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639)
期刊(630)
学位论文(96)
图书(65)
视频(17)
会议论文(17)
人物(6)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639)
期刊 (630)
学位论文 (96)
图书 (65)
视频 (17)
会议论文 (17)
人物 (6)
按年份分组
2014(869)
2013(363)
2012(318)
2011(317)
2010(225)
2009(107)
2008(132)
1994(1)
1992(1)
1988(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536)
其它(147)
客家文博(2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2)
中国食品(1)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
雅园出版社(1)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
2004两岸青年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闭营仪式营员发言
作者:周建新 夏水平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2004年  文化产业  中国  台湾省  夏令营  青年学生 
描述:2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营员2名。7月3日,台湾同学经澳门机场抵达珠海,7月4日晚与中大的营员一起乘大巴赴梅州。7月5日上午夏令营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学术演讲厅举行了简短的开营仪式,拉开了本次夏令营的帷幕。在接下来5天中,全体营员深入到梅州的丙村、松口、兴宁、蕉岭以及福建永定等地进行客家围龙屋、客家宗族、客家经济、客家华侨、客家土楼、客家名人等的全景式考察。通过这次夏令营活动,营员们加深了对客家历史与文化的了解。本次夏令营采取实地参观考察和举办学术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所以这次活动也是一次“发现客家、认识客家”的学术考察活动。7月9日夏令营活动结束。当天晚上8:30—10:30,闭营仪式在梅州市金良宾馆五楼会议室举行。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所所长宋文里教授主持了闭营仪式,宋教授要求每个营员谈谈自己对这次活动的一些感受。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发言内容。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
作者:刘鸿喜  来源:华冈地理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福建土楼  客家  客家祖地  世界文化遗产 
描述:他们?客人,他们亦自视?客家(Hakka),後又东越武夷山脉进入闽西南的汀州府各县,本区因远离各政治中心,原住民(南方蛮族)又少,他们乃定居於本区,迄今已有1,000年以上,永定县位在本区东缘,和在漳州
坐看“皇宫起”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福建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清朝咸丰五年( 1855)始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部完工,历时52年,现存建筑有1 3座汉式古大厝(第宅)。两座宗亲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积约1 00多亩。大小房间400间,坐北朝南。这些大厝
BEAUTIFUL LANTRERNS IN THE ZH
作者:暂无 期号:第8期 来源:焦点·风土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楼,“笙歌灯火连夜明”,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规定的灯会时间为三天,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自小年就开始挂花灯。《西湖老人繁录》中记载南宋时期的元宵节,热闹非凡:“清河坊至众安桥,沙
台湾古玩市场
