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堆地名与客家发展
-
作者:刘相宜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 六堆 地名 客家文化 语言
-
描述: 再來是六堆名稱如何形成及被定位?至今六堆組織的功能為何?並從自然環境、與原住民的關係及行政區域的劃分來探討六堆的範圍。對地名的探討則是從村莊中部落小地名在地方開發、水利發展及分類械鬥中來論述,針對各個鄉鎮的情況做分門別類,每個地區地名來由並不完全相同,要從地名的特性上得知。 此外在語言及詞類上也可以看出地名受到的影響,除了原本講的四縣客家話外,在臺灣多元族群的環境及歷代不同統治者的交替下,語言受到的變化,並從詞語的分類去分析地名的來源。 最後,再由文學及文化上來做分析,從民間文學中去了解一般民眾的生活情況,當地人流傳的文學有哪些?藉此可以看出六堆客家人真誠樸實的一面,而文化上則是強調客家人在面對外族統治時的應變能力。
-
台湾古典文学系谱的多元考掘与脉络重构
-
作者:顾敏耀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媒介 女性文学 台湾文学史 台湾史 客家文学
-
描述:數位資料庫實際進行多方面的運用與考察,認為其中蘊涵了多方面開展的研究潛力,具有高度運用價值。此外,也帶入地方卅區域的研究視角,探討南投縣在清領時期的文學發展其中頗多膾炙人口之作,足以藻飾山川,潤色鴻業。客籍的經學家兼詩文作家吳子光不止在學術上極有建樹,其散文也論理清晰,見解獨到,不僅能夠將敘事、寫景與抒情熔為一爐,也充分展露他對台灣山水的熱愛。李炳南是台灣戰後一位影響極為深遠的佛教居士,其實也是一位卓然有成的古典詩人,本文認為其作品包括了流離經驗與思鄉書寫、時代環境的反映與評論、台灣風土人物的歌詠、安貧樂道的生活描寫等,具有真誠的情感以及開闊的胸懷。另外,針對台灣戰後女性古典詩人進行重新考掘,讓許多曾經被注意卅尚未被注意的眾多女詩人重新浮出地表。還有,本論文也深入爬梳戰後的古典詩作媒介特點、詩人身份背景以及詩作內容之間互相影響的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關係,發生其中具有二律背反的辯證法則。透過《正氣月刊》第二卷第二期的重新爬梳,本文找到百餘首至今仍未被討論的關於二二八事變的詩作,其中以支持官方立場者佔其大宗,族群身份也對書寫角度也有所影響。最後則探討目前所見的八種台灣綜合古典詩選,呈現沈光文等一再被選入的詩人,以及丘逢甲〈離台詩〉等膾炙人口的詩作。總而言之,本論文透過特定研究方法的實踐、新資料的運用、區域卅地方視野的帶入、特殊身份作家的考察、文學載體的探討、特殊歷史事件的分析以及文學選本的整理,以多元考掘方式對於前行研究者的台灣文學史論述體系進行罅隙的填補,召喚重層卅立體卅複調的文學記憶,重新建構台灣古典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與脈絡。
-
宗教与天灾:苗栗卓兰白布帆聚落祭祀活动的探讨
-
作者:谢富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祭祀圈 平安戏 宗教与天灾 天神良福 水福 普渡
-
描述:章為聚落內的祭祀活動,呈現居民藉由祈求自然神靈的庇佑,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為人求於神的關係,包括天神良福、水福、伯公祠及堤防上的普渡。因封閉的地理位置,這些祭祀活動建構了白布帆聚落獨立的祭祀系統。第四章為跨聚落的祭祀活動,透不同神明信仰,將不同聚落人群作社會的聯結,以神靈連繫人群間的互動關係。導因於行政區調整及對外交通環境改善,白布帆聚落參與村落性的內灣新春平安戲,及超村落性的峨崙廟中元普渡,納入以峨崙廟為中心的祭祀系統。另外參與烏寶宮媽祖遶境活動,擺脫了白布帆在跨聚落祭祀活動中的邊緣地位。第五章以應變式的祭祀活動為主,白布帆居民面對天災時,透過團體及個人的起福活動,祈求神靈庇佑,渡過危機,但最怕好兄弟危害,普渡的概念因而被強化,經由普渡活動,求得人與神、鬼之間的和諧。第六章為結論。 研究發現,白布帆聚落的祭祀活動有以下特點:客家聚落普遍的天神良福底層信仰,具有家鄉地緣認同的識別功能。水福祭祀活動導因於大安溪的水災,為本地區特有的祭祀活動。由於聚落天災不斷,普渡活動的概念被強化,因而特別重視對好兄弟的普渡。聚落對外關係反應在祭祀活動中付出與獲得的思維中,呈現終止、持續參加、新增參與的變動關係。起福活動為聚落居民面對天災時,化解危機的應變之道。整體言之,白布帆聚落的祭祀活動,表現居民祈求自然神靈庇佑,重視對好兄弟的普渡,維持聚落間不同程度的關係,並習得面對天災時的應變之道。
-
客家电视新闻处理型态与影响之研究
-
作者:宋菁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媒体近用 新闻处理 公广集团 收视行为 客家电视
-
