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225)
期刊(948)
学位论文(662)
会议论文(78)
视频(30)
图书(18)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225)
期刊 (948)
学位论文 (662)
会议论文 (78)
视频 (30)
图书 (18)
按年份分组
2015(30)
2014(1354)
2013(453)
2012(491)
2011(443)
2010(464)
2009(219)
2008(196)
2007(114)
2004(42)
按来源分组
赣南日报(181)
三明日报(114)
客家研究辑刊(81)
赣州晚报(63)
客家文博(20)
龙岩学院学报(9)
岭南文史(2)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
中国消防(1)
安徽建筑(1)
江西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研究
作者:童绍茂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江西  红色旅游  开发  发展 
描述:> (1)江西红色旅游的理论研究
主要对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进展、论文思路及框架等问题进行介绍。对三大理论进行解释。首先,分析红色旅游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趋势。其次,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明确红色旅游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苏维埃革命与农村宗族:以赣南
作者:曾小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苏维埃革命  农村宗族  赣南闽西 
描述:,很大程度上决定苏维埃革命的兴衰成败。
本文以赣南、闽西为个案,以农村宗族为研究方向,试图就20世纪二十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苏维埃革命和农村宗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赣南、闽西分别位于江西的南部和福建的西部,地处客家文化区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赣南、闽西农村宗族历经明清繁盛发展后,至民国时期,其总体上呈衰落趋势,但农村宗族组织保存相对完好,农民的宗族意识仍旧根深蒂固,农村宗族是中共开展苏维埃革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依据,对相关的学术史作了简要回顾,同时对本文的研究资料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进行归纳和提炼。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土地革命前赣南、闽西农村宗族的发展概况。笔者认为,赣南、闽西地处山区和丘陵,内有多条河流、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境内活动空间大,这对中共开展苏维埃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发展空间。明代是农村宗族组织的初步形成时期,清代是宗族普遍发展和繁盛时期,进入民国后,农村宗族整体上有所衰落,但呈现跨地域的同姓联宗的时代特点,加之宗族本身具有强烈的姓氏界限和排外意识,这对中共在广大农村进行介入时无疑提供了复杂的社会背景。
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了中共对赣南、闽西农村进行介入的过程。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中共主要承担帮助国民党建立各级组织,开展工农运动的任务。为此,中共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农村组建各级党组织和农民协会,并开展了以“二五减租”为中心,包括抗租、抗捐、抗债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毅然举起反抗旗帜,领导各地农民暴动,随着暴动的深入,党又将革命斗争提升到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为目标的苏维埃革命。
第四部分阐述了在苏维埃革命冲击下农村宗族的分化及其对革命的影响。笔者认为,在苏维埃革命冲击下,赣南、闽西宗族组织分化为赞成、中立和反对三种不同的类型。赞成革命的宗族组织是苏维埃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对革命持中立态度的宗族组织是中共积极争取的对象,而反对革命的宗族组织则是苏维埃革命的阻碍势力,是中共镇压的对象。
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党对农村宗族的认识和改造政策。李大钊是党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家族制度的第一人,党对农村宗族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为了确保苏维埃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共对不同类型的宗族组织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并从经济、政治、社会意识以及宗族功能等各方面进行强有力的改造。