作者:杨军  期号:第32期 来源:台湾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而后发展至重庆南路、衡阳路及开封街一带,当时那里集结了一些老印刷厂和书肆,经常有些书画文物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过去台北市早期的标志性建筑“中华商场”的“忠”字栋,古玩艺品商店多集结于此。 60年代中期,台湾的“民艺市场”逐渐转型成为古玩市场。在台北市,大陆籍人士大部分都聚居于现在中山北路五段以后的士林、天母和阳明山一带,因此以销售中国传统工艺品为主的“民艺品商店”在这个地区特别发达。台北县则以淡水一带最为兴盛,中山路、中正路至今仍有古董民艺店的经营,此外,三峡镇作为古镇,老街上有许多铁铺、麻绳店及木桶店等店铺,以销售具有台湾民间生活趣味的传统用品为主。 80年代,台北市形成了古董文物的“四大商场”,即福君商场、光华商场、林森北路商场及中山北路商场。但这些商场进入90年代后就渐趋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古董文物市集及商圈,如光华商圈中的古董文物区块、有数十家古董文物商店构成的建国南路商圈、大都会文物广场等。 台北市古玩市场 台北市是台湾古玩市场聚集地,总计有100多家古玩店铺,多数集中在中山北路、仁爱路和八德路一带,这3条街也成为台北有名的古玩街。 “建国假日玉市”位于仁爱路至忠孝东路段的建国南路高架桥下,每周六、日开市,平时则作为停车场。每到假日市场上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这里的经营主项是翡翠、白玉、古玉,水晶、玛瑙、珍珠、金银饰、印材、石雕、竹木牙角雕、宗教法器、西亚银器等,还贩卖锦盒、木座和相关古董文物书籍等。 “光华假日玉市”位于新生北路与八德路口的一个面街区块,在一片老公寓群的一楼和地下室乃至屋檐和大树荫下集结成市。除了翡翠、玉器,更多的是文物杂项以及五花八门的“出土文物”。当然,这里物品混杂,摊商老板亦来自五湖四海,除了闽南话,广东话、潮州话、福州话也通行于此,所携货品包括各个朝代的青铜、瓷器、石雕佛像、唐三彩、鎏金铜佛,还有老字画、宗教法器、棋子麻将、刀剑古籍等。 三普古董商场是光华商圈当中“纯度”最高的古董市集。不同于传统古物商场的陈旧,商场在环境设施上营造出明亮、整洁的气息。经营项目除中国的瓷器、字画、杂项、文房、印石、佛教艺术、古籍善本外,还有东南亚佛教艺术、日本工艺品等。在此贩售的店家大多数都是古董业界的老前辈,拥有多年专业的买卖经验。 台湾其他古玩市场 目前,台湾大部分地方都有一定规模的古玩市场。 在北部,新竹是除台北市以外古玩民艺品集散地形成最早的地方。新竹市区内东门市场2楼,曾有过20余家民艺古董店同时营业的盛况,这里除了是桃竹苗地区客家文化的主要市场,也发展成台北、台中、台南民艺占玩业的进销地点,而且定期有“标场”开标,风光一时。随着都市更新,古玩市场逐渐转移到新竹市郊的新埔、竹北一带。 在中部,台中市的文物收藏风气发展最为迅速,上世纪90年代初即有20多家古董店,至中期时已扩展到上百家。台中市的古玩市场是从市区呈辐射状发展,分布于五权西街、大隆路、林森路、东兴路等多个路段,其中有两处最为密集。一是以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和台湾美术馆为中心的区域,在附近的英才路、美村路、林森路、公益路、金山路和民生路等有不少文物字画行业聚集。另一个是以台中市第五期重划区上的台湾商务大楼为主体,包括大隆路、精明一街、精明二街、东兴路和大业路等地段,聚集不少文物杂项和明清家具店。 彰化也是中部古玩市场较为繁荣的地方。彰化鹿港早年商贾云集,世族聚居,文风鼎盛,具有丰厚的人文传统与环境,当地民众对于生活器用及家居装饰的要求相对较高。虽然鹿港城镇建设在数十年里发生大转变,但人文原貌依然维持,先人留下的家具器用摆饰多保存良好。鹿港以制造台式老家具、锡艺、灯笼、纸扇等台湾传统民间工艺品闻名,如在彰鹿路上有众多雕刻、家具厂,因此被台湾民艺收藏家视为“宝地”。 在南部,高雄是古玩市场大本营,高雄市区内在90年代中期有70余家古董文物商店,多分布在人潮聚集之处或通衢要道,如广州街、厦门街、七贤三街、中正路、大丰路等。主持者将卖场划分为若干摊位,出租给来自全台的文物摊商从事买卖交易。在嘉义、台南、高雄的众多台湾知名庙宇周边,也有不少民艺品商店,形成台湾南部特有的“寺庙艺术”现象。 (作者单位:农工党厦门市委)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李桂芳  期号:第7期 来源:广西教育·B版中学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这几方面激发他们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课堂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有设置悬念法、问题导人法、情绪感染法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与后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我接任
