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县历任县长个人背景与施政重心之探讨(1951~1989)
-
作者:王静仪
期号:第8期
来源:弘光人文社会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中县 县长 个人背景 施政重心
-
描述:及典章制度的建立。几位县长之施政
对台中县的县政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金生、陈孟铃、陈庚金
奠定台中县教育、文化建设之基础;王子癸、陈孟铃执政时代则奠定农
业发展基础。
-
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
作者:刘登翰
期号:第5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两岸关系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汉族移民 凝聚力 台湾社会 台湾文化 闽南文化 统一台湾 客家文化
-
描述:关系的八项主张中指出,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这一论断给了我们处理两岸关系正确的理论引导。近年来台湾的分离主义者,也总是把文化作为他们鼓吹“台独”理论的前提基础。他们妄称“台湾文化”有
-
随谈“擂茶”
-
作者:江道镕
期号:第4期
来源:药膳食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擂茶 早年生活 山岚瘴气 挥发油 黄酮甙 《玉篇》 大便燥结 润五脏 有益健康 花生果
-
描述:出生小孩或是什么喜事,穷人家请不起什么宴席,礼又是要,只能在擂茶的基础上加些力所能及的,如桔皮、芝麻之类有益健康的佐料。桔皮、气味...
-
客家学研究的新领域:客家文化产业研究
-
作者:罗勇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学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化 新领域 客家人 文化资源 产业化研究 文化内涵 风水文化
-
描述:山歌、采茶戏、口传文学、传统工艺、祖宗崇拜与民间信仰、庙会与节庆活动,等等,这些“活态文化”更能体现客家人的品格特征和精神风貌,更具独特性。在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的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
-
一部开创性的专著:评罗可群的《广东客家文学史》
-
作者:古远清
期号:第5期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罗可群 《广东客家文学史》 岭南文学专著
-
描述:和分析的细致。罗可群有关客家文学的分期论述不是凭空而来 ,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论述每一时期的作家 ,作者均注意把作家的生平、创作历程与对客家文学的影响融汇在一起研究。如在第三章论述“开元贤相
-
闽西客家与四川客家民居比较
-
作者:周小艺
期号:第1期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居 闽西客家 民俗文化 客家人 四川客家 汉民族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土楼 民族迁徙 民族形成
-
描述:客家人文化在有渊源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闽西一带与较内陆地区文化更各个成一色,本文拟就闽西与四川客家民居特色做一个简单得比较分析。 一、闽西与四川客家的形成 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今天的黄河流域
-
甘居陋室写“红楼”——记北影厂编剧谢逢松
-
作者:石光
期号:第6期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红楼梦 书法作品 保定市 中国古典诗词 书法家 电影文学剧本 客家山歌 艺术创作 电影公司 电影制片厂
-
描述:爱好中国古典诗词,也学习外国诗歌,在这样的基础上,从事过新诗歌的创作工作。他发表的山歌、旧体诗和自由诗,已有几百首,其中的《长江颂》、《梅山水库》、《春过天安门》等,颇有影响。作好一个书法家,他
-
乡村中国的都市情结与都市想象
-
作者:赵娟
期号:第2期
来源:粤海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都市情结 乡村情结 中国传统社会 生活方式 乡土中国 乡村社会 传统文化观念 审美情趣 都市生活 文化心理
-
描述:客家的振成楼,这些民居建筑规模庞大,装饰精致,传统意蕴浓厚,没有强大的财力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其建筑水平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在乡土的建筑活动中,建筑起来的不仅仅只是器物层面的建筑,同时也是生活方式
-
百年大集的嬗变方向
-
作者:陈淑真 杜云烟 王斌 李可福 杨先辉 周立大 闻永汉 杨小刚 贺叶文
期号:第45期
来源:招商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青岛市 商圈 商都 文化价值 物流基地 文化积淀 商贸物流 发展潜力 嬗变 文化底蕴
-
描述:商贸基地的重要筹划,又恰恰是构架于业已发展成熟的大型购物中心基础上的一种有效完善与补充。凡此种种,东李商圈得以众人瞩目。或许,有人会问,李沧区的商业为什么会有如此规模?东李商圈又为何会凝聚起如此许多
-
21世纪孙中山民族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振兴
-
作者:刘焕云
期号:第5期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山思想 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 统一 和平发展
-
描述:的局面,使中国进入先进国家之列,并发挥王道文化,谋求世界和平。至今来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仍然是中国人的瑰宝,特别是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追求和平统一之际,更应以中山思想为基础,通过交流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