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
-
作者:罗国兵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师资 梅州 学堂 师范 留学生
-
描述:将延师办学和博取科举成果作为其生存和发展 的核心来抓。由于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梅州地区的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办学 规模日趋扩大,师资队伍日益庞大,各级各类学堂和私塾遍及梅州城乡山区。 19世纪末20
-
闽西客家家庭,宗族组织——以宁化石碧,长汀涂坊,永定湖坑为例
-
作者:李文睿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家庭 宗族
-
描述:石碧村、长江涂坊乡、永定湖坑乡的家庭、 宗族组织。具体分析介绍这三个闽西客家地区的家庭、宗族组织, 力图历史
-
清代台湾客家族群性格重塑的研究
-
作者:汤韵旋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台湾客家 族群性格 重塑
-
描述:选择清代这个时段,聚焦台湾客家(作为研究场域),定格客家性格这一范畴,就清代台湾客家族群性格的重塑做全面的、深层次的、动态的宏观探讨,在继承与变异之中廓清清代台湾客家的心理变迁。本论文以大陆客家原乡
-
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基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
-
作者:蓝天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客家 民间信仰 和谐社会 对策
-
描述:了许多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提供了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阶段乡...
-
福建省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
作者:余美珠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森林旅游 评价体系 资源开发 福建省
-
描述:和市场分析;阐述了福建省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条件、指导思想及原则,并将福建省森林旅游分为5个功能区,即闽南滨海商贸文化森林旅游区、闽北森林生态文化森林旅游区、闽中商务历史文化森林旅游区、闽东山海畲乡文化
-
闽西客家与台湾客家的渊源及发展关系研究
-
作者:游学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客家 台湾客家 渊源关系 发展关系
-
描述: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对闽西自然地理环境的概述,阐述为何客家民系最终在闽西形成,揭示了闽西成为今日国内外客家人公认的“客家祖地”、“客家首府”、“客家母亲河”所在地,是有其历史缘由的。二、一直以来,在人们印象中,闽西客家与台湾客家的关系似乎微乎其微,不值一提。通过回顾源远流长的客家历史,并结合这些年台湾客属同胞纷纷回闽西寻根问祖活动,来重新审视闽西与台湾客家历史渊源关系,让更多的人了解闽西客家与台湾客家关系,促进闽西和世界各地客属同胞之间的交流,这其中蕴含着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如何发掘、研究和宣传客家文化,利用闽西客家特色文化、台胞回家乡投资热情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客家地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这是新时期赋予闽西客家学研究者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文化学重大课...
-
地方传统与身份表述:成都东山客家的人类学考察
-
作者:杨丽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方传统 身份表述 东山客家 文学人类学 族群特征
-
描述:客家在族群身份表述中带有地方传统痕迹时,时空因素对族群身份表述的变迁影响也直接呈现。主要有两大影响:其一空间变化对族群身份表述的影响:从原乡到新乡,导致了从原乡的“中心族群”到新乡的“边缘族群”格局
-
明清时期饶平客家人迁台及两地互动研究
-
作者:陈汉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饶平 客家 迁台 两岸互动
-
描述: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宗亲乡亲为基础的地缘组织是饶、台两地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这样的纽带作用表现为既延续了原乡的地方文化传统,同时两岸互动又与台湾的宗族乡亲的保持着密切的互动联系。饶平与台湾在血缘、文化等方面一脉相承。两岸同胞乃同根同源。
-
湖南浏阳方言修辞格及其文化蕴涵研究
-
作者:卢湘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浏阳方言 修辞格 文化 研究
-
描述:方言、湘方言和赣方言。其中占绝对优势的是赣方言,当地人俗称“浏阳话”。它包括:城关镇话—分布在城关镇,城关区的关口、集里、荷花、牛石、青草等地以及葛家、枨冲的部分地区;南乡话—分布在大瑶区和文家市
-
成都东山客家住居文化与社会变迁研究
-
作者:陈洪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成都 东山客家 住居文化 社会变迁
-
描述:村家屋文化和住居形态为切入点,以成都城郊东山客家地区为调查研究对象,探讨村落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变迁,分析变迁背后的实质与逻辑。与以往不同的是,文中将住居形态作为住宅建筑形体与文化时空中的居住民俗、居住方式的转化积累过程,讨论了东山客家住居形态与家屋文化的现代转换,在解析住居现代化的过程中,认识和解释区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文章在结构上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就本研究的缘起、基本思路、研究主题与方法以及调查区域的选择做出介绍。主干部分对村落三个层面的住居形态描述基于对村庄经验的分类化处理。第二章讨论了本地区传统的家屋建筑样式、住房民俗以及居住方式的成因、表象、结构特征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伦理学和生态学思想。第三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经济复兴、乡镇工业兴起时期村落的住居样态,分析了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阈限”特征。第四章讨论了在加速城市化的今天,尤其政府主导实施“三集中”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以后,城市边缘区村落由传统住居方式向现代城市住居方式过渡的背景、过程、结果及特征。最后为结论与必要的反思。研究显示出,家屋宅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东山客家的住居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是以家屋“祛魅”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现代性的日益增加,反映了神学宗教性社会向世俗理性社会的转变,这种变迁是与国家转型、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国家一体化相适应的,表现出强烈的国家建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