生活在南国(三):清淡版麻辣烫:酿豆腐
作者:谢形影  期号:第3期 来源:食品与生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豆腐  生活  购物商场  绿色蔬菜  生鲜食品  新加坡  生鸡蛋  鱼丸 
描述:豆腐的烹制和食用方法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不就是清淡版的麻辣烫嘛!同样的自己选料后煮好来吃,丰俭由人,但是吃一口,滋味还是大不相同。 酿豆腐其实是一种客家传统食品,所谓的“酿”在客家话中是“填满,植入”的意思。最初客家人是将打成泥混入蛋白的鱼浆填入豆腐之中煮熟后食用,后来人们如法炮制,往苦瓜、切开的青椒中也填入鱼浆,再混合着其他的蔬菜炸鱼板等用鲜汤烹制后沾着作料来吃,便成了这道风靡马来西亚、新加坡的酿豆腐。除了这个说法之外,酿豆腐的来源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马来西亚某地有一个五花人和一个兴宁人,他们是结拜的好兄弟,结果一天吃饭点菜的时候出现了点小矛盾,一个要吃豆腐,一个又闹着要吃鱼,店家于是机灵一动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鱼剁成泥后嵌入豆腐里煮熟后端上来,一吃之下大家都非常满意,这就是酿豆腐的雏形,看来酿豆腐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 酿豆腐的吃法变化万千,可以选择干吃:将各种食材煮熟后捞起蘸酱配饭来吃;也可以选择加汤:将酿豆腐和食材放在鱼汤中一起盛上来,除了鱼汤之外,还可以选择叻沙汤或者咖喱汤,当然还可以加入如同福建面,粿条或者米粉成为一碗内容丰富又饱肚的汤食。
他们歌唱时代
作者:张典婉  期号:第3期 来源:书香两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随着流行文化的稀释与过去“语言政策”的限制,客语急速流失,直接导致客语使用人口与客家文化式微。 90年代中期,台湾民间发起了“还我母语”运动,一群学者与社会运动者与校园年轻人,走上街头,提醒有关部门重视客家文化。这些声音,在90年代有专门的发声管道,1996年到1997年,台湾第一座全程由客语发音的广播电台成立,吸引了大量的客家年轻人重视客家文化及其未来的走向,客家流行创作歌手、音乐人也逐次兴起,80年代英年早逝的吴盛智创作的《我是客家人》,涂敏恒的《客家本色》,让许多人知道,原来客家音乐不仅只有山歌而己。 由于宝岛电台全时间开播客语流行文化与时事新闻,带动客家青年投入了客家音乐的行列,把客家流行音乐与原创音乐推向高峰,第一张出版唱片的是颜志文。颜志文带着妻小家人从美国纽约学习了西方音乐技巧,由“友善的狗”发行了第一张客语CD——《山狗大》;接着吟唱诗人陈永淘也在新竹北埔庙口,定期循环唱自己的客家创作;从军中退伍的林生祥与谢宇威,怀抱对客家的热爱与土地关怀投身客语创作,直到今天,他们各有不同曲风,也为台湾的客家音乐添上绚丽的一笔。
21世全球化下台湾客家语言与客家文化之研究
作者:张民光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研究  语言与文化  全球化时代  台湾地区  多元文化政策  客家学研究  客家研究  弱势文化 
描述:后,展开民主化历程,并引领民间与政府加强重视对客家语言与文化之研究;此外,台湾大专院校也进步设立客家学院、客家语言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促使台湾的客家研究迈入一个新的局面。客家语言与文化之研究,从学术的角度反思将决定客家研究之水平。客家研究的方法,可将人文与社会科学诸多研究方法,加以广泛应用。甚且在全球化时代下,建立一套活络的客家研究方法,希冀活化与赋与台湾客家文艺复兴运动之新价值。本文旨在分析,在21世纪全球化实现台湾多元文化政策之下,如何保存台湾客家语言和发展客家研究。本文亦审思与评价当前台湾客家语言与文化之研究方法,并对加客家学的诸多面向、意涵加以区分;并提出:人文、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整合运用到台湾的客家研究,希望客家学采用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提升其学术水平,扩大其学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客家学研究的范畴并不受限于哪一学门,其研究的方法也并不受限于哪一学科,而应该是全面又深入的多元科际整合工程。而且,客家研究不能缺乏客家语言之研究,因为没有客家语言就没有客家人。本文亦指陈客家语言研究之重要,并指出台湾21世纪台湾客家学的发展;希冀有志于客家语言与文化之研究者,大家戮力以赴共同为台湾客家学术研究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