描述:受到的關注,始終未如預期,原因何在?本研究試以客家電視新聞製播五大環節(播報、採訪、過音、編輯、鏡面),分析其處理型態及衍生之影響。本研究使用針對一般媒體資深業界人士進行之深度訪談法、針對客家電視新聞觀眾進行之焦點團體座談法,以及研究者本身曾參與客家電視新聞部工作之觀察、並與客家電視台長官和第一線新聞工作者意見交流之參與觀察法,三法並行。研究發現受訪者對客家電視新聞期許甚深,普遍希望能更增加新聞的多元性與創意思維,並強化客家特質,讓新聞更好看、製播品質更具競爭力。此外,觀眾代表對客家電視新聞處理五大環節喜好度之排序,統計結果為:鏡面>編輯>採訪>過音>播報,可供客台參考。綜言之,「人民為本、客家為體、專業為用」是客家電視三大營運理念,但什麼樣的表現才是「新聞專業」?本研究認為,由於觀眾在台灣商業媒體長期洗禮下養成的收視習慣,在看待公共族群頻道時應做調整;至於客台新聞製播單位也須重視觀眾意見,積極互動,才能發揮媒體影響力。
-
北埔在地客家认同的浮现与转化
-
作者:许惠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埔 在地客家认同 新移民 地方化
-
描述:同」的浮現與轉化。分析「在地客家認同」形成的過程及條件就是本研究問題意識的導引。然而,當北埔的社群認同越來越朝向客家化發展時,全球化過程讓地方人口組成加入來自東南亞、中國及其他各國的移民,使地方社會進入多元族群的社會情境,於是地方也開始出現多元文化論述,本文進一步要考察的便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情境如何影響地方社群認同的內涵,由此推動「在地客家認同」的轉化。 全球化流動情境包含從台灣社會1950、60年代工業化、都市化以降本國人的人口移動,一直到80年代全球化下女性婚姻移民與外籍移工的跨國流動。這種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制度化變遷,另一方面為文化認同的變動。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出現強烈的身分認同追求現象,本文注意到的是「族群認同」與「地方認同」,但進入地方社會層次時,還發現親屬關係認同在面對「新移民」時成為被凸顯的身分認同。本文主張,認同不能憑空產生,必須有存在的空間,也就是認同空間,其中社區組織是推動認同重構的關鍵。本文發現社區組織創造認同的方式是透過地方實作與集體歷史記憶的重塑,這二者也成為掌握社群認同變遷的分析架構。若從更宏觀的視野觀察地方社會的變動發現,社區組織只是使身分認同浮現的基礎,文化、經濟、政治各領域彼此交織的力量才讓身分認同建構進入制度化模式,使認同於制度化空間中得到存續。 本研究選擇以客家地區為探討的切入點,田野調查地點為新竹縣北埔鄉,研究時段為1990年代之後至今。研究發現,北埔的客家認同一開始並非行動者有意圖的建構,而是在地方運動推動過程中浮現出的「北埔在地客家認同」。早期身分認同的產生是依賴社區組織的地方實作與集體記憶的建構,「打鬥敘」、「打中午」、「迎古董」與「下街空間營造」等活動都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不僅發揮社群凝聚的效果也建構了新的集體記憶,文史調查則重構了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於是北埔的「客家認同」產生了地方性。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地方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經濟領域的發展,於是身分認同依附於經濟領域的發展下得到了發展空間,例如北埔擂茶、北埔柿餅、客家菜等文化商品都參與了「客家化」的過程;政治領域也成為身份認同的空間,從語言在地方上公共場合的使用狀況可知,政治人物更是有意的使用客語作為溝通語言;文化領域的發展則是累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1987年解嚴後才走出文化菁英的領域,並成為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上述發展的結果導致了地方社會的「客家化」過程,同時也開啟了「在地客家認同」存續的認同空間。 事實上,全球化過程讓地方社會面對的族群現象更為複雜,通過(外籍)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本研究發現面對「新移民」時,社區組織生產出三種身分認同策略。首先,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家庭整體的一分子,選擇以「媳婦」的親屬關係作為他們身分認同的方式。其次,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客家社區的一份子,面對客家裔的外籍女性婚姻新移民,則引用「中原客家」的身分認同。此外,在集體互動之外的個人交往中,大隘社老師與新移民之間個人生命經驗的相似性(人妻、人媳與鄉村子女)能引發同理心,於是產生接納性的認同,這促成對問題癥結進一步的反省。社區組織意識到要改變新移民的社會處境,必須從改造自身社會做起,於是透過舉辦社區節慶的方式希望讓新移民的家人與鄉民能承認跨國文化的特殊性並給予新移民認同與尊重,最重要的內涵為宣揚一種多元文化的觀念,企圖扭轉鄉民對新移民不平等的對待方式與觀念,換言之,社區組織是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移民身分認同的建構:個人,家庭,族群社區。 結論部分,客家人與新移民的接觸讓在地客家認同的內涵獲得豐富的意涵,除了讓多元文化中族群關係不平等的內涵被意識到之外,地方文化與客家文化也有多樣化的表現,不只是傳統文化的挖掘,也能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有新的文化產生。本文主張,社區組織對地方公共議題持續的關心就是在地客家認同具體的體現。
