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承传
-
作者:谢重光
期号:第4期
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文化 台湾 承传
-
描述:客家文化伴随着粤闽客家人的迁台而由粤闽原乡传播到台湾,并在台湾得到承传,也发生相当的变迁。本文着重从衣食住习俗、宗教信仰、文艺形式和族群性格等方面,论述客家文化在台湾顽强承传的情况。
-
客家童帽文化初探
-
作者:张海华 肖承光
期号:第1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童帽文化 审美意境 原生态文化
-
描述:本文从客家童帽的文化概述、造型、装饰和制作工艺入手 ,分析客家童帽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试图揭示客家祖先童年的生存状态。文章从现实与传统的关系中提出客家童帽艺术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的重要性和机遇挑战
-
与“船政”结缘 看“学堂”变迁:访“船政文化”研究专家沈岩
-
作者:本刊记者
期号:第8期
来源:交通建设与管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资源 海峡西岸经济区 船 专家 变迁 地域特色 文化品牌 闽南文化
-
描述: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
-
客家文化与两岸旅游交流
-
作者:孙兆慧
期号:第8期
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旅游业 交流 社会历史 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 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
-
描述:理者也是具有文化背景和文化模式的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第三,旅游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文化创造的过程.从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方面看,旅游业区域合作既是一种文化交流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发展与创造过程.要充分发挥客家文化在两岸旅游交流中的作用.
-
赣州旅游文化发展战略思考
-
作者:王协斌 王力峰
期号:第10Z期
来源:商场现代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 发展战略 客家 赣州
-
描述:旅游文化已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旅游文化开发层次及主题定位的准确与否是旅游资源转化为高效益旅游产品的关键。赣州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是红色旅游文化.历史旅游文化.山水旅游文化和客家民俗旅游文化。本文首先分析旅游与文化的关系,进而论述旅游文化的内涵,然后挖掘赣州旅游文化,提出赣州旅游文化发展战略。
-
推动长汀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作者:丘有阳 涂宏基
期号:第1期
来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发展 文化繁荣 文化长汀
-
描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长汀建设成为集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海西"文化强县,必须围绕精神家园的建设着力打造文化长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健全体制机制推动长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论客家生态民俗文化的哲学意义及现代价值
-
作者:谢连生 邵国疆 戴朝护
期号:第3期
来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生态民俗文化 哲学意义 现代价值
-
描述:和发扬土著文化最关键的是要坚持文化多元化的方针,坚决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
“第七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综述
-
作者:李玲玲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国际研讨会 河洛文化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人民出版社 综述 中国大陆 市人民政府
-
描述: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家的学者和各界代表近30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153篇,有85篇收入会前先行结集的《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论文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为期两天的会议
-
客家兔文化
-
作者:陈仁河
期号:第7期
来源:中国牧业通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影响 家兔 营养保健品 食物营养 美味佳肴 价值取向 生活情趣 饮食 兔肉
-
描述:客家先民虽多数来自中原大户或贵族.长期受主流饮食文化影响.但当其在崇山峻岭之中面临食物营养短缺的窘境时,能毅然创新思变.把为上层贵族所不齿的兔肉做成美味佳肴和营养保健品.形成了“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无兔不成席,一兔顶三鸡”的生活情趣和价值取向.
-
客家文化的二元结构及其文化生态解释:兼议客家文化的审美辩证
-
作者:江金波
期号:第2期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二元结构 文化生态 文化审美
-
描述:性导致客家文化的审美困惑,对传统本土文化的眷恋复归与批判责难交织,统一于客家文化审美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