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惠州小金口:之乡的华丽变身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广东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农业部、科委评为“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100强”,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享受小城镇改革的各种优惠政策,是国内外商家投资置业的理想之地。2003年,小金口镇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25.79亿元, 同比增长19.39%。 亮点一:麒麟文化建设成果丰硕。该镇对文体事业和各类文艺活动持续加大投入,先后成功举办了“小金口第二届麒麟文化节暨春季招商会”、广东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被广东省体育局和中国民协评为“广东省体育先进街道社区”、 “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 亮点二:绿色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果喜人。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了全镇新老村庄的分区控制性规划和强制性规划,在保持农村良好生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小金口特点的新村庄。一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公寓式农民新村;二是在沿江、沿山地区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式农民新村;三是在其它地区规划建设客家式农民新村。 亮点三:重视区域水环境建设。惠州第五污水处理厂建设、小金河污水处理、联合国水生态净化项目、墩子沥等污染源治理都在确保为群众创造一个优美的水环境。 亮点四:多管齐下促增收。多年来,小金口镇坚持走“工业立镇”发展道路,鼓励村、组、农户发展工业,构筑了灯饰、线束、电池、通讯等4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群众围绕城郊型农业的特点,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业和畜牧饲养业。积极鼓励集体和农户发展第三产业,如仓储、租赁、门店、劳务输出等,以此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为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小金口镇还挂牌成立了7所农民夜校,每年培训1000人以上,力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就业。
舞者
作者:陈启文  期号:第4期 来源:红岩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在老人的背后,是一个岭南的村寨,这是一个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古村落,有人说这是最后一个客家村。我叫不出她的名字。我不知如何才能叫出一个村庄的姓名。这里曾是人间的一处绝佳居所,有逐水而生的草木,有缘河而居的客家人。但这里,我是说,现在,早已不是村落了,而是社区。乡间小路上,没有了泥土,没有了牛羊和它们一路撒下的粪蛋,甚至连乡间小路也没有了,只有水泥大道和黑色的柏油马路,每一条都是笔直的,笔直地连着城区的繁华街道,连着五金厂,玩具厂,彩印厂,塑胶厂,机电设备厂,摩托车厂……这个世界上已经容不下一个存在了千百年的村庄,没有了田野,看不见炊烟,连炊烟,这属于乡村的最后一道古典的风景,也早已被抽油烟机抽掉了。 乡村,到底还剩下什么?我站在村口,有些心虚地朝那边张望,想看看那村庄,想看看客家人置身于其中的生活。我只能张望,她离我太远了。那条青石板铺陈的村街还在,被撬掉了一些,也留下了一些,却再也看不见在上面走过的客家妹,以及她们像山茶花一样红润的嘴唇。你看见的,只有被玫瑰色的口红涂得无比鲜艳的嘴唇和从她们身上散发着的法兰蒂香水味。当年的客家妹已变得瑰丽动人,你看见了她们,恍若看见了在轩尼诗道上款款而行的香港丽人。没有谁跟时间有仇。井台上的青苔看上去很美,但没有谁愿意喝浮着一层苔藓的井水;青石板小街也很美,但没有谁愿意背着柴米油盐、背着沉重的生活在一条炊烟萦绕的小街上走过自己的一生。炊烟也很美,但呛人。