-
民众日常使用语言与政党认同关联之研究
-
作者:林于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 境遇论 语言 政党认同 语族活力理论
-
描述:而語言的活力是否旺盛,則可利用語族活力理論理檢視之,其中包含了三個重要的因素:人口、地位以及制度的支持。 在台灣, 語言的使用主要可以分為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國台語並用及國客語並用。由於國民黨政府來台,帶來了國語政策,欲藉由國語增加民眾對其認同以及政權正當性,因此日常使用語言為國語者的政黨認同會偏向泛藍。而閩南語被民進黨賦予政治意涵,其或許利用了較多數人使用的閩南語製造了「我群」的概念,吸引了日常使用語言為閩南語者的支持。日常使用語言為客家語者、國台語並用者在藍綠多元文化衝突下,其政黨認同傾向中立。最後,日常使用語言為國客語並用者由於國語的語族地位優於客家語,使國客語並用者有傾向泛藍的趨勢,且未來仍有繼續關注的價值。
-
族群产业与网络:以印尼商店为例
-
作者:洪佩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业资源 印尼商店 族群产业 客家
-
描述:否形成所謂的族群產業經濟,印尼商店內部的族群網絡關係為何?最後,從這群客籍印尼華人移居到台灣的因素和適應歷程等,更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所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並正視與紀錄下移居到台灣的少數客籍印尼華人的移民歷史與文化背景。
-
浮罗山背的豆蔻产业与客家族群
-
作者:汤九懿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族群经济 客家 豆蔻 马来西亚 浮罗山背
-
描述:這個聚落中聚居於此的大多是客家人,他們多務農,種植各式常見的作物,然而卻與台灣傳統務農村莊所種植的作物有很大不同,在這裡他們種植榴槤、豆蔻、橡膠、丁香…等熱帶植物,而浮羅山背其中尤以豆蔻為著名。在這個聚落中,發現在此地種植豆蔻的絕大多是客家人,並且在當地收購豆蔻、銷售豆蔻的工廠也大多是由客家人所經營的。在移民的社會中,人際關係、親屬關係這樣的社會關係網絡結構是十分重要的,初到的移民如何發展其產業,是必須靠許多關聯性的,因此也就創造了屬於他們的獨特性。 因此本研究想要了解,將豆蔻產業放置在族群經濟的概念裡,族群在此產業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經濟活動鑲嵌於社會結構之中,而在這樣特殊的一個客家聚落中,族群是否會影響網絡的進行?本研究採用田野調查法,進行實地的訪談以及資料蒐集,並佐以相關文獻來進行回顧探討。
-
客家花布的符号消费与族群认同
-
作者:张素惠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花布 符号消费 族群认同
-
描述:同情形。本研究透過便利抽樣從300份有效樣本中針對224份客家族群樣本進行量化分析,並且結合深度訪談的質化研究做對應。 研究結果發現:(1)客家花布首先是透過客委會的提倡,加上社區、產業與媒
-
台东纵谷区传统客家婚俗与媒婆角色的探讨
-
作者:彭岁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再次移民 承袭 在地文化 专业媒婆 过度仪式 贶辞诵说
-
描述:的本土化現象,也有了在地的轉化,隨著變化,客家民俗充滿了令人驚喜的在地感。本研究訪談對象主要多為七十歲以上在地之客家長者,探討台灣戰後到五十年代早期,台東縱谷區傳統婚俗的文化風貌。本文將調查所得資料,依序從婚前教育、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等儀節,呈現本地婚俗的行事特色,另外也將本地頗具特殊性的婚後產育儀節,及特殊婚俗以實例呈現,探討時代環境的背景因素與社會文化。媒人是傳統婚俗中的靈魂人物,本文亦特別針對媒人角色的職責、條件特質、婚禮儀式的引導以及貺辭誦說,來說明媒人的專業及功能。婚禮是人們生命禮俗中重要的過度儀式,在重要時刻,若有專業媒人的引導,協助跨越人生中重要關口,美滿婚姻對社會更具有安定功能。本研究為了原味呈現出本地的文化風貌,採用客語書寫受訪者的言論,使用族群語言的思維探究在地文化,不僅發現更深的涵義,也藉以保存在地文化資產。研究發現本地客家族群重視婚前教育,保守且重禮儀,敬祖且重子嗣,雖然呈現文化融合卻也綻放異彩,展現出自己獨特的文化風貌,一些極具地方色彩又特殊的用語,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