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门匾习俗: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
作者:罗江浇
期号:第11期
来源:文化月刊(遗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人 习俗 活化石 客家先民 姓氏 生活过程 文化现象 演变 上犹
-
描述:上是由民间姓氏挂“堂匾”和“牌匾”演变而来,从内容上是由南迁的汉民将古代士宦人家挂“阀阅功状”演变而来。“门匾”没有“阀阅”那么庄重,但却比“阀阅”简单、美观、实用。正是这个原因,“门匾”替代了古代士宦人家表示豪门高第的“阀阅功状”,进入了平常百姓家,演变成今天这种相对固定、千家万户喜闻乐见的门匾形式。 它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叙述着一个故事,表达房主的一种理念,并随着家族的繁衍而世代相传。这种现象一直保留延续到今天的上犹城乡,并把它作为客家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 千百年来,这种文化现象在客家聚居地上犹,得以延续和发展,现有80%的居民都保存有客家门匾。上犹客家门匾习俗流传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使用的普及上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一景。
-
音乐传播学与“老三论”思维:忆念音乐学家冯光钰
-
作者:孙星群
期号:第1期
来源:中国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忆念 冯光钰 音乐传播学 老三论
-
描述:与"老三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冯光钰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研究(提出了"同宗说"中的系统论思维";客家音乐融合说"中的传播思维;《戏曲声腔传播》中的本土腔新说);三、《中国曲牌考》。他的曲牌研究也牢牢地遵循传播学的思路,他认为"以昆曲、高腔及说唱牌子曲为代表的曲牌之风,吹拂黄河、长江及京杭大运河流域,加速了南北曲牌音乐的全面传播与交融。从现今各地区、各民族存见的许多曲牌中,都可以看到曲牌音乐的大传播、大交融及广泛接受的影响""。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曲牌音乐的传播进行研究,特别是从受众人群对曲牌音乐的接受方式及接受能力出发进行考究,可以了解到为什么有的曲牌在传播中到处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有的仅仅局限于一地或一乐种中流传,还有的濒临消亡熄灭的命运,因此,对曲牌音乐的接受研究,要强化对接受中的认同、接受中的变异及接受中的拒绝排斥的探讨"。这是多么宏大的计划与远大的目标。
-
食色生活
-
作者:梁雪波
期号:第1期
来源:市场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东画报出版社 生活 风味小吃 故乡 家乡 美文 乡情
-
描述:,糅合中西方历史与幻想人物类型,缝制系列化主题化(甚至家族化)、又各有生命之独立熊;如“中国古代服饰熊”之西施、王羲之、成吉思汗,及《水浒传》英雄、埃及女王等近七十只,自饰件到造型到神态,潕无逸趣横生。
-
形意拳的鼻祖——岳飞
-
作者:布秉全
期号:第9期
来源:精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的武术之乡。太谷县能成为享誉全国的武术之乡,自有其辉煌的历史缘由。 据《太谷县志》文献资料统计,仅明清时期,就有文进士47人,武进士20人(其中武状元1人),文举194人,武举195人。可谓
-
