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村镇的文化空间再造研究
-
作者:徐鑫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旅游村镇 文化空间 文化传承 再造 培田村
-
描述:随着旅游活动的展开,旅游开发与村镇的文化空间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村镇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出现了同化与变异。在旅游大背景下探讨村镇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日益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整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文化空间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了村镇文化空间的构成及形成机制,并从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出发,考察了旅游活动对村镇文化空间产生的各种影响。文中选取的案例研究对象——培田村,是一座位于闽西客家地区的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镇,文化氛围浓厚,在十余年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业的影响也渗透到了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为调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案例研究综合了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方法,全面而详细地考察了旅游业对培田村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及意识空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村镇文化空间的再造方法,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村镇传统文化保护双赢的局面。
-
桂南采茶戏戏班的调查与研究:以博白大坝龙旺采茶剧团为个案
-
作者:孙宝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桂南采茶戏 民间戏班 文化生态 保护
-
描述:农业社会相适应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的危险,桂南采茶戏自然也不例外,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目前桂南采茶戏正处于演出市场严重萎缩和观众群老化的尴尬现实生存环境中,一些采茶艺人纷纷下海经商,国营专业剧团举步维艰,采茶戏的市场已经从城市退居农村,在农村又大面积地萎缩,以至于在农村的最后一块阵地也面临着失守的可能。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10月桂南采茶戏成功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为桂南采茶的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面对桂南采茶戏严峻的生存环境,本文依据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以广西博白县大坝镇龙旺采茶剧团为田野个案,力图将研究的视野放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民间戏班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探究桂南采茶戏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论文在总体布局上分为六个部分。...
-
宗族与当代地方社会-以湖口陈四源为例
-
作者:王钧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湖口 宗族 社群 网络 政治 选举 礼簿 关系
-
描述:論來作為論述基礎;第二章對湖口地方社會和當地的主要宗族做個背景介紹;第三章以陳四源成員中,舉行婚禮和喪禮所記錄人情來往的禮簿為主要分析資料,分析宗族中關係網絡的建立;第四章透過訪談和第三章的資料分析比對,點出宗族的關係如何轉換;第五章結論收結。本研究認為在現今社會脈絡下,宗族關係的建立,血緣雖然是基礎,但是更重要的是平時往來的互動,這樣的互動包含了:對於宗族象徵認同下的祭祀儀式、成員間婚喪喜慶的勞力與禮物交換、生活上的一切往來等。而這樣的互動旨在建立關係,是神聖而不帶功利性,也只有這樣的神聖的關係建立後,透過了不同的機制的出現,才有可能轉換成其他形式的關係,例如影響選舉中的投票行為。這樣的聖與俗的關係轉換,都印證了客家俗諺:「行使會親」(hang si voi qin)。
-
政策规划与决策模式之研究-以客语能力认证为例
-
作者:陈品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规划 决策模式 多元文化 客语能力认证
-
描述:於政策規劃的階段需要同時考量到執行與評估的重要性,這可進一步探究政策規劃實質內涵與執行回饋的過程。爰此,本文除了嘗試提出政策規劃之定義與政策、理性規劃之過程,也企圖尋求探討不同決策模式的重要變數,並選擇三個政策規劃之重要構面,包括規劃的需求性、可行性、有效性,解析客語能力認證規劃過程,探討客語能力認證的規劃過程以及可能採行之決策途徑,並依據分析結果在文末嘗試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
研究發現,客語能力認證回應了多元文化階段性的目標,並且對客家族群的自信和族群認定具有正面的影響,可視為為防止強勢語言文化衝擊的中介工具,本文也建議未來客語認證可設立固定之語言認證中心,定期舉辦認證考試;持續跨部會協調溝通,以解決支援教師之難題。結論部分,客語能力認證政策規劃過程具有理性、滿意、漸進決策模式之應用,修正的理性規劃過程可能更符合實際規劃運作情況,並希望能作為後續研究行政機關規劃與決策之參考。
-
「飘零‧生根‧繁衍」陈芬玲油彩创作及作品解析
-
作者:陈芬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眷村 透视 灰色调 油彩
-