你不能不说,那些花园小区就是比客家人早先住着的那几间早晚冒烟的乌黑的土房子舒心,不知舒心多少倍。那些玫瑰色的口红和法兰蒂香水就是能把女人打扮得更美,更俏。别矫情了,你知道,这是二十一世纪,没有谁愿意回到晋朝和乱世中的南朝。 走进村里,只有樟树依然长得到处都是,但樟树底下已经很少住着客家人了。很多人都从这里搬走了,搬走了就很少回来过,他们好像早已忘了这里还有他们居住了多年的老屋。很多的老屋都成了危房,没人能阻止它们一再的倾斜,没有人能阻止它们迅速地成为往事。但也有客家人空下来的房子,被许多外来的七七八八的人租住了。他们在这里卖苦力,捡垃圾,收破烂,扫马路,掏粪坑,这是谁都不愿干的活路,但总得有人干。他们租住在这些客家老屋里,七嘴八舌地发出中国各地的口音,而这些老屋,哪怕在他们眼里,也仅仅只是一种暂住,没有谁打算把一生安顿在这里。 但偏偏就有人愿意一辈子住在这里,我是说这个老人。他,安静地,又异常固执地,守在自家的老屋门口坐着,像一个凸显出来的老樟树根,凸显出一个村庄最古老的肃穆。看样子他这辈子是哪儿也不会去了,除非谁要把他连根挖走。 他的客家话很难懂。但我知道,那是最纯正的古汉语发音,是我们的祖先在晋朝或南朝说过的,但我听不懂。他的手在空中比划着,想要让我听懂。我终于听懂了,——我会让你看见的!他是说麒麟。忽然一下子,空气凝重了。而那时我就像一个十足的莫名其妙的傻瓜,我不知道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到底要告诉我什么?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如果没有麒麟,你永远进入不了一个真正的客家村。 后来我也慢慢知道了,只要你走近这个老人,他就会对你叫一声,——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的脑子没啥问题,但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他以为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在打听关于麒麟的消息。或许,在他眼里,麒麟是真实存在的。这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信仰。麒麟是客家人的精神图腾,也是他们最古老的信仰,客家人走过的每一条路,最早都是麒麟先走出来的。为了逃避东晋和南朝时代的无穷无尽的争战与杀伐,为了在乱世中找到一片让他们可以安安分分生活的土地,有一支客家人在麒麟的引领之下,从黄河流域一路跋山涉水、迂回辗转,最终抵达了他们的天命之地,——樟木头。甚至还有史料记载,樟木头客家人的先祖曾在乱世中的西北方建立了一个小国,但很快就被鞑靼人灭亡了,亡国之民纷纷逃奔到了东南沿海一带。且不管他们来路如何,他们是真的在这里找到了一块安身立命之地,东莞这地方,樟木头这地方,对于这些客家人也真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千百年来这里天高皇帝远,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大的动乱,也没有大规模的饥荒和瘟疫流行,甚至,连台风也一次次奇迹般的绕开了这里。远徙而来的客家人在这里找到一处命中的乐土,千百年来安居乐业,让他们深信,这是麒麟给他们带来了好运,麒趾呈祥,凡是麒麟踩过的地方,就会风调雨顺,太平吉祥。千百年来的风雨沧桑,从来没有改变他们的这样一个信仰,然而,现在,在这样一个时代,忽然有了太多吸引人、诱惑人的事物,谁心里还会装着一只麒麟呢?眼看着,扎麒麟、舞麒麟就要成为这位老人的绝门手艺了。他老了,他知道,他实在太老了啊,他已经非常确切地预知了自己的大期,却在这村里找不到一个麒麟的传人。 老人的眼睛睁得老大,——我会让你看见的! 他说这话时,他的手一直没停。看他的手,瘦,黑,长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却特别沉着,灵巧,充满了快感。看得清楚,那是黄竹,压低了声兴奋地响成一片,从对面晃过来的阳光,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晃成一片。我默立在那里,眼前一片斑斓。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老人先要用黄竹扎出麒麟的头颅,这看起来简单,里面的讲究却实在太多,扎出的麒麟头,骨架要轻重适当、左右对称,再缝上带有金色鳞片的头皮,还要画上客家人喜爱的各种色彩鲜艳、细腻生动的图纹,再栽上一些装饰性的绒毛……这个过程说不上有多么复杂,但很繁琐,很漫长。如今,除了这个老人,有谁还会有这样的耐心、花这般的精力来干一件很繁琐、很漫长的事情呢?我看着,想着,我的眼神越来越暗了,他的两只眼睛却越来越亮。这让他的动作变得更加简洁明了,也让我回避了一些复杂性的描述。