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626)
期刊(3572)
学位论文(1044)
图书(778)
会议论文(211)
视频(209)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626)
期刊 (3572)
学位论文 (1044)
图书 (778)
会议论文 (211)
视频 (209)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13)
2014(4883)
2012(1024)
2011(997)
2010(811)
2009(450)
2006(129)
2002(27)
2001(21)
1990(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19)
梅州日报(1291)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方言(3)
艺术探索(3)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古汉语研究(1)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社会科学评论(1)
广东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产业研究:以传统工艺美术与视觉产业
作者:刘根勤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等一系列形式上对立的概念——自身所蕴涵的产业与经济价值,正越来越多为主流话语所发现,并致力于发掘。<br> 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对它的研究至少需要两种单纯
高雄县文化生活圈发展策略之研究
作者:黄琼莹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生活圈  文化生活  文化 
描述:研究,俾提出高雄縣文化生活圈發展策略。經彙整TOWS分析矩陣策略及德菲法專家意見調查結果,提出高雄縣文化生活圈發展策略如下:1.高雄縣各文化生活圈在硬體設施充實方面,以強與開發既有設施為主要策略,毋
海岛型文化生成、扩散及其区域效应研究
作者:彭静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岛型文化  文化生成  文化扩散  涠洲岛 
描述:类学的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历史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对案例地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基本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为: 1.本文分析了涠洲岛文化生成、发展的地理基础,指出地理环境是影响涠洲岛文化
中西文化之间的韩素音
作者:杨亚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素音  认同焦虑  双重立场  跨文化困境 
描述:证、全面的认识。因介绍研究的视角不同,韩素音相应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象:客家文化名人、爱国人士及跨文化之桥。通过深入探讨这三种误读产生的原因、方式及结果,我们认识到:第一,韩素音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的内在动因是身份认同的焦虑,根本原因是文化归属的危机。认同的双重性是她对所遭受的文化上的双重疏离的心理应对。自传的写作是摆脱焦虑的努力。第二,韩素音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表明了她第三世界人民的立场,但在这种立场下,又潜藏着自己身处第一世界的优越感。这种双重立场的存在,既有她自身经历的原因,又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必然。第三,韩素音被视为跨文化的桥梁,但同时,她作为公民在生活中遭到双重拒斥,作为作家在文学史中遭到双重拒斥。
广东饮食文化特质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作者:蔡晓梅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饮食文化  区域分异  文化行为  文化地理学  文化特质 
描述: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为写作思路,采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田野考察等方法进行数据资料搜集,以地理学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原典性的实证研究、二重实证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
作者:熊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西  传统乡土建筑文化  百越土著  汉族移民  干栏楼居  天井地居 
描述:。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动态的观点,关注“广府建筑干栏”、“干栏建筑地面”等建筑文化的演变现象,并试图探寻隐藏在这些演变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文中亦探讨了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
台北市客家文化治理策略之研究-以客家文化主题公园为例
作者:邱郁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形化  台北市客委会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主题公园  客家文化治理 
描述:主題公園與臺北市客家社團間協力互動之文化治理模式,透過此一文治理模式,分析臺北市客家文化治理之方式與可行之策略。研究發現包括:(1)對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之「文化意象」、「文化建構」、「文化
獅山勸堂與南庄的地方社會
作者:范良貞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能發展為公眾信仰的寺廟。因此,以南庄地方社會的形成、獅山勸堂的興起及發展歷程,以及獅山勸堂與地方社會關係為探討因子,除探究寺廟管理人如何讓寺廟與地方相輔相成,地方經濟活動與寺廟間關係,更期望透過
文化保存与文化治理: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区为例(2005-
作者:涂美芳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保存区  新瓦屋  文化保存  文化治理 
描述:存過程中,公部門執行團隊如何在看似對立的中央與地方、傳統與創新文化、新舊居民及地方文史工作者不同期待的拉扯及政策限制下,形成經制度、程序、分析與計算的治理主軸,在文化技術執行上發揮能動性,並建構出客委會籌備處當下承載的客家文化政策脈絡。 再者, Bennett認為博物館的文化治理與展示是政府權力裝置的一環,透過長期參與觀察與深入訪談,細緻觀看此座博物館中各項展示爭議的發生場景,在此空間權力部署中,忠孝堂祖先公廳的保留、集會堂9尺玻璃屋的興建到入口種植的樟樹,的確可以回應他所說展示的選擇如何作為提供權力的表述與工具,但是此外也發現,地方居民服膺的不只是權力的宰制,在籌備處遷離到縣府的接管、權力運作與政策混亂之下,已自成一格的發展出保存區自主運作的方式,建構起社區的自我認同。 客家文化設施的討論議題經常單獨就政策或展示協商作為主題,本文期透過此微小卻細緻的保存歷程分析,回應Bennett文化與政府治理間實踐對話的可能,同時也藉此視角尋求客家文化或明或隱的文化價值意涵如何鑲嵌其中。
最后的村落—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
作者:赖水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客家文化  乡村  教育  道德教育 
描述:宋代及以后中国上千年的思想和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创造性的移植,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原文化的再创造。这充分说明教育是文化遗传,教育是社会遗传。从客家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兴旺且长盛不衰来看,客家宗族的文教功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靠教育来传递的,文化传播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发现文化就是发现教育。直到今天,中国绝大多数人口还定居于乡村,乡土本色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是乡土社会色彩浓厚的社会。但当下中国的教育研究做出的假设和理论基本上不是基于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文化背景,而是对某些抽象概念玩弄式的注解,这种教育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乡土社会,对传统教育的描述也背离了乡土社会的真相,造成了理论的虚假和苍白无力(和实际的隔膜)。更严重的是,当下的教育理论基本上是一场没有文化味道的乏味的、甚至有几分装腔作势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