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源县客家民俗博物馆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2期
来源:广东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东源县客家民俗博物馆主要以开发客家民居、客家小食、客家歌舞为主题,大力开发东江客家文化,从收集、整理、研究河源的东江客家文化的丰富资源入手,通过传承、扬弃和开发,重建河源新的东江客家文化,确立了河源本土文化在客家文化圈中的地位,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
论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关系——以罗香林《香港与中西文化之
-
作者:李志刚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罗香林 中西文化 基督教 客家学研究 交流 香港 近代
-
描述:一、引论
罗香林教授为世界客族著名的客家学学者,以其客家学研究,奠定中国客学研究的地位和方向,成为今日中国史学研究显耀课题。就罗香林教授历年专书著述和论文撰写,在其史学研究业绩,以及培植的后学各有传承发展,罗香林教授在史学上的贡献,堪称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史学大师。[第一段]
-
2010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厦门举办
-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峡两岸 艺术节 厦门 民间 学术研讨会 客家音乐 歌仔戏 高甲戏
-
描述:10月15日至19日,2010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在厦门举办,包括12场演出、1个画展、1个图片展、4场学术研讨会以及歌仔戏名家戏迷见面会等活动,艺术节旨在展示海峡两岸歌仔戏、高甲戏、布袋戏、民俗技艺及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
客家情歌的乐调美探析
-
作者:熊茵
期号:第21期
来源:大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情歌 乐调美 艺术表现美
-
描述:声乐艺术中,文词、乐调、人声表现是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客家情歌在乐调传承和演唱表现都展现了其特有的民系风格.它曲式简练,结构方整,曲调变化反复,使得乐调美既具中原文化特色,又有地域民俗风情;同时,自由灵活的歌唱表现,是客家情歌即兴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生活情趣的真实反映.
-
市场经济对地方生态知识的影响:对三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人类学量
-
作者:周云水 李旺旺
期号:第5期
来源:西藏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地方生态知识 独龙族 门巴族 珞巴族
-
描述:对立。因此,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经济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习惯与文化,在保护与传承地方生态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
-
岭南客家飨悦庭
-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国烹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菜 岭南 体力劳动 营养价值 客家人 京东方 粤菜 生活
-
描述:客家菜是粤菜三大分支之一。历史上客家人一向生活简朴,多体力劳动.因此好食浓成肥腻。近日是,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悦庭推出了岭南客家菜。中餐总厨胡平果师傅悉心研究,结合现代餐饮理念,在传承传统菜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提升菜品的营养价值。
-
运用客家楹联,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
作者:巫金星
期号:第14期
来源:学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客家楹联 教学拓展
-
描述:客家楹联是客家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客家人民通过楹联,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酬答题赠,嬉笑怒骂皆文章。作为客家地区的语文教师,如何把客家楹联渗透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
客家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整合
-
作者:林芳 李春南
期号:第7期
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思想政治 课程资源 整合
-
描述:客家文化进课堂,将客家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整合开发,以丰富的客家古代传统文化、近代红色文化、当代绿色创新社会管理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学科渗透、文本转化、探究实践等路径整合、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激活学科生机和魅力,增进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感情,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弘扬。
-
梅县与兴国县传统客家山歌文化同源研究
-
作者:谢欢 阚蕾
期号:第8期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统客家山歌 比较 同源
-
描述:本文通过对梅县与兴国县在同一时期所呈现出的传统客家山歌音乐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总结这两个同源异地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之间的个性与共性,佐证其文化同源关系,进而以点触面,将其运用于整个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
-
客家“根认同”探析
-
作者:李尚宁
期号:第10期
来源:华人时刊(中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寻根 客家 根认同 地域文化 宗族制度
-
描述:客家人对根的认同是汉民系中具有最鲜明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客家人透过对祖先的崇拜、心系中原、看重宗亲情义、讲究姓氏辈份排序、执着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等,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豪感。籍此探究,加以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