不理技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觉去画,工具和形式的选择也是随性的。有用蜡笔,也有用压克力等材质。她后来出版的《每日》专辑的封面,就是她画的第一张自画像,用剪贴和撕、割的方式创作的。罗思容喜欢用粉蜡笔作画,粉蜡笔不仅本身有厚度,还可以融合出油画那样的质地。住到湾潭之后,乡村生活的朴质与丰富的生态,让罗思容开始创作一系列的静物画。 同时,罗思容还把自己的家开放给邻居的孩子,孩子给了她生命很大的启发,一种更鲜活、更柔软的生命能量。与孩子一起接触植物,阅读与植物相关的书,她发现孩子会以自己的想像进入这个世界,而自己在成人的世界里,框限很多,不断用力去思考,去支配,去形塑自己,其实呢,大自然就是那么自然的,生命也就是那么自然。 音乐 住在湾潭的罗思容常常在有清风明月的晚上,身心很自然地舞动跟歌咏了,那样的歌咏是没有词的,也就是一种声音,一种直接的表达,或者说一种释放,或者跟宇宙的某一种接续、往来。就在生活里面,当身心的某个开关启动的时候,走在路上,就跳起舞来了。那时具体的生活就是养鸡养鸭,种菜种花种水果。罗思容家的植物很多很多,自己做桂花酿,做玫瑰花茶,甚至自己做金橘酱、金橘茶,还自己挖了一口池塘。一大早,小孩怎么不见了。原来他已经跑到外头金橘树上,摘金橘吃了。在那样一个充满爱与喜悦的环境中,来自于所谓的现实社会价值和金钱的压力,就放下很多了。 罗思容甚至拿起锄头挖地、亲手播种。看那个种子怎么发芽,成长成为菜,然后再让那些菜进入到身体里面。她觉得自己跟自然天地融合一体,形成一个循环。2002年,42岁的罗思容开始为父亲整理文集,音乐的创作就变得具体了。《每日》专辑的音乐创作过程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然的,她相信生命就像岩层一样,一层一层的,穿越时空,积淀下来。 在创作的一些状态里面,罗思容说她自己并不孤立,而是可以跟这个天地对话,然后邀请这个天地进来。今天这阵风,它进来了,她的内心,就去感受到那种风贴近皮肤的,从毛细孔穿越到里面的,那种交融和喜悦,或温柔。它到底什么时候会转换成为一个具体的形式。它透过声音,还是透过歌还是透过图像,还是透过文字,去表达,她不知道了。她只能够邀请它。 这两年,罗思容担任驻乡艺术家,有到客家社区带领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与她们对话,采集一些素材。从她们的生活里,结合她们个人的生命史,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创作了些歌曲,邀请这些一辈子都没上过舞台的老阿婆一起来唱。另外也有到南台湾沿海乡镇社区,创作属于当地特色的河洛歌谣。
-
乡情不改 合作双赢——台湾·广东周演绎“丰收之旅”
-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人民画报(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洋溢着更多的温馨"亲情"? 8月18日下午,黄华华率团抵达85%人口是客家人的新竹县,与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新竹县县长邱镜淳一见面,就用客家话热络地聊了起来?黄华华不禁感慨地说:"千年榕树共条根
-
生活在南国(三):清淡版麻辣烫:酿豆腐
-
作者:谢形影
期号:第3期
来源:食品与生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豆腐 生活 购物商场 绿色蔬菜 生鲜食品 新加坡 生鸡蛋 鱼丸
-
描述:豆腐的烹制和食用方法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不就是清淡版的麻辣烫嘛!同样的自己选料后煮好来吃,丰俭由人,但是吃一口,滋味还是大不相同。 酿豆腐其实是一种客家传统食品,所谓的“酿”在客家话中是“填满
-
一周来信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8期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领导是不会报警的。 其实,和干部们一样,领导也害怕报警。报警就意味着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到年底评精神文明奖的时候就成了问题。拿不到这个精神文明奖,全单位的干部职工都拿不到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奖励。所以,每每提到安全问题的时候,领导们都很谨慎,是报警还是不报警,得好好思考一番。 果果(湖北) 扫地 按照原来的工作安排,今天早上要到居民小区入户走访登记残疾人的家庭情况。正准备出门,接到电话,说政府领导马上要来。领导要和社区干部一起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小区里打扫卫生。 我们只得暂停了其他工作,赶紧安排社区清洁人员准备好扫把等劳动工具,等候领导的光临。四十分钟后,领导来了,大约二十几人。握手、寒暄、领取劳动工具,旁边是不停拍照的相机。随后,在居民楼旁边,一行人摆开架势,相机拍得更欢。 热火朝天的劳动持续了十几分钟,然后又是寒暄、告别。