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後台湾的语言政策(1945-2008) -从国语运动到母
-
作者:蔡明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语运动 母语运动
-
描述:;家長職業與教育程度成為「常使用國語」的指標。
各級政府機關公務人員在國語運動下也必須使用國語。在獨尊國語原則之下,也查禁羅馬拼音文字,使宗教宣傳、讀經等活動受到影響。文教界也發行《中國語文
-
客家桐花祭政策网络关系之研究:以苗栗县为例
-
作者:吴信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客家桐花祭 客家文化 社会网络 政策网络
-
描述:建立與執行情形。研究發現,在政策目標之行銷目的達成方面:(1)客家桐花祭活動的成績受到肯定;(2)油桐花影響當地產業經濟發展;(3)當地特殊環境及人文資源的客庄,對客家桐花祭旅遊人數及回流率有顯著影響
-
台湾客家意象之实证研究-族群之组间与组内的差异分析
-
作者:陈文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客家意象
-
描述:述。2.驗證比較國內各族群間之行為態度。3.客家族群內部之差異探討。4.分析描繪客家圖像。經研究發現: 一、在金錢行為與態度上:客家族群統計數據介於大陸各省市及閩南族群之間,比較接近閩南族群,與大陸
-
发展客庄聚落文化与生态观光策略之研拟 以屏东县万峦乡五沟水
-
作者:江觐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聚落保存 社区营造 文化资产 生态观光
-
描述:放生態觀光所帶來的人為干擾與破壞。生態旅遊仍屬旅遊範疇,其相關活動及遊客消費行為可提高當地社區經濟收入,關鍵在於如何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平衡,方能漸漸導入「永續價值」的觀念。 本研究以實地觀察、深度訪談、公
-
聚落祭祀与礼生-以杉林区莿仔寮祭祀活动为观察中心
-
作者:林贵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聚落 祭祀 礼生 三献礼 祭祀圈
-
描述:傳統祭祀活動之進行大多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因此,本研究以「祭祀圈」為理論基礎,藉由杉林區莿仔寮的祭祀與禮生的兩個面向,探討客家聚落傳統祭典與儀式的文化涵義。研究內容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則探討祭祀圈的概念與源由、客家的傳統祭典(祈福、還福、普渡)儀式、三獻禮與九獻禮的淵源及禮生、地理先生的職掌。第三章是本研究論文之研究設計與實施方法。第四章是關於莿仔寮聚落的發展與聚落內禮生的探討。第五章則是紀錄莿仔寮聚落內的祭祀活動,特別從禮生所主持的三獻禮等儀式實施觀察研究,將儀式的進行加以紀錄整理。第六章則是對莿仔寮祭祀活動的特色進行深度分析,第七章則是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莿仔寮庄聚落內祭祀活動有以下的特點:一、從祭祀活動的參與中表現對聚落的認同與關懷;二、在客家傳統祭祀活動中扮演著祭祀文化主導者的禮生,及由禮生主持的三獻禮,均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三、關懷孤魂、求神庇佑的敬義塚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動;四、莿仔寮庄與鄰近莿桐坑庄、板產庄的祈福、還福遶境範圍重疊。形成由不同地域組織的人群各自舉辦相同祭祀活動(祈福、還福),是超村落性卻又信奉同一神明(伯公)的祭祀活動,顯示該聚落居民的認同意識較為複雜,既有客家認同,又有地緣認同,還有鸞堂信仰的認同。整體而言,莿仔寮庄聚落祭祀活動表現庄民祈求神明保佑,重視孤魂的敬義塚和普渡的祭祀儀式,維持聚落間良好情誼,並且展現對家鄉族群之認同。
-
新竹地区还老愿仪式之研究
-
作者:谢赐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食斋仔 还愿 道士 生命礼仪 海陆 新竹地区觋公 师公 客家 还老愿 仪式专家 香花僧 和尚仔 先生
-
描述:,一旦個人辭世登仙後,生前所求即成「老愿」,那就需要請先生、覡公、道士等儀式專家在自家門前搭起瑤台,辦理酬還夙愿,答謝神恩的儀式,客家人俗稱為「還老愿」。本研究以新竹地區13鄉、鎮、市為參與觀察及訪談對象
-
从族群关系看清代台湾桃竹苗地区义民信仰区域差异──以清代苗
-
作者:张正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苗栗 区域史个案研究 桃竹苗地区 北台湾客家史 客家义民信仰 族群关系史
-
描述:會友」在該廟信仰者心中之歷史貢獻。此外,苗栗義民信仰也主祀真正殉難於林爽文事件的「義士眾姓諸公」、淡水廳幕僚壽同春、與淡水廳同知程峻之模式,也是不同於枋寮義民信仰之處。三、 清代苗栗堡西境地勢較為高聳
-
北埔在地客家认同的浮现与转化
