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山客的收养: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
作者:赵琬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跨文化比较 收养 社会制度 人类社会 社会功能 大洋洲 普遍
-
描述:收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重要的社会制度,这篇文章以粤东凤凰山区的收养为例,先介绍当地半山客收养的对象、方式、动机以及社会功能,继而将它们与东大洋洲的岛屿国家的收养作跨文化比较,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收养。本文有两个关注点,首先是收养分别在这两个不同的社会中是如何表现的,其次是如何解释这些表现。
-
线装历史 古籍故元--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基地四堡探寻
-
作者:涵林
期号:第9期
来源:中国出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与当时的北京、武汉和江西浒湾一起,被誉为"中国清朝时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名噪一时.对于中国出版史研究而言,四堡最大的价值在于: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这里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幸存的古代雕版印刷基地,这里是出版界屈指可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客家盐焗鸡
-
作者:江初昕
期号:第10期
来源:中国保健食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盐焗鸡 客家人 国内外 风味 生活 宰杀 食盐 烹制
-
描述:客家盐焗鸡,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方法名闻国内外。它的形成与客家人的迁徙生活密切相关。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频繁变换住所,难以安居,活禽不便携带,便将其宰杀,放入陶罐盐包中,等到了搬迁地后,打开陶罐再烹制食盐中的整鸡。无意中,客家人发现用盐焗过的鸡做熟以后味道十分鲜美,非常好吃。
-
闽西客家地区的伯公、社公和公王崇拜
-
作者:巫能昌
期号:第1期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闽西 伯公 社公 公王 道教仪式
-
描述:伯公、社公和公王是闽西客家地区普遍祀奉的神明.本文先概述闽西的神明崇拜模式及其中的土地神崇拜,然后以道教仪式为切入点,理清伯公、社公及公王的概念,追溯其起源,并对他们与道教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最后还将讨论闽西广泛流传的“斗法”传说中吃人的社公的身份问题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
客家爱国爱乡精神的渊源和内涵
-
作者:卢斯飞
期号:第4期
来源:广西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客家人 精神 渊源 学术意义 海外联谊会 主题突出 民族团结
-
描述:道伟常务副主席于2011年12月上旬即指示: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和广西客家商会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爱国主义与客家人》的专题研究。目前这一研究项目正在认真有序地开展和进行中。整个项目不但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岭南客家三大诗人论
-
作者:卢斯飞
期号:第1期
来源:广西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人论 客家 岭南 诗集 宋
-
描述:近人陈冽在其《论(红杏山房诗钞)与(岭云海日楼诗钞)》一文中指出:“有清一代,吾嘉属有三大诗人。清之中叶有宋芷湾,清之末年有黄公度、邱仓海二大家。此三人者皆有诗集,乃于世或显或晦,要皆为吾嘉属之大诗人。[第一段]
-
山巍水悠话贺州
-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国绿色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粤港澳美丽后花园区域性交通枢纽城承接转移产业桥头堡百越文化、湘楚文化、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在这里相交融;桂、粤、湘三省(区)区域交通枢纽在这里相交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粤港澳美丽的后花园——这就是今天的贺州,一座生态环境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兴城市。
-
主持人语
-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采茶戏这朵在客家地区盛开的山茶花,从客家赣南试种成功,已植遍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等地,成为客家民间文化珍品,进入到民众日常生活中,化作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与享乐载体,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而列入第一批名录中!
-
帝国边陲政治地理学对客家文化的影响:以福建宁化客家“祖地”
-
作者:彭兆荣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地理学 客家文化 祖地 福建 帝国 族群认同 文化认同 华夏秩序
-
描述:客家人作为汉族中的一个族群,历史上从中原南下并迁移到海外,他们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包括着明显的政治地理学的意含,福建宁化“客家祖地”的建构也折射出“华夏秩序”的诸种特点。本文以此为切人点,试图对客家文化以及客家人的族群认同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
-
客家“华表”:石旗杆
-
作者:何嵩
期号:第2期
来源:福建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华表 原始社会 交通要道 舜 尧
-
描述:据传,我国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在交通要道竖立雕刻精美的柱子,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称“华表”。客家人的石旗杆(又名石龙旗杆),形状与“华表”有相似之处,但作用有异。石旗杆是为激励人们奋发上进,造福桑梓而造的,体现了客家先辈的良苦用心。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