领导们走了,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开始了日常工作,社区清洁人员按部就班地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唉,这样的秀有什么意义?各人干好自己的本职不就很好吗? 王晓燕(安徽) 农家书屋 在浙北山区的一些农村,建有农家书屋,面积不大,藏书不多。刚建成的时候,非常热闹,媒体上有报道,一些领导还会去视察,让人觉得农家书屋以后肯定大有作为。 但几年后,热闹归于平静。有些农家书屋大门紧闭,书籍无人更新……沉寂的原因有人说是“无人问津”,一个村大的几千号人,小的几百人,从服务人群看,农家书屋要办好,需要非常“小众化”,首先要有喜欢读书的农民,其次要有农民喜欢读的书,两者缺一不可。此话确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仍然在用“实用论”来评价农家书屋,这显然会有失偏颇。 在城里,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图书馆也只有几个,如杭州这样一个大都市,目前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只有浙图、杭图以及杭图新馆,而每天光顾这些图书馆的人,是非常少的。这并不反常,国内外的图书馆都是这种现状。图书馆并不需人声鼎沸,它是文化的一种物化的存在。 要让一个农家书屋里面每天坐满捧着书的农民,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不可能相信有这样“欣欣向荣”的事情发生。但只要有一个农民前来阅读,就应该为他开放。而现在的问题是,农家书屋却面临着“死”的威胁。里面应该永远窗明几净,书籍报刊应该与时俱进,管理人员应该如期开门……书屋就应该这样静静地“活”着。 陆勇强(淅江) 请上门服务企业管理好自己的职工 最近家里准备装空调,所以对空调的新闻格外关注。在报上看到一些空调企业在召开2010年空调全心服务誓师大会,开始全面启动今年的空调市场。可以想象:随着气温不断升高,买空凋的人会越来越多。 但去年的一个新闻,迄今让我记忆犹新:美的空调维修工涉嫌强奸北京女消费者一事。那个差点被强奸的女顾客在信里说:“报完警后也找到美的维修部,也在户口所在地发了通缉令,但这个人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了,到现在还没有抓到。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找到美的维修部和美的总部,一直都没给我们一个明确解释和交待,让我对美的空调失望至极,偌大一个空调公司竟然培训出这样的人来,谁还敢买美的空调啊,谁也不能保证空调一辈子都不坏啊,要是坏了就得找维修人员来上门维修,就得冒着生命危险来让他们维修……” 4月初,全国著名安全教育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在成都教授现场观众如何防身保平安。他还特别提醒在场的女性,随着夏季的到来,强奸案发案率将呈现上升态势。这固然需要所有女性时刻提高警惕,但家电、家具企业等经常要派人员到顾客家上门服务的企业,也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职工,不要让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 周蓉(重庆) 捐款 西南大旱,玉树地震,无一不震动着我们的心灵。各地区、各部门都组织了捐赠,学校也不例外。在校读二年级的女儿回家便要钱:“快点给钱,我要捐款了。2至20元。后天不捐的,就要捐100元了。”连忙打电话给老师,才知道是为玉树地震捐款。我对女儿说:“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零花钱呀,这样才可以表达你的爱心。”女儿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灾难发生时,往往是教育孩了们的好时机,一方面引导孩子们掌握某种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但像这样用老师的权威以命令的形式进行,虽简单快速,但效果却并不一定好。至少我从女儿眼中,看不到一点关爱,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 陈多(湖南) “放水养鱼”式执法 衬里的表哥前几天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认识镇国土资源所的人。他说自己在村边的闲置土地上盖两间房做点农资生意,但房盖到一半,国土资源所的执法人员前来制止,称罚款5000元,否则,就强行拆房。 恰巧,我和镇国土资源所的所长是战友,就请他在县城一家饭店吃饭。酒过三巡后,所长说,所里有罚款任务,看在战友的面子上,你表哥交1000元罚款吧,交了罚款这房就可以盖了。我说,能给他的房办个土地使用证吗?所长说,这房是违法建筑,土地使用证绝对办不了。我又问,既然是违法建筑,为什么在建房当初你们不去制止呢。所长笑了,“这你就不懂了,当初你表哥拉砖进料铺地基时我们就知道,如果那时就制止,还罚谁的款去?我们都是等到房子盖到一多半才去制止,叫他盖不成、也不合得拆,只能乖乖认缴罚款。”他还透露,仅靠这种“放水养鱼式”执法,他们所一年能有十几万元的罚款收入。 王可(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