我发现这个老人竟然还有许多新奇的想法,他在麒麟头内暗设了一些奇妙的小机关,轻轻地一个触动,麒麟口就可以灵巧地翕合,麒麟的眼睛就开始转动,眼珠子黑亮极了,溜溜转,这麒麟,一下子活了,活了啊!我感觉到一件事物诞生之前的那种刺激,但我不敢叫出声来。当一只麒麟头突然如此鲜活地诞生在我面前,老人沉默地看我一眼,眼里充满了血丝,看上去血红。唰地一下,他扯过来一条红布,将麒麟的眼睛蒙住了。 我知道,看老人的眼神我就知道,这还仅仅只是一个麒麟头,一个开头。而对一只麒麟诞生的全部过程,那是谁也无法看清楚的,除了这个老人。差不多过了一个多月,我才看到了一只首尾齐全血肉丰满的麒麟,——我会让你看见的!在麒麟的背后,我看见了那个老人,他的眼里不再是血红的,他的眼眶里竟满是泪水。那天,空荡荡的屋场上挤满了人,很多搬走了的客家人又回到了村里。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回来了。他们其实和原来的村落和老屋隔得并不远,那些花园小区和漂亮的房子里实在什么也不缺,但,似乎,总觉得又缺少一种东西,有点失魂落魄的样子。而现在,他们眼里又有了一个值得注视的东西,他们涣散的眼神又集中到了一个焦点上。客家人的眼里是不能缺少一样东西的,麒麟是客家人的魂。那晚,除了客家人,还有很多打工仔打工妹也来了,他们像我一样,被一种古老而新奇的东西深深吸引过来了。这么多人团团地环绕着一只麒麟,都在啧啧地赞叹;这么多人,都在等待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开光,给麒麟开光,开光见青! 那是件非常神秘的事情,在夜幕降临之前一切都准备好了,但还必须等到午夜子时之后,黎明之前。此时老人一直仰望着天空,他老眼昏花,早已看不清无边宇宙中不确定的星光,但月亮他是看得分明的,这晚的月光如此明亮,必将照亮客家人的麒麟之神在人间复活。这让老人的目光里充满了敬畏,谁也没有发现,就在老人的身影里,已经有另一个幽灵般的身影在晃悠着,有一件不可预知的事情即将发生…… 是时候了。老人点了点头,十几个客家后生仔便托着麒麟,还有十几个客家汉子抬着锣鼓,这是客家人最盛大的仪式,他们来到老人预先选好的一棵古樟树下,点燃了香烛,供上麒麟和客家先祖的神位。此时,大伙儿都看着那老人,老人端了一杯酒,慢慢跪下,这是敬天地的;老人又端了一杯酒,躬身走近麒麟,这是敬麒麟的;老人将一杯酒一饮而尽,这是敬大家的。然后,老人沉默地看了众人一眼,眼里充满了血丝,看上去血红。唰——老人将蒙在麒麟眼上的红布一下揭开了,顷刻间锣鼓敲响了,鞭炮声齐鸣,一股奇异的力量让我的血液沸腾了一下,我看见了那只麒麟,两眼射着奕奕精光。 接下来的事情在我的预料之中,这只麒麟将贯穿整个村庄,舞过每一家客家人的老屋,不管这家里是住着客家人,还是那些卖苦力的、收破烂的、掏粪坑的。麒麟是属于民间的,属于每一个人的,是应该在村落里舞的。老人也是麒麟的舞者。我看见过舞龙,舞狮子,但我还
赛夏方言的比较词汇
作者:Paul Jen Kuei Li  期号:第2期 来源: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ŋ>ŋ; *N, *n>l; *l, *R, *z>L; *s, *S2, *θ, *H1, *x1>h; *S136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S
作者:李壬癸  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β, σ, r(z或I),丙個邊音1, L,兩個半母音w, y,六個母音i, ә, a, æ, œ o æ與œ通常都出現在喉音?或h的緊鄰。此外e母音極少見,也未見有與其他母音對比的例子。因此,母音系
俏花灯里面的学问
作者:姜堰  期号:第6期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元宵节  俏花灯  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描述: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一些道法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独特的习俗。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非常热闹,夜夜笙歌,通宵达旦,赏灯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时,因四海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方便人民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弱,但此项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花灯,式样繁多,争相竞秀。