慢游粉岭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深圳青年(星期8)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虽具田园味,但口味一点都不寡。虽然农庄位置有偏僻,不过为了这些菜式,去都值得! 山涧农庄 地址:粉岭丹竹坑新屋仔村井头 电话:9586 3967 营业时间有预约
-
目录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城市画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罗思容2008年叫我的歌是“客家蓝调”会好一些 2010年画画是开展某一种可能性 O16 动物园6个起舞的青年 018 城事各国城市里发生的趣闻 023 同城各城市里的自发活动 024 优闲广州·好的葡萄酒证明上天希望我们幸福 025 味道广州·净化蚝冬已至 026 夜色上海·如果你是古典乐迷,那么一定要昕一回Ashram 027 新秀最佳配角/实用Charriol女鞋系列关键词 028 荒岛音乐会2009纪念特集 活的音乐!乐的生活! 独立音乐LIVE时代! 2009荒岛演出回顾:林生祥万芳张悬陈升曹方 082特辑 二十年后,记起香港另类文化的跨界实验/ “多谢你,礼貌地,侮辱我,全没顾忌”香港独立流行传奇乐队AMK独家专访 098 找乐台湾的新校园民歌运动:Finn与阿焙的青春之歌/ “缓慢,好好地活”专访谢安琪谈新专辑《Slowness》 102 戏剧“张爱玲+许鞍华+王安忆+焦媛”:四个女人一台戏/ “谈情的艺术,吵架的哲学”/专访林奕华谈新剧《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 106 电影跟自己“死磕”你将在班夫电影节上看到什么? J08 艺术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用回忆写成一座城市 112 淘关于CD/DVD/BOOK/MAGAZINE的专业推介 116 走神(连岳专栏)数字流浪汉没有花园 117 连线(李劳专栏)得手机者得天下 118 快煮慢食(欧阳应霁专栏)家传绝椒 120 涉江抽思(颜长江专栏)茶园寺 122 琼屑谈(安妮宝贝专栏)欧洲记之二 124 歌赋城14座城市代表作出炉 125 情况(彭浩翔“爱的地下教育”信箱)你出生,就是为了把初夜献给他 126 浮城绘(高毓林漫画专栏) 127 情报 128 填字游戏&数独
-
客家村庄的精神世界
-
作者:柯雪润
期号:第1期
来源:Taiwa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宇宙哲学 宗教信仰 仪式的改变
-
描述:系。
正如许多华人社区一样,在布赖,人们敬奉的神灵自不在少数。最常见的地方守护神,在村里供观音娘娘的庙中亦占有一席之地:前坛供的是妈祖,在此地称?「妈娘」,以三姐妹的形象示人;家畜的守护神「叔颇大」;关帝爷、客家雨神「谭公爷」、还有地方守护神「大伯公」。在阴历二月,?期九日的观音诞辰庆典中,其他被请出来安奉的神明、英灵还包括「天公」,掌理天界之神;水神「水德仙君」;两位马来神明「拿督公」(laduk),当地的土地神;一位庆典的神,以及在保卫乡土时牺牲的无名英灵等等。家族中,供奉祖先牌位的神坛也常一道供奉观音、妈娘、关圣帝君、财神爷等。百姓也会祭拜灶君,厨房中的炉灶之神,土地公;在某些家庭聚会场合也会祭拜天公。最後,一本由庙祝手写的册子,写着对诸神的祈愿-不仅仅对观音和其他庙宇中的神明,同时也对龙神、大岁(星辰之神)、南斗北斗(南北两极星宿)、济公、哪吒、济天等一一祈福。
这份论文的第一节?诸神灵的独特性作了审视,包括布赖的多神庙,并简要叙述了祂们如何成?乡里聚落的崇拜对象。第二节探索地方信仰的力量,是藉着传奇故事流传英灵们的丰功伟业、与乡民的互动等,历久不衰。第三节?布赖的精神信仰在时空中定位,并探讨当地心灵习俗与信仰的转变,如何帮助布赖居民的下一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
-
清代中晚期小说的“粤民走海”叙述
-
作者:葛永海 王丹