第六部分总结了中共对农村宗族组织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实践证明,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对农村宗族的改造政策是正确的,党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区别对待,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策略,坚持群众路线以及重建农村新文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然而,由于中共认识上的不足和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出现一些过“左”的行为,也给我们留下一些深刻的教训。
第七部分是结语,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作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
李家教拳派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陈国辉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家教拳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训练模式 
描述:达到挖掘客家武术资源,填补客家武术在个体拳种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研究参考依据等目的。<br> 调查研究结果:(1)李家教拳派是“反清复明”时代背景下
梅州市城北镇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罗涤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展战略  绿色崛起  城镇化  生态环境  城郊经济 
描述::(1)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北镇是否可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2)分析与评价城北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优势与劣势。(3)探寻城北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目标、思路与对策。<br> 本论
客家文化对梅州旅游业的影响
作者:潘海彬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文化旅游  梅州市  市场影响力 
描述:品牌。<br>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br> (1)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潮流。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是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
从族群关系看清代台湾桃竹苗地区义民信仰区域差异──以清代苗
作者:张正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苗栗  区域史个案研究  桃竹苗地区  北台湾客家史  客家义民信仰  族群关系史 
描述:的「關刀山山脈」,在清中期時,隘線分佈於此山脈西麓,故當時該山脈尚是非常重要的「區隔漢原」之地理勢。但約在清中後期之際,因苗栗客家人往東越過該山脈開墾樟腦利益,也使「後龍溪上游區」,即今獅潭鄉與大湖
Interleukin-4 promoter基因多型性,霉
作者:刘宜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气喘  Interleukin  4  promote  基因多型性  霉斑  霉味  交互作用 
描述:究目的為1、了解客家、閩南、外省、原住民以及外籍配偶之子女,其氣喘盛行率的情形。2、評估可能影響孩童期間氣喘發展的環境危險因子。3、評估雙親患有異位性疾病是否是造成氣喘的另ㄧ項因子。4、探討學童氣喘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國家認同之內容分析
作者:蕭文淵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國家認同  內容分析  社會學習領域  教科書 
描述:與呈現方式。本研究係針對94學年度審定通過之國小一至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以及仁林版教科書加以分析。研究方法以「文件分析法」彙整國內、外有關國家認同概念之文獻資料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發展內容分析類目;以及運用「內容分析法」了解國家認同概念在教科書中之分布情形、差異以及各家出版社的傳達方式。研究結果如下:一、整體而言,文字內容只有康軒版以「建構論」比例最高,南一版、翰林版和仁林版偏重「結構論」。二、圖片內容康軒版與仁林版以「建構論」比例最高,南一版和仁林版偏重「結構論」。三、主類目而言,文字內容康軒版偏重「族群認同」、南一版偏重「國家法制」、翰林版偏重「政治態度」、仁林版偏重「象徵符號」。四、圖片內容方面,康軒版偏重「文化認同」、南一版偏重「國家法制」、翰林版偏重「政治態度」、仁林版偏重「象徵符號」。五、就次類目而言,族群認同方面:(一)各版本皆以血緣觀點作為「漢人」與「原住民」族群劃分依據;(二)使用「成長地」或「生活地方」描述居住地,較少提及「出生地」;(三)康軒版強調「家姓」傳承;翰林版與仁林版強調「宗姓」家族成員,南一版並無提及;(四)除了南一版外,其他版本皆強調原住民早在漢人移民來臺前就已居 住在臺灣,漢人祖先源自明清時代閩粵移民。