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于闽南语“灯”与“丁”同音,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湾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于灯下,祈求来年得子(男)、添丁;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含义深远流长。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花灯的制作 花灯的制作历史悠久,随著时代的变迁,在材质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纸、竹、绸缎、木是很常见的传统素材,塑胶、玻璃纸、压克力等则是现代的材料。其实只要能透光,花灯的制作材料并没有限定,连水果、废弃纸盒、铝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灯的变化有无限的想像空间。一盏盏的灯除了像是黑夜里的小萤火虫,不同的造型也诉说着提灯人在新年的愿望。可爱的小叮当和温馨的维尼熊等是现代文化的新造型,而传统的十二生肖则配合年节作替换,不断出现许多现代人较喜爱的新造型,足可荣登花灯造型的排行冠军,得到人们的喜爱。(编辑 刘旖)
潇洒做“账客”,月光族夫妻成理财高手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中国故事·新视角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应酬等一应大小开支全记在账本上。又过了一个月,她和齐权仔细核算各类支出所占的比例,又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每月花在出租车上的费用占总支出的9.2%,二是外出就餐的费用占总支出的16. 1%。景莉雅总结经验
思想的快乐与忧愁
作者:笑歪歪  期号:第18期 来源:中学生博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快乐  真人秀  电视台  节目  绝食 
描述:呀,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 小毛:“是呀,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是,为了买这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笑歪歪: 1、形式与实质哪个更重要,一旦把这个问题放在现实的问题
我的暑期工生活
作者:暂无 期号:第7期 来源:特区教育·中学生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甚至梦到在考场时写不出作文,一下子急醒了。 在一次又一次和阿西躺在海边享受午后的阳光感叹时间的充裕后,我们决定去找一份暑期工。思来想去,我们除了多认识一些字以外别无所长,只能去餐厅端盘子了。M记和KFC需要熟人介绍,我们欲投无门,只好转而寻找中餐厅,沿街一家一家上门询问,在碰壁无数次后,终于有一家客家酒楼收留了我们。 谈好工资后,第二天我们就上班了,我在楼面部当服务员,阿西在外卖部当送餐员。小小一个酒楼,分了好几个部,经理,主任、部长一应俱全。对于酒楼出现了两个戴眼镜的学生,员工们都特别新奇。 我的工作主要是客人来了摆餐具、倒茶、上菜,客人走后收拾桌子换上新餐具,平时就得在大堂里站着,犹如囚徒一般。而阿西则经常能跑出去送外卖,至少还能偷得片刻的“自由”。当我向他表达我的羡慕之情时,他歇斯底里地咆哮道:“你尝试过迷路的滋味吗?” 第一天工作下来我的意志就动摇了,一天得浪费九个小时去换几十块钱,是否值得?我试探性地问阿西:“这工作干得挺有意思嘛?”阿西咬牙切齿地回答:“是!”唉,几年的老毛病了,谁都不肯先认输,我们只好硬撑下去。 其实什么事情都是开头难,打工的最初几天,的确有度日如年之感,回到家只想好好睡觉。但熬过那几天后,日子过得舒顺了一些,仿佛一件生锈的机器加了润滑油后,终于缓缓地转动起来了。 酒楼的服务员都是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她们都瘦小、精明、泼辣,又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最初她们都不搭理我,背后里叫我“眼镜仔”,接触几天后,才改叫我阿晨,要做的事情基本上她们都揽去做了,只让我打下手。 阿芬是四川姑娘,原本在技校里上学,汶川大地震后余震不断,老师不敢上课,一个月一个月地放假,交了学费也是浪费,就出来打工了。我问她赚了钱后还回去上学吗,她“哈哈”地干笑了几声,答道:“早没那份心情啦。”的确,才出来一年的她,已有一种与真实年纪不符的世故与老练了。 