期号:第5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 广东叙述的发展走向 由于岭南开发滞后,自来被视为化外蛮荒之地。自明代中叶以来,广东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以广东为背景的小说渐成增多之势。广东亦渐被塑造成为“蛮荒”与“富庶”这一既相重合又相对立的地域形象,广东人则被视为“山岭之民”与“下海之商”形象的复合体。就宏观时序而言,从“山民”到“海商”之变正体现了明清广东地区经济日渐繁荣、文化稳步发展的历史演进之途。广东地区背负群山、面向大海的特有地理景貌,不断诱使粤民脱离群山、向着大海去寻找生机。清代小说中的“广东叙述”正较为典型地描绘了粤民从粤北的南雄、嘉应等地,走向沿海广州、潮州的“出山入海”的历史征途。 将广东文化中内陆性特征表现得较为充分的是19世纪初期问世的《岭南逸史》,该书完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作者花溪逸士一般被认为是广东客家文人黄岩,叙写明代万历年间广东省潮州府程乡县(清嘉应州)人氏黄逢玉与四女的才子佳人故事。“广东叙述”的文化特征发生转换的重要标志是《蜃楼志》的出现。《蜃楼志》主要写广州十三行洋商苏万魁之子苏吉士一生异行奇遇,对广东海关、洋商多有描绘。从《岭南逸史》到《蜃楼志》,从山民仗义、才子佳人到洋商家庭、海关生活,这说明描写广东的清中晚期小说开始挣脱传统文化的怀抱,面向海洋,试图寻找新的文化生机与出路。随着广东社会文化的“出山入海”,小说也完成了“出山入海”的初步跨越。 晚清小说中的 粤民“走沪”与“出洋”叙述 晚清时期,由于“十里洋场”的开发,此时的粤民大多选择轮船由海道北上,奔涉上海,形成一股强劲的“走沪”风潮。 晚清小说中的入沪粤民之人数繁夥、来往频繁程度也远远超过前代作品。主要代表性作品有吴趼人的《恨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发财秘诀》,李伯元的《文明小史》,黄小配的《廿载繁华梦》,碧荷馆主人的《黄金世界》,彭养鸥的《黑籍冤魂》等。广东地区的三教九流移步上海无不为利所诱,而在走沪粤民这一群体中,以买办与商人最具活力。 除了北上走沪,晚清粤民的行走历程,还体现在对海外世界的追求与开拓上。随着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完善,晚清国人逐渐被卷进世界市场的纽带之中,开始出现出洋务工、求学、游历等走向世界的诸多行动。以海外现实生活为原型创作的“粤民出洋”题材作品开始在19世纪末的小说界大量涌现,主要有《黄金世界》、《劫余灰》、《宦海潮》、《猪仔还国记》、《侨民泪》、《凄风苦雨录》等。 晚清粤民出洋务工无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是利益的驱使,二是“猪仔”贩子连哄带骗。晚清小说写出广东侨民在国外生活的种种苦状,可以用“惨无人道”一词加以形容。晚清小说对于广东“猪仔”生活的真实描绘,形象地反映出在世界市场形成期中国民众因祖国积贫积弱而饱受欺凌的历史现实。但我们又不难看出海外“黄金世界”对于晚清粤民的诱惑之大,以至于成千上万的粤民前仆后继、如赴金山般纷纷出国。最值得注意的是《黄金世界》对女子应友兰形象的描绘。这是中国小说史上首次塑造的毅然迈出国门、勇敢走向世界的中国妇女形象,深刻地反映出中国走向世界市场、开始主动拥抱世界文化的时代新征候。可以说,应友兰形象出现于晚清“粤民走海”叙述中,正透露出时人对晚清广东民众的时代前驱与先锋身份的一致体认。 清中晚期“粤民走海”叙述的叙事特征与启悟主题 清代中晚期以来逐渐出现的“新小说”写作,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叙事模式的转变在清中晚期广东题材的小说中初现端倪,具体落在“粤民走海”叙述,大体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一)以家庭型叙事为主导,以传统人生如梦为主题。从《岭南逸史》到《蜃楼志》,意味着清代广东叙述“出山入海”的转变,但在叙事特征上它们走的大体与《金瓶梅》、《林兰香》、《红楼梦》等相似的情节套路,在叙事结构上往往以家庭兴衰为中心,最后归为人生如梦√悟道出世的结局。《蜃楼志》作为“入海”之始的作品,其家庭型叙事更具典型性。