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151)
期刊(1856)
学位论文(410)
图书(105)
会议论文(53)
视频(38)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151)
期刊 (1856)
学位论文 (410)
图书 (105)
会议论文 (53)
视频 (38)
按年份分组
2015(41)
2014(2159)
2013(439)
2012(497)
2011(502)
2010(362)
2009(183)
2007(99)
1999(4)
1998(3)
按来源分组
其它(505)
客家研究辑刊(101)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美术教育研究(2)
经济展望(1)
台湾人类学刊(1)
心理研究(1)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发展(1)
广西客家山歌的现状、保护与发展
作者:邱晓葵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广西客家山歌的现状、保护与发展
以族群关系的视角论:战後新竹地区蓪草产业的发展与变迁
作者:谢华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蓪草  产业合作  族群关系 
描述:群,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形塑出以產業合作為基礎的族群關係。 本研究除探討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外,更將視角切入該產業歷史發展過程背後,所衍生的族群關係,亦即族群關係如何決定此產業的產銷結構,此產業的產銷結構又是如何穩定族群關係。 從蓪草原料的採集乃至蓪草製品的生產及銷售,本研究發現過去的文獻往往只呈現原住民及福佬人的重要性,卻不見客家人的蹤跡。實際上,客家人在蓪草製品的產銷過程中從未缺席,且扮演重要的橋樑角色。另外,亦發現戰後臺灣社會對少數原住民的印象,持偏見者仍然選擇自我合理化,態度不受改變之情形,顯然這對族群的互相理解有著負面的影響。 總的來說,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的爬梳,從所描繪出來的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協作過程與所構築的原住民、客家人、福佬人的日常性族群關係,可知在常民生活中,族群之間的界線仍存在,但是卻普遍認為彼此間沒有族群問題,大家都處於可以和平對待或共存的情形,縱使有衝突,亦可透過相互忍讓、相互學習和睦共處。
客家政治菁英与台湾宪政发展(1945~2008)
作者:谢欣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政治菁英  宪政发展 
描述:與分析縱軸,預設臺灣客家政治菁英在憲政發展過程中,有其一定的政治角色與政治行動。主要研究問題有三:1.戰後臺灣採同化政策或多元文化政策,對臺灣客家發展有何重大影響?2.戰後臺灣憲政發展過程中,客家
高雄县文化生活圈发展策略之研究
作者:黄琼莹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生活圈  文化生活  文化 
描述:研究,俾提出高雄縣文化生活圈發展策略。經彙整TOWS分析矩陣策略及德菲法專家意見調查結果,提出高雄縣文化生活圈發展策略如下:1.高雄縣各文化生活圈在硬體設施充實方面,以強化與開發既有設施為主要策略,毋
新埔枋寮义民爷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发展:以杨梅地区为例
作者:赖玉玲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象徵资本  客家  公号  祭典区  联庄  杨梅  义民信仰  义民庙 
描述:統的委員會形式;清末以來的地方社會代表家族,又成為義民廟事務的重要集體決策者。伴隨義民嘗擬宗族發展形式,延續家族作為地方社會代表的聲勢和名望,也使得義民祭典得以輪替不斷。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由十五個地方社會家族以「公號」,代表十五個祭典區參與義民祭祀。公號的設置往往含拓墾名號、商號、祭祀公業或嘗會名稱的使用,富有家族、宗族共同對外活動的代表性意義。義民廟的發展即建立在十五祭典區的十五個以公號作為代表之客家家族發展,和義民廟事務的參與、祭典的籌辦過程。而台灣北部土地開發呈現大租戶開墾形式,具有義民祭典代表和地方墾首、地主身分的地方代表以家族為次中心,在家族公號的號召下,把其拓墾區域內的佃戶納入同一參與祭典的單元中,成為跨區域的聯庄組合機制。清代以來楊梅地區人群分布和社會結構呈現以客家人為主,林爽文事件之後,因楊梅客家人對客家人群、祖籍,及客家義民軍忠烈精神之認同與崇敬,義民信仰在楊梅地區建立。民國八十七年(1998)楊梅聯庄當值義民祭典,以「陳泰春」總正爐主為首,整個楊梅聯庄區域內地方社會就地方家族,和包含地方主要家族祭典委員會的共同籌劃下,配合地方「領調」、「奉飯」,和義民節活動,藉由義民祭典形成區域動員。