有一个大雨天,阿西出去送了好几趟外卖,回来后向我连连抱怨,阿芬在一旁笑着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这句老话我在很多场合上都听过,这一次却感触良多。 经理每天都会在酒楼各处巡视,这是他的“领地”,而厨房后门则是大家的好去处。厨师们也会经常来这里坐一会,抽上一支烟,他们都是些挺帅气的小伙子,很难想象那些端出来的菜都是他们做的。 在酒楼待得越久,越感觉每一个人其实过得都不容易。就像部长,她们只比服务员大几岁,早出来工作几年,她们得监督服务员好好工作,在服务员看来她们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但这只是她们的职责。而经理,管着这么多员工,还得和各种各样的客人打交道,还得随时操心业绩的好坏。 暑假快结束时,我们就辞了工。和姑娘们道别时,她们只是一句句地重复:“以后常联系。”也许有人并不相信这短暂的友谊,但是我却愿将它珍重在心。在她们泼辣甚至略显粗鲁的外表下,我依然感受到了一颗颗质朴善良的心。她们教会我去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美丑无论贵贱,大家都是生活的承受者,都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 这就是我的暑假故事,一如夏日的午后,平淡无奇,却总有声声蝉鸣,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生机与暖意。
叶曼 发愿越大力量就越大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汉朝的时候对这五行非常注意,把金木水火土对应到五脏,心脏脾肺肾;对应到五味,甜酸苦辣咸,等等。反正这五行把所有世界有的东西都包括在内了。 二运你要做八字的主人
无法逃离(小说)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翠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己的身体在颤抖。 苏北海安城都天庙的广场上传来军人出操的呐喊声。周米珍能分辨出,“-、二、三、四!”那高亢有力的口令声,是发自她最心爱的人。那个叫杨宗凯的男人,刚刚还用温暖的怀抱呵护着她,被窝里还残留着他的浓烈气息。 似乎,只有在他的怀抱中,周米珍才不会感到寒冷。周米珍细细地回味着昨天晚上和杨宗凯在床上的疯狂时,不由地羞红了脸,忍不住微笑起来。 等国民党中央军整编65师直属团上校团长杨宗凯裹挟着一阵冷风进来时.周米珍的脸庞依然是红扑扑的。 周米珍的卧室坐落在苏北重镇海安城名流韩国均的私家花园别墅里。 1946年9月,华中野战军粟裕、谭震林部北撤后.韩公馆就从新四军的指挥部变成了国民党军整编65师的师部。 65师少将师长李振,时年46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他是孙中山大帅府警卫团的连长,北伐战争中的一员虎将。“七·七”事变后,率65师在广东战场和日军浴血奋战。1942年4月,海安人杨宗凯从黄埔军校第十七期第一总队步三队一毕业.就在李振麾下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很快成了李振的爱将。 1946年夏,国民党军总参谋长陈诚抵达南通,调兵遣将,督促部队进攻苏中解放区。在长江两岸的南通、扬州、镇江等地,集中了整编第49师、65师、第83师、第25师等共15个旅约12万人,由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指挥.围困只有3万兵力的华野,计划占领整个苏皖解放区,然后在山东和解放军决战。 离开家乡已经四五年的杨宗凯在广东接到开拔的命令,欣喜若狂。因为,他终于可以见到朝思暮想的周米珍了。 七八月间,便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华野以少胜多,歼灭国民党军5万多人。李振的65师也是损兵折将。这是李振领兵以来第一次被打得颜面丧尽,威风扫地,所以,这几天,李振郁闷着呢。 杨宗凯倒是如愿以偿。华野主力撤退后,李振就为爱将和周米珍举办了热闹的婚礼.并把韩公馆中最好的一幢小楼给他们做新房。 看到周米珍脸颊潮红又浑身发抖,杨宗凯吓了一跳。伸手抚摸她的额头,滚烫,杨宗凯知道,周米珍病了。 虽然杨宗凯的叔祖父杨仁礼是苏北有名的老中医,人称“杨仲景”,但他远在曲塘镇南部的周杨庄,那一带.近来是共产党苏中军区第一分区特务团及海安县独立团等地方武装活跃的地方.将他接来,多有不便。远水解不了近渴,杨宗凯便喊来警卫队长.命令他立即把海安城最好的中医韩正斋请来。 随着一声“宗凯啦小周妹子啦”带有广东客家口音的官话,满脸络腮胡子的李振师长走了进来:“怎么啦?好你个宗凯,怎么照顾人的?把我小周妹子照顾出病来,当心我扒了你的皮!”周米珍从被子里探出头,叫了声:“李大哥,没事,着凉了。” 李振说:“宗凯啊,明天你就不用带部队下去了,好好照顾小周妹子。” 