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体的解放:太平天国蓄发、放足令探析
-
作者:黄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太平天国 蓄发令 放足令 身体解放
-
描述:大的重要意义。文章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分析蓄发令解放男性身体之内涵,得出太平天国颁布蓄发令的直接原因是对抗清初薙发令,而本质原因在于体现归顺与征服。第二部分,分析放足令解放女性身体之内涵,得出太平天国颁布放足令直接受到基督教义与客家“天足”习俗的影响,而本质原因在于倡导妇女参与劳动与作战的传统。第三部分,对蓄发、放足令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由于在权力体系中的男女差异,蓄发令始终推行,放足令中途废止。第四部分,分析蓄发令、放足令对中国近代剪辫、放足运动与相关立法的直接影响。最后,结语部分一方面对蓄发、放足令的历史意义做简要评价,另一方面说明国家在适用法律改造民众身体时应当保障民众的基本身体自由。
-
赣州西部三县生态旅游发展与对策研究
-
作者:吴学群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资源评价 开发模式 发展对策
-
描述:问题表现在:(1)旅游定位不明确;(2)大部分旅游资源目前还处于待初始开发阶段;(3)资源同质性问题严重;(4)游客多以休闲观光为主,商务、会议、宗教、疗养、购物等其他类型游客比重少,多元化旅游产品和市场
-
试论台湾21世纪初国民中学国文科之课程纲要
-
作者:杨亚美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台湾 二十一世纪初 国民中学 国文科课程纲要
-
描述:学课程标准,另一方面作为发展国小一年级至国中三年级九年一贯课程的法令依据。纲要中包括了本国语文及英语,本国语文又包括了国语文、闽南语文、客家语文及原住民语文,本文主要探讨国语文部分之课程纲要,且只取国中部分作讨论,以下称《国中国文科课程纲要》。课程纲要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蓝图,因此分析课程纲要的内容,可以清楚地揭示学科的课程理论取向、课程理论与实施等建议对课程的成败所起的重要作用。现借探究台湾国民中学国文科之课程纲要,来作为澳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借镜。
-
地域文化与中国山水画
-
作者:周华平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中国山水画 南北宗 湖湘文化
-
描述:同的风格与画法。北方以活动于关陕中原一带的画家为代表,南派则聚集了一批表现江南风貌为代表的画家。因为幅原辽阔,民族众多以及历史变迁、地理形态和各种人文因素的不同,使我国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许多其他相区别的文化和画派,如:北方草原游牧文化(黑土地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西部边塞文化(西域文化)、闵粤文化(岭南、客家文化)、齐鲁文化等等。 本课题将通过对这些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进行分析,探讨以自然山水作为描绘对象的中国山水画家在各自地形地貌、人文环境不同的前提下,画家在面向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不同山水绘画格局。而作为湖南本土的山水画,虽然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一直处于边缘,寻找不到合理的定位,因而,对此方面的探讨有着很强的积极性和时代特点。
-
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作者:舒洁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
描述:源开发利用的重视。
本文阐述了课程资源的含义特点及分类,分析了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论文以赣州奇特而缤纷的客家文化为例,粗略呈现出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面貌与价值,然后利用选修综合课、选修阅读课、选修活动课等三个对课程资源利用的案例,提出对赣州地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些构想。
结论:各地地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和地方文化相融合,让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
泰华文学的潮汕文化特征
-
作者:杨广宝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泰华文学 地土 情感 信仰 语言
-
描述:研究一探泰华文学的独异风采。首先,潮汕文化是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和粤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中形成发展的。潮人的地根情结使泰华文学具有浓浓的中国情和强烈的根性,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其次,潮汕文化重人伦、重亲情的文化特征对泰华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作品呈现出讴歌人情美,倡扬互助友爱的主旋律,流露出思乡和文化传承的情感。一些小说塑造出勇于进取,富有冒险精神的人物形象。第三,泰华文学淳厚的潮汕民情风俗和古朴的潮汕方言,使作品具有浓厚亲切的乡土气息和文化色彩。总之,泰华文学既是中国文学的某些变异,也是中国文学的延伸与创新,同时,也丰富了泰国多元民族的多元文化。
-
中西文化之间的韩素音
-
作者:杨亚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素音 认同焦虑 双重立场 跨文化困境
-
描述:证、全面的认识。因介绍研究的视角不同,韩素音相应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象:客家文化名人、爱国人士及跨文化之桥。通过深入探讨这三种误读产生的原因、方式及结果,我们认识到:第一,韩素音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的内在动因是身份认同的焦虑,根本原因是文化归属的危机。认同的双重性是她对所遭受的文化上的双重疏离的心理应对。自传的写作是摆脱焦虑的努力。第二,韩素音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表明了她第三世界人民的立场,但在这种立场下,又潜藏着自己身处第一世界的优越感。这种双重立场的存在,既有她自身经历的原因,又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必然。第三,韩素音被视为跨文化的桥梁,但同时,她作为公民在生活中遭到双重拒斥,作为作家在文学史中遭到双重拒斥。
-
出场与退场
-
作者:黎明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近现代广东文学 现代性 地域阐释 以旧含新 深沉的忧郁 必理自然主义
-
描述:学现代性特质的显隐。本文从地域文化对文学影响的角度,把近现代广东文学从出场到退场这一事件看成一个特殊文本,试图确切把握广东文学的现代性品质的表现形态,认为近现代广东文学具有以下现代性品质:以旧含新、深沉的忧郁、心理自然主义等,这些现代性品质因为有着本土文化和本土文学传统的影响,与出场退场事件的文化联系显得丰富而复杂,可以从负载政治内容、取法象征主义、新派通俗言情三类作品加以考察,并从广府民系、潮汕民系、客家民系等三个角度深入探讨广东文学现代性内部的差异。 第一部分:分析负载政治内容一类作品出场的现代性表现形态,即“以旧含新”,以及退场的原因,即“旧的新派”。这一类的代表作家有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能突破传统道德伦理的局限,一定程度上以现代政治精神还原文学中政治的本色;但有过于讲求文学实用性的局限...