20世纪初问世的《廿载繁华梦》则是这一主题的余绪。 从题材内容上说,《蜃楼志》与《廿载繁华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家庭型叙事的终结性作品,尤其是《蜃楼志》被认为是家庭小说最后的重要作品,《廿载繁华梦》则只是式微后的余绪而已。如果结合《蜃楼志》作为“粤民走海”叙事起点的观点来看,《蜃楼志》集终结与开启于一身,其小说史上约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二)以游历型叙事为主导,以社会批判与启悟为主题。时代新境界的重建在梦幻破碎之时已然开始。在20世纪初,随着粤民走沪与出洋人数的增多,晚清“粤民走海”叙述中的游历型叙事成为潮流。 这类小说在题材内容上大体相似,多是反映华民(以粤民为代表)走沪与出洋的奋斗史,尤其关洼粤民在国外艰苦谋生的曲折遭遇。就叙事而言,它超越家庭型叙事的特点正在于其开放性的叙事结构,通过游历者的视野不仅可以展示家庭之外的广泛社会生活面,紧密关合小说的叙事结构,还可以超越传统游历述异的取向,自然地导出关于人生与社会“启晤”的思想主题。 晚清“粤民走海”叙述与此前的出洋题材不同的是:同为出洋,但已从玄怪想象转变为现实的亲身体验;同样写海外遇险,已由神秘力量拯救遇险的粤民,转变为粤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记录所见所闻,并寻求方法使自己脱离困境;同样写海外图景,与以往神秘美好的幻想相比,此时的海外却变成出洋淘金的炼狱,再也没有前代小说中“得利而归”的美好结局。这些故事情节大都有现实事件的支撑,正因为有所经历,所以小说中的种种描述更有呼吁民众为保国保种而觉醒的现实说服力。 晚清小说家往往通过小说人物在游历过程中的闻见,抒发旅途的感想,表达作者自己的政治想法和思想倾向。这与古代传统游历型作品简单地表达旅途感受或对神秘世界的困惑迥然有别。以《黄金世界》为例,小说借人物何去非之口鞭挞中国民众尤其是上层阶级团结合作精神的严重匮乏;借夏建威之口陈述“开农牧、兴制造、辟路矿”的举措对国家命脉的重要性;借朱怀祖之建设螺岛大同世界的实际行动描画作者本人对建设未来新世界的理想和政治主张。这些都是作者内在心声的真实传达。 总言之,清代中晚期“粤民走海”叙述在文学方面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两方面的转化:一是以家庭型叙事为主导向以游历型叙事为主导的跨越;二是传统人生如梦主题向社会批判与启悟主题的转换。 清中晚期“粤民走海” 叙述的先锋意义 清代中晚期小说中粤民“出山入海”和“走沪出洋”的文学叙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可谓别开生面,其文化价值极具先锋色彩。 首先,清中晚期的广东题材小说第一次全面而真实地书写了得天下风气之先的广东人,如何走向大海,谋求生存、发展的历史征程。其次是在书写的广度和深度上。清中晚期小说对“粤民走海”历史进程的书写,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即内圈扩张型“出山入海”的成功跨越与外圈辐射型“一点三线”的延展拓进。 19世纪后期,一股以广东为起点,北走上海、南下南洋、东达美洲三条线路的“淘金热”开始在广东社会蓬勃生发,最终结果是实现了从走出本乡到走出本土,由内而外融入世界的大跨越。 更重要的是,清代中晚期的小说家通过文学叙述,见证了一种海洋文化观念的逐渐成型,通过描述粤民北上、南下、东进的传奇故事,来表达小说家们对于粤民探索新世界的不懈思考。“粤民走海”叙述所透露出来的关于粤民开眼看世界、游世界,以及率先吸收与引进世界先进文化,表达自由、民主、平等的近代思想等信息,印证和提示了晚清广东海洋文化观的渐趋成熟。 当然,小说中也充满了作家们的犹疑与困惑。一方面以直面人生的写作态度,试图提出疗救社会、拯救国家于危亡的进步方案。另一方面在反映时代主题的同时,又夹杂着诸多陈旧的思想因素。如果说向海洋寻求出路是广东文化发展路途中迈出的第一步,那么这一步只能说是对西方文化的外部学习与模仿,要将其转化为本身的文化肌体,并从根本上改造传统观念,要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才得以实现。就此而言,清代中晚期的“粤民走海”叙述还仅仅是个开始。