描述:持續進展中的繁衍現象,並將此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題依據。藉由文獻資料、田野調查的研究,藝術作品與影片的參照,運用炭精筆、油性粉彩與油畫進行創作研究。二、創作理念出於社會和諧的期待,並以主觀的具象為基礎進行創作。三、學理基礎畫面空間表現以透視學(高空透視、空氣透視、平行透視)、蒙太奇為構圖依據,色彩表現以色彩學理論為依據。四、作品內容形式以文化的角度出發,表現人文景觀,敘述如下:「飄零」-----〈遷徙悲歌〉為對開橫式 〈望天〉與〈思親〉為對開直式。「生根」-----〈眷村院落〉80P直式 〈遠眺將軍村〉、〈眷村巷弄〉、〈眷村的夜晚〉為100F直式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遺址鳥瞰〉為對開直式 〈眷村小吃街〉為對開橫式「繁衍」----〈繁衍〉為對開橫式五、未來創作展望未來仍要朝人文景觀方向去探尋,可能將朝向自身的客家文化去追索,或是往肖像藝術領域繼續鑽研。而在創作媒材方面,目前仍以單獨運用的方式創作,未來希望能進行混合媒材技法的嘗試。
-
獅山勸化堂與南庄的地方社會
-
作者:范良貞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能發展為公眾信仰的寺廟。因此,以南庄地方社會的形成、獅山勸化堂的興起及發展歷程,以及獅山勸化堂與地方社會關係為探討因子,除探究寺廟管理人如何讓寺廟與地方相輔相成,地方經濟活動與寺廟間關係,更期望透過本研究,觀察到清末日治時期臺灣鸞堂發展的大勢,及公廟與地方社會間的互動關係。獅山勸化堂地處竹、苗交界處,自創堂之初即與周遭聚落有地緣交通及祖籍的多重關係。其次,就鸞堂系統而言,獅山勸化堂亦與竹、苗的客家鸞堂多源自於新竹宣化堂,透過鸞堂間的相互交陪,使其在北臺灣地區佔有一席之地。且南庄地方社會的經濟發展,主要肇因其自然資源豐富,每每以其特有產業成就地方的繁榮。然地方產業發展,除受官方決策影響外,如何重整與領導角頭勢力才是最大關鍵,獅山勸化堂正是扮演著此種調和角色。透過獅山勸化堂凝聚人心,激發庄民鄉土意識,創造出屬於南庄的地方特色,帶動地區一次又一次的的轉變與發展。
-
北埔老街观光发展兴起与变迁-历史人文、古迹建筑、产业经济之
-
作者:魏文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观光 北埔 金广福 擂茶 膨风茶
-
描述:用以分析北埔目前觀光發展的現況、觀光發展傾向、觀光發展之危機與探討未來觀光發展方向。台灣本島自觀光發展以來,國內旅遊在遊客心中樹立的形象,往往侷限於看景、購物、吃喝與趕車,比起國外旅遊行程的多元性、節慶性、季節性,相對遜色不少。因此文化觀光產業的萌芽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其觸角迅速延伸至每個鄉鎮觀光區域,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因而紛紛興起,利用當地人文特色包裝旅遊行程成為新興的潮流,古老街道與聚落也因此找到再生之新契機。本論文前兩章為研究緒論與分析北埔觀光資源概況,第三章則探討北埔觀光發展之過程與模式,第四章針對北埔觀光產業現況與問題研究分析,第五章為研究總結與建議,期望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與訪查資訊,能作為未來北埔相關研究之參考,除了提供觀光產業發展解析運用外,也希望藉以成為研究北埔客家文化與觀光發展,最好的研究內容與引述參考範例。
-
海岛型文化生成、扩散及其区域效应研究
-
作者:彭静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岛型文化 文化生成 文化扩散 涠洲岛
-
描述:类学的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历史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对案例地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基本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为: 1.本文分析了涠洲岛文化生成、发展的地理基础,指出地理环境是影响涠洲岛文化
-
粵北客粵方言音韻比較研究
-
作者:劉勝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粵方言 客家方言 粵北 音韻比較
-
描述:其相互影響作一考察。本文研究內容如下:第一章:本章除了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等說明外,主要介紹了粵北地區之史地概況,以及相關文獻的回顧。第二章:先分別對客家及粵方言的分佈概況作一說明,再詳細介紹粵北地區客、粵方言之分佈和形成。第三章:本章旨在針對粵北客、粵方言代表方言點之音系作一描寫,包括幾個音位問題之討論,及文白異讀、連讀音變的分析比較。第四章:編製單字音對照表,以為比較分析之依據。第五章:本章乃處理粵北客、粵方言在音韻上的比較,分別就聲母、韻母、聲調等展開討論,並與中古音系對照,便於對歷時和共時之態勢有基本的瞭解。第六章:就前章的基礎,針對幾個重要的音韻問題加以討論。第七章:本章為結論,對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一說明。從粵北客、粵方言之主要異同,及分片問題作結。
-
台湾游戏童谣在国小多元文化音乐课程中之研究与应用
-
作者:陈正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国小音乐课程 台湾游戏童谣 阿美族童谣 福佬系童谣 客家系童谣 国语童谣 游戏理论
-
描述:、各族群童謠之相關文獻;接著再以遊戲理論將所蒐集到之臺灣阿美族、福佬、客家、國語四種語系之遊戲童謠加以分類,之後再以內容分析法探討其音樂特質與文化意涵。並進一步根據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探討其在國小多元文化音樂課程中的應用與可行之音樂課程設計範例。
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如下結論:
一、以遊戲理論作為臺灣遊戲童謠之分類依據,更能將童謠中之遊戲性質
詮釋出來。
二、臺灣遊戲童謠之音樂特質與豐富的文化意涵,相當適合作為國小多元
文化音樂課程教材。
三、臺灣遊戲童謠具有豐富的多元文化意涵,其豐富的文化意涵相當適合
應用於課程統整之教材中。
四、研究者亦就遊戲童謠、多元文化音樂課程、多元文化音樂教材等方
面,提出進一步研究之相關建議,期能作為音樂學研究者、音樂教育
研究者,以及其他相觀教育工作者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