六、政治態度方面:(一)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和仁林版一致呈現出反對中國打壓臺灣之訴求,但在用字遣詞上呈現差異;(二)使用異族與我族之立場,描述外來統治政權在臺灣之政治措施。七、政府組織方面:(一)強調政府組織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層級,並重視職權與業務;(二)對於行政疆域的描述立場,呈現「中華民國」(我國)或「臺灣地區」之差異。八、國家法制方面:(一)一致重視民主選舉與地方自治實施,但對於民主制度關鍵時期呈現出不一樣之解讀;(二)強調憲法為規定國家、政府與人民基本權利及義務之根本大法,且重視遵守法律規範。九、文化認同方面:(一)溝通語言以國語為主,缺少閩南、客家、原住民等族群之母語;(二)對於中西方及各族群之宗教信仰,表達出尊重與欣賞之多元價值觀;(三)以原住民與漢人之傳統節日慶典為主,現代節日之篇幅較少;(四)以儒家思想傳達家庭倫理規範為主要訴求。十、象徵符號方面:(一)鮮少提及國家符號與國家定位議題,仁林版除外;國徽、國歌、國花各版本皆未曾提及;(二)特殊建築以圖片為主,但篇幅明顯偏低;(三)強調臺灣經濟發展,已由傳統工業社會轉變為具全球優勢之資訊科技產業。十一、國家認同有關之歷史或事件,呈現出正面敘述、負面敘述及中立敘述等褒貶不一致之傳播立場。十二、疆域領土清楚指出包括臺灣本島、澎湖、金門、馬祖;對周邊島嶼缺少具體描述。本研究之建議將針對「教科書編輯者建議」、「未來研究建議」以及「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建議」三部分,對教科書編輯者之建議如下:一、教科書裡應增加原住民十二族之詳細內容介紹。二、教科書裡應兼顧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四大族群知識內容與語言特色。三、文字內容與圖片內容應相符合。四、國家認同相關之歷史時期與事件之傳播立場應採取涵蓋正面、負面與中立立場之多元論述。五、教科書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疆域領土涵蓋範圍應更清楚明白。對未來研究建議如下:一、可以將研究對象擴展至其他學習階段(國中、高中)。二、訪談教科書編輯者以深度瞭解其編輯立場。給社會學習領域教師之教學建議如下:一、教師可以從族群認同、政治態度、政府組織、國家法制、文化認同以及象徵符號六大面向解析國家認同概念、內涵。二、教師在課前準備國家認同相關概念時,應比較不同版本教科書內容。三、文字內容方面,可以補充「國家符號」與「特殊建築」相關內容。四、圖片內容方面,可以補充「溝通語言」與「特殊建築」相關內容。五、在介紹國家認同相關歷史時期或事件時,教師應保持中立立場。六、關於國家認同具爭議性議題,教師應釐清國家定位、國家領土以及國家主權相關內容。
北埔在地客家认同的浮现与转化
作者:许惠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埔  在地客家认同  新移民  地方化 
描述:同」的浮現與轉化。分析「在地客家認同」形成的過程及條件就是本研究問題意識的導引。然而,當北埔的社群認同越來越朝向客家化發展時,全球化過程讓地方人口組成加入來自東南亞、中國及其他各國的移民,使地方社會進入多元族群的社會情境,於是地方也開始出現多元文化論述,本文進一步要考察的便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情境如何影響地方社群認同的內涵,由此推動「在地客家認同」的轉化。 全球化流動情境包含從台灣社會1950、60年代工業化、都市化以降本國人的人口移動,一直到80年代全球化下女性婚姻移民與外籍移工的跨國流動。這種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制度化變遷,另一方面為文化認同的變動。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出現強烈的身分認同追求現象,本文注意到的是「族群認同」與「地方認同」,但進入地方社會層次時,還發現親屬關係認同在面對「新移民」時成為被凸顯的身分認同。本文主張,認同不能憑空產生,必須有存在的空間,也就是認同空間,其中社區組織是推動認同重構的關鍵。本文發現社區組織創造認同的方式是透過地方實作與集體歷史記憶的重塑,這二者也成為掌握社群認同變遷的分析架構。若從更宏觀的視野觀察地方社會的變動發現,社區組織只是使身分認同浮現的基礎,文化、經濟、政治各領域彼此交織的力量才讓身分認同建構進入制度化模式,使認同於制度化空間中得到存續。 本研究選擇以客家地區為探討的切入點,田野調查地點為新竹縣北埔鄉,研究時段為1990年代之後至今。研究發現,北埔的客家認同一開始並非行動者有意圖的建構,而是在地方運動推動過程中浮現出的「北埔在地客家認同」。早期身分認同的產生是依賴社區組織的地方實作與集體記憶的建構,「打鬥敘」、「打中午」、「迎古董」與「下街空間營造」等活動都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不僅發揮社群凝聚的效果也建構了新的集體記憶,文史調查則重構了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於是北埔的「客家認同」產生了地方性。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地方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經濟領域的發展,於是身分認同依附於經濟領域的發展下得到了發展空間,例如北埔擂茶、北埔柿餅、客家菜等文化商品都參與了「客家化」的過程;政治領域也成為身份認同的空間,從語言在地方上公共場合的使用狀況可知,政治人物更是有意的使用客語作為溝通語言;文化領域的發展則是累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1987年解嚴後才走出文化菁英的領域,並成為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上述發展的結果導致了地方社會的「客家化」過程,同時也開啟了「在地客家認同」存續的認同空間。 