客家花布产业发展之研究:以资源基础的观点
作者:李怡萱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花布产业  资源基础的观点  地方文化产业 
描述:所出發,故其發展規模可能會因此而有許多限制,依大環境的經濟不景氣、產業專業知識的缺乏及創意的有限性等三項由外部至內部分析的面向作敘述,但本研究以資源基礎的觀點來分析,著重的是產業內部所持有的資源,因此對於外部的分析著墨不多,只作一概略的描述。本研究方法採用質化方法中之深度訪談法,針對目前較積極從事客家花布產業的八個工作坊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結果發現,目前客家花布產業所帶來的社會價值明顯大於其經濟價值,故最重要的是保留客家文化意象,強調客家的意涵,否則易使人混淆其產品的定位,而基礎文本資料的建立不夠厚實,容易讓產品失去文化的意義,以致淪為一般商品。
桃园县「南北轮政」对地方政治发展影响:以中坜为例
作者:丘尚英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网络  恩庇待从  派系  客家地区  轮政 
描述:那些影響?希望利用質性的深入訪談、觀察、文獻及次級資料等,了解協議的形成條件和造成地方發展的影響。晚近,針對桃園地區政治發展研究較少,大都是以語言、歷史及地理環境來研討桃園縣南北及閩客問題,顯少就地方發展來討論。筆者利用相關資料、文獻,將「南北輪政」協議時的背景,從族群人口比例、政治環境及歷史發展來驗證,形成協議的條件,隨後也提出對中壢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受到影響發展情形,讓這對客家地區發展影響協議,一一被解析和了解。最重要是中壢地區的派系和地方政治發展與客家族群之間關係與整體發展關連,希望利用恩庇待從及社會網絡理論,分析地方派系本質、發展,用微觀方式來觀察中壢地區的地方政治發展。
战後客家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形构
作者:刘荣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族群  流行音乐  惯习  场域 
描述:域的生產慣習,討論生產慣習如何形構客家流行音樂。為此訪談許多音樂工作者以及從業人員,發現此場域內的生產慣習隨時改變。在時代變遷下,客家音樂工作者因為自己的出身背景有不同方式來面對環境的改變,並且找出方法持續在客家流行音樂場域中競爭資源。
台东县瑞源社区花布灯笼工场发展概况之研究
作者:胡瑞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花布产业  行销策略  社区总体营造 
描述:籠傳統藝術」;另一方面也藉著燈籠工場的設立,提供更多元的就業機會,帶動社區地方繁榮、促進經濟發展。瑞源花布燈籠產業是由社區出發,其發展規模可能會因此而有所限制,故本研究將從社造的精神談起,其目的包括瑞源社區為何會選擇燈籠產業為社區特色;瑞源花布燈籠工場發展推廣概況;及為達永續經營可能之具體作法。本研究方法採用質化研究之深度訪談法,針對燈籠工場內部工作人員、社區耆老及居民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結果發現花布燈籠產業推展成功與否,政府部門與社區組織是個關鍵角色;因燈籠產品的特殊性,推廣客家文化的社會價值大於其經濟價值,故銷售對象以公家機關、學校團體、社區居民為主;燈籠工場的營運績效顯示其推廣及行銷策略有其成功之處;若能加以整合活化瑞源社區資源優勢,應可豐富燈籠產業之內涵。在後續研究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消費者為研究對象,以量化方式朝「顧客滿意度」、「消費者心理感受」、「消費者購買目的」……..等方向設計研究目的,探索消費者對瑞源花布燈籠之需求與期待,以供場方針對特定族群行銷擬定之依據,以及行銷策略之修正與評估使用。
上页 1 2 3 ... 8 9 10 ... 39 40 41 下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