-
作者:许惠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埔 在地客家认同 新移民 地方化
-
描述:同」的浮現與轉化。分析「在地客家認同」形成的過程及條件就是本研究問題意識的導引。然而,當北埔的社群認同越來越朝向客家化發展時,全球化過程讓地方人口組成加入來自東南亞、中國及其他各國的移民,使地方社會進入多元族群的社會情境,於是地方也開始出現多元文化論述,本文進一步要考察的便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情境如何影響地方社群認同的內涵,由此推動「在地客家認同」的轉化。 全球化流動情境包含從台灣社會1950、60年代工業化、都市化以降本國人的人口移動,一直到80年代全球化下女性婚姻移民與外籍移工的跨國流動。這種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制度化變遷,另一方面為文化認同的變動。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出現強烈的身分認同追求現象,本文注意到的是「族群認同」與「地方認同」,但進入地方社會層次時,還發現親屬關係認同在面對「新移民」時成為被凸顯的身分認同。本文主張,認同不能憑空產生,必須有存在的空間,也就是認同空間,其中社區組織是推動認同重構的關鍵。本文發現社區組織創造認同的方式是透過地方實作與集體歷史記憶的重塑,這二者也成為掌握社群認同變遷的分析架構。若從更宏觀的視野觀察地方社會的變動發現,社區組織只是使身分認同浮現的基礎,文化、經濟、政治各領域彼此交織的力量才讓身分認同建構進入制度化模式,使認同於制度化空間中得到存續。 本研究選擇以客家地區為探討的切入點,田野調查地點為新竹縣北埔鄉,研究時段為1990年代之後至今。研究發現,北埔的客家認同一開始並非行動者有意圖的建構,而是在地方運動推動過程中浮現出的「北埔在地客家認同」。早期身分認同的產生是依賴社區組織的地方實作與集體記憶的建構,「打鬥敘」、「打中午」、「迎古董」與「下街空間營造」等活動都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不僅發揮社群凝聚的效果也建構了新的集體記憶,文史調查則重構了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於是北埔的「客家認同」產生了地方性。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地方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經濟領域的發展,於是身分認同依附於經濟領域的發展下得到了發展空間,例如北埔擂茶、北埔柿餅、客家菜等文化商品都參與了「客家化」的過程;政治領域也成為身份認同的空間,從語言在地方上公共場合的使用狀況可知,政治人物更是有意的使用客語作為溝通語言;文化領域的發展則是累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1987年解嚴後才走出文化菁英的領域,並成為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上述發展的結果導致了地方社會的「客家化」過程,同時也開啟了「在地客家認同」存續的認同空間。 事實上,全球化過程讓地方社會面對的族群現象更為複雜,通過(外籍)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本研究發現面對「新移民」時,社區組織生產出三種身分認同策略。首先,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家庭整體的一分子,選擇以「媳婦」的親屬關係作為他們身分認同的方式。其次,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客家社區的一份子,面對客家裔的外籍女性婚姻新移民,則引用「中原客家」的身分認同。此外,在集體互動之外的個人交往中,大隘社老師與新移民之間個人生命經驗的相似性(人妻、人媳與鄉村子女)能引發同理心,於是產生接納性的認同,這促成對問題癥結進一步的反省。社區組織意識到要改變新移民的社會處境,必須從改造自身社會做起,於是透過舉辦社區節慶的方式希望讓新移民的家人與鄉民能承認跨國文化的特殊性並給予新移民認同與尊重,最重要的內涵為宣揚一種多元文化的觀念,企圖扭轉鄉民對新移民不平等的對待方式與觀念,換言之,社區組織是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移民身分認同的建構:個人,家庭,族群社區。 結論部分,客家人與新移民的接觸讓在地客家認同的內涵獲得豐富的意涵,除了讓多元文化中族群關係不平等的內涵被意識到之外,地方文化與客家文化也有多樣化的表現,不只是傳統文化的挖掘,也能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有新的文化產生。本文主張,社區組織對地方公共議題持續的關心就是在地客家認同具體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