这段时期,65师根据第一绥靖司令部的部署,对共产党控制区发动了第一次“清剿”,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对这样自相残杀的战果,李振是输也沮丧,赢也沮丧。而这样的沮丧,他还不好在部下面前表现出来。杨宗凯率兵“扫荡”,很快控制了海安的大部分地区,迎接凯旋的杨宗凯时,李振还得狠狠地夸奖。 在李振言不由衷的夸奖中.杨团长为了党国的利益,越发地尽心尽力了。 韩正斋和杨宗凯的叔祖父杨仁礼有一个类似的名称,在海安城,人家都叫他“韩仲景”,有“南杨北韩”之称,名头响得很。韩老先生由儿子韩鹏陪着,来到了韩公馆。 左手摸着一把白胡子的韩正斋坐在拨步床前的椅子上,闭着眼,右手搭着周米珍的手腕,良久,才踱将出来。 韩正斋道:“夫人关节酸楚,恶寒发热,脉象濡数,脸红苔白,当是湿邪在表,老朽的治法是解表除湿。” 二 韩正斋拈了毛笔,写了一方:薏苡仁一两,豆豉一钱,藿香三钱,佩兰两钱,薄荷三钱,杏仁三钱,蔻仁三钱。 漂亮的行草,写完,老人搁笔,站起:“先服三剂试试吧。” 一剂药喝下,周米珍就觉得精神大好;两剂药喝完,她就起了床出了门,让杨宗凯陪着到公馆前的上官运盐河上溜起冰来。 周米珍在冰面上慢慢地走了几步,跺了两脚,感受了一下冰的厚度。她戴着手套,穿着貂皮大衣,出神地看辽远的天空,灰暗的太阳,思绪飘洋过海,飞到很远的地方。周米珍决定离开这里。她再也不愿意呆下去了。是的,这里是家乡,这里还有亲爱的杨宗凯.但自打日本人离开后,这里的血腥味愈来愈浓……自从和杨宗凯结婚后,她更是下定了逃离的决心。 她的要求很简单:和杨宗凯逃到一个没有硝烟没有枪声的地方。 杨宗凯的计划是,春节后,部队调防前,送周米珍到上海,然后,从上海到香港,再然后,从香港到美国。杨宗凯答应她:你先走,等安顿下来后,我再寻机和你汇合。李振师长表示,他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帮助小周妹子离开这个鬼地方。 周米珍并不知道.作为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杨宗凯是不可能像她一样从战火中脱开身的。杨宗凯的计划中,并没有陪她逃离的环节。 “米珍,外面冷,还是回屋吧。”杨宗凯伸过手,搀着她。 周米珍打了个寒噤,“嗯”了声,沿着石阶,向岸上爬去。不过10来个台阶,就把周米珍累得娇喘吁吁。 抬起头,一个扎着头巾、拖着长辫、穿得鼓鼓囊囊的年轻女人正微笑地看着她。 “凤英姐!”周米珍一把抱住她,快活得跳起来。 三 周米珍和高凤英虽然只是邻居,但亲如姐妹。高凤英只比周米珍大三天,因为周妈妈没奶水,而高妈妈奶水旺盛,所以,两个女孩几乎是喝着同一个人的奶长大的。 两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 周米珍的父亲周文达是海安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一直以乡村私塾先生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家境也相对富裕,周米珍从小衣食无忧,读书写字,生活闲适安康。周米珍的母亲原本是大家闺秀,曾经留学美国。只是因为后来家遭土匪洗劫,家道中落,她才不得不提前回国,下嫁给了周文达。 1938年5月26日,日军下乡扫荡,沿着上官运盐河两岸杀掠,970多间店铺、民房遇了地震飓风火灾似的。面目全非.72个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被杀。 这72人中.就有周米珍的父母和高凤英的家人。 这一天,13岁的周米珍恰好陪从婆家回来的高凤英而逃过一劫。 因为贫穷,高凤英陪周米珍在私塾里读了半年书后,不到8岁,就在里下河的水荡中撑船下网,取鱼罾虾。12岁,便嫁给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不到一个月,新郎病重夭折,婆家原指望娶个童养媳为病儿冲喜,谁知,高凤英才嫁过去就成了小寡妇.也成了婆家不付工钱的长工。还好,婆家离娘家并不远.高凤英可以时常溜回家来,找娘家人诉诉苦,找周米珍说说话。这一天,两人钻进周杨庄村后的小树林,一边吃着周米珍从家里带来的桃酥饼.一边说些姑娘家的心事,突然就听到了激烈的枪声.吓得两人躲在树丛中不敢动弹。等枪声远去并停下,暮色渐渐降临,两人才走出树林。 掩埋完亲人的遗体,高凤英回到了婆家,周米珍被父亲的好友兼同志杨森带回家抚养。 杨森就是杨宗凯的父亲。而杨宗凯,也曾是周文达的学生。 当时,杨森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海安县党部委员兼曲塘区区长,在曲塘镇上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粮行。将周米珍接来后,杨森就把她送到邻近的泰县私立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