事實上,全球化過程讓地方社會面對的族群現象更為複雜,通過(外籍)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本研究發現面對「新移民」時,社區組織生產出三種身分認同策略。首先,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家庭整體的一分子,選擇以「媳婦」的親屬關係作為他們身分認同的方式。其次,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客家社區的一份子,面對客家裔的外籍女性婚姻新移民,則引用「中原客家」的身分認同。此外,在集體互動之外的個人交往中,大隘社老師與新移民之間個人生命經驗的相似性(人妻、人媳與鄉村子女)能引發同理心,於是產生接納性的認同,這促成對問題癥結進一步的反省。社區組織意識到要改變新移民的社會處境,必須從改造自身社會做起,於是透過舉辦社區節慶的方式希望讓新移民的家人與鄉民能承認跨國文化的特殊性並給予新移民認同與尊重,最重要的內涵為宣揚一種多元文化的觀念,企圖扭轉鄉民對新移民不平等的對待方式與觀念,換言之,社區組織是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移民身分認同的建構:個人,家庭,族群社區。 結論部分,客家人與新移民的接觸讓在地客家認同的內涵獲得豐富的意涵,除了讓多元文化中族群關係不平等的內涵被意識到之外,地方文化與客家文化也有多樣化的表現,不只是傳統文化的挖掘,也能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有新的文化產生。本文主張,社區組織對地方公共議題持續的關心就是在地客家認同具體的體現。
台泰跨国婚姻文化适应现象:以南桃园客家庄泰籍妻子为例
作者:覃培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泰籍妻子  生活调适  跨国婚姻  婚姻坡度 
描述:大類:華裔與非華裔。華裔報導人的家庭經濟優良,生活品質很好,屬於中產階級,在都市的華裔報導人多從事貿易或為企業家,鄉下華裔報導人擁有大量的土地,因此經濟地位比當地非華裔的農業家庭高。有些非華裔報導人的娘家父母親為公家機關的雇員,她們的教育程度比農業家庭高,她們經濟地位也比來自農業家庭的報導人高。來自農業家庭的報導者,為了提升自己與家庭的經濟地位,大多數在高中畢業以後就遷移到大都市工作。這些原生家庭背景與婚前的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等,均形成泰籍女性選擇締結跨國婚姻的條件基礎。 二、不同於其他研究臺灣與東南亞的跨國婚姻具有商品化的現象,本研究的臺泰跨國婚姻的締結方式都是自由選擇的婚姻,雙方的婚姻建立在自由戀愛與有感情的基礎上,而非藉由仲介公司的介紹而結婚。這一點為本研究報導人的特色,特別是鮮少研究探討因自由戀愛而締結的臺灣與東南亞之跨國婚姻。在婚姻條件建立在全球化之人口流動的情況下,無論是女方遷移、男方遷移、或雙方都遷移的情況下,這些均是促成本研究報導人有機會認識結婚對象的主要因素,當他們互相認識之後,在交往的期間也會開始考量對方是否為自己的理想婚姻對象。本研究的泰籍妻子大部分考慮嫁給台灣人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泰國一般對台灣具有正面的刻板印象,她們有些來自泰國一夫多妻的家庭,因此大多希望自己未來的家是一夫一妻的理想家庭。 三、若以全球化的角度來探討,婚姻市場內女性選擇比自己社會地位階級高的男性,稱為婚姻坡度理論中的上嫁,很多台灣男性無法娶到台灣女性,因此透過媒介公司締結娶得來自鄉下落後地區的東南亞女性為妻子,因此一般台灣人對東南亞女性跨國婚姻的看待是有經濟提升的觀念。但是本研究的發現未有任何報導人認為自己有經濟提升,因為夫妻之間的經濟背景或職業性質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在工廠工作的非華裔報導人,丈夫也同樣是工廠人員。反而有些泰籍華裔報導人的教育程度和娘家背景比丈夫優良。 四、有些台灣人對於泰籍妻子保持有負面的印象,來自於媒體建構的負面廣播資訊包含:商品化、娘家貧窮、教育程度低、弱勢群體等錯誤的刻板印象。另外,南桃園為工業區,泰籍勞工人數多,少數泰籍勞工假日到酒店喝酒,酒後鬧事的行為,造成台灣當地人持有不安全及不信任的觀感,進而認為所有泰國人都是髒亂且不文明的,泰籍妻子卻因此被誤解而無辜背負著負面的刻板印象,並影響她們在台灣的生活調適。 五、本研究泰籍妻子婚後在臺灣的生活調適狀況,華裔與非華裔的文化適應有很大的差別:華裔報導人由於娘家還保留一些華人文化,因此剛開始遷移到臺灣的生活調適狀況很好,可以在日常溝通使用流利的華語,也較容易找到薪資優良的工作,對夫家的宗教與祭拜方式,也不需要重新學習。但是華裔報導人對臺灣的族群歧視很敏感。因為她們認為自己的祖先和臺灣人同樣是華人,在泰國被認定為華裔,她們期望被接納為臺灣華人的一份子,因此,當她們被一般臺灣人排斥在外,並稱呼她們為「泰籍新娘」的時候,她們深深感受到在臺華人與東南亞華人的差別,也影響到她們對臺灣的認同與文化適應。非華裔報導人在語言適應方面是個很大的問題,雖然有些報導人先以勞工身分居留臺灣,但在工作期間是透過翻譯人員跟主管溝通,而婚後進入夫家,除了要懂中文之外,也要學會使用閩南或客家話溝通。在宗教信仰方面,由於非華裔報導人與華人的祭拜方式不同,她們也需要重新適應夫家的信仰及調適自己的祭拜方式。不過族群歧視方面比較不會影響非華裔泰籍妻子的生活調適,因為她們認為自己的祖先跟臺灣人不同,她們在臺灣交到的朋友也都是同鄉或其他東南亞配偶,因此非華裔報導人在族群歧視方面比較不在乎。 六、臺灣社會存在族群多元化現象,筆者研究的南桃園為客家區域,本研究的泰籍妻子嫁入客家家庭的比例也最高。嫁入客家家庭的報導人,在夫家受到傳統男尊女卑之性別角色的影響,她們除了要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以配合夫家的需求,同時也要調整自己在夫家所扮演的女性角色(妻子、媳婦、與母親等)。在來自農業家庭的非華裔報導者的例子裡,有些可以接受客家婦女的角色期望與角色表現,因此客家文化可以幫助她們適應台灣社會。相較於生活品質較高的華裔報導者,部分例子無法適應客家婦女角色,而阻礙了她們對婚姻生活的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