-
文化表述与地域社会: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研究
-
作者:温春香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表述 地域社会 畲民 客家
-
描述:当的解释力,但由于这一论断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当前为同一民族的人有着一以贯之的民族身份与人群范围,不同族群被认为有着相对清晰的界线与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其存在的一个危险是,其所带有的本质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对诸多问题的探讨。由汉化观主导的民族史观往往容易导致对问题的简单理解,过于强调汉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其实所谓的汉文化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由此忽视其它族群的自主性及族群边界的复杂性。 本文以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为对象,以文化表述为切入点,在对历史上闽粤赣毗邻区的生态、地理及早期居民勾勒之后,考察宋元到民国文人们对闽粤赣的记载,发现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们对闽粤赣毗邻区的记载主要以区域性的动乱为主,而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现转变,开始较多地关注这一地区的族群性差异,而引起这种表述转变的,是与明代闽粤赣毗邻区的大规模动乱及明中后期以来的社会重组有关,这种由方志主导的言说其实首源于各姓族谱,而族谱编撰的背后则是一整套文化的逻辑及汉人意识在起作用,如明代漳州人在对陈元光建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宣称自己中原后裔的身份,一方面则渐渐明确陈元光所征之蛮的族群指向——畲民,它与方志上对族群性差异的强调在历史进程上也相吻合。而此外,零星的史料也显示了清代部分畲民关于自我的认定与创造,他们通过对盘瓠形象的改造及对自身独特性的强调,加强其作为一个族群的认同与意识。而稍后居于闽粤赣毗邻区的客家人意识亦相继兴起,此后,除却极少量的畲民外,闽粤赣毗邻区基本被认为是中原南来的客家人的居所,正因为这种族群意识的伸张,加之民国时期的国族肇建的影响,导致了屡次的说客风潮。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东南汉人社会的形成,尤其是闽粤赣毗邻区的客家人普遍的中原南来说盛行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明代闽粤赣毗邻区大规模动乱平息之后,闽粤赣毗邻区处于社会重组的阶段,正是在这一阶段,其人群亦经历了一次族群身份确认的过程,而这影响了明中后期以后长期的族群撰述,反映在闽粤赣毗邻区的地方文献中,则是对畲民典范书写的确立,它反过来又约束了人们对族群的选择与改造。故而,闽粤赣毗邻区甚至东南汉人社会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汉化可以解释,而是与历史书写直接相关,是与汉人知识分子华夷之辨的标准变化有关,如将承赋如平民的畲民视作与平民无别,而事实上其风俗可能并未即刻改变,因而,这种所谓的“汉化”既是历史的进程,同时也是由书写所造成。
-
古村镇“集群”保护方法研究:以山西省沁河中游地区古村镇为例
-
作者:邓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村镇 集群 保护方法 沁河中游地区3
-
描述:福建的客家土楼、安顺的屯堡、徽州的古村镇、晋东南沁河流域的古村镇,学术界称之为传统聚落群,本文在以空间研究为主的聚落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将这种内在的关联存在方式称为“集群”。并在“遗产区域”“遗产廊道”“文化线路”等宏观层面的遗产保护理论下,提出古村镇保护的集群式方法,构建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完善区域遗产保护的理论。文本以沁河流域的传统村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古村镇集群的形成背景、演化历程、历史动因进行研究,挖掘古村镇集群的历史空间;同时,对古村镇集群遗存形式、环境特色、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现状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现状条件分析沁河中游古村镇集群的可行性,探索其集群模式与途径,构建集群保护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沁河古村镇集群的多层次保护策略,完善集群保护的保障机制,以促进沁河中游古村镇的合理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