-
大鹏,遗世而立的美
-
作者:暂无
期号:第22期
来源:东方·文化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坝光在龙岗区葵涌镇东部,由18个自然村组成,散布在16公里的海岸线旁,远远望去好像山海孕育的珍珠宝贝。若不是身临其间,你无法相信,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都市深圳,居然有这样一座遗世而立的村落
-
运河边的客家昧道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风景名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赖勇是那种绝对和运河沾不上边的人。运河是古老的,沉静的;赖勇是新锐的,叛逆的。他戴个性银质项链,穿有破洞的牛仔裤和夹趾拖鞋。他是客家人,生长在福建,杭州的运河离他实在是太遥远。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新锐青年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运河情结。 赖勇曾是杭州某平面媒体的视觉总监。一到周末,赖勇就喜欢吆三喝五地招呼同事,去品尝他的客家菜。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一上桌,便被大家哄抢而光。最后轮到他吃的时候总是剩了些残羹剩汤,不过他倒也挺宽容:“没事,我喜欢的是做菜的过程。”众人于是感叹他是天生当厨子的料,并极力怂恿他去开个客家菜馆。 其实开餐馆确实是赖勇心中的一个愿望,如今,这个愿望很快就要变成现实了。他的餐馆名叫“围龙三寻”,位于大兜路104号,紧临着运河和香积寺。餐馆的外立面采用的是一色的清水砖,雕花的木窗棂,高高挑起的红灯笼,让人以为误进了旧时大户人家的私宅。从餐馆的阁楼望去,可以看到悠悠的运河水和穿梭的游船,坐在这样的大宅子里,看运河的天光云影,吃饭也就变成了一件极其雅致的事情。 赖勇说他喜欢的就是运河这种古老沉静的感觉。曾经的繁华之地,车来人往、商铺林立,中间虽也败落过几年,但岁月的积淀终究还是在的。相比西湖的声名在外,运河的低调与内敛更契合他对餐馆的定位。 所以他把自己的家也安在运河边,从家到餐馆走走也就是五分钟的路程。每日穿梭在运河的风光里,他笑言自己就要变成那画上的人了。 Q:说说你第一次看到运河是什么时候,当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A:其实很早就知道运河,十年前来杭州上大学时就曾数次路过运河,但是真正第一次去仔细了解应该是2009年吧。我一个人沿着运河好好地走了一遍,那时就觉得运河非常安静,非常市井。河边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和故事在上演,有叫卖水果的小摊贩,有晨练的老人,有携手而走的情侣,还有流浪的歌者……市井百态都浓缩在河的两岸,我想这才是运河最生动、最美丽的地方。 Q:为什么选择在运河边开餐馆,而不是在西湖边或者是市中心呢? A:环境和文化是最吸引我的两个方面。我更喜欢安静的,可以坐下来慢慢吃一顿饭的地方。在古运河边开个餐馆,看日子像河水那样慢悠悠地流过,是件多么写意的事情啊。 Q:为什么把餐馆名字取作“围龙三寻”? A:客家民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部分呈圆形或者方形,是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空间,我们称之为围屋或者是围龙屋,福建的土楼就是围屋的一种。取名“围龙三寻”就是因为我们做的是客家菜,传播的是客家文化,而且餐馆在装修上也采用了福建土楼的一些元素。在杭州,几乎没有真正上档次的客家餐馆,这也是我要开这个餐馆的原因之一。 Q:作为设计师,你是怎么看待整治后的大兜路的? A:我很喜欢这里,有老房子,有工业遗存,有历史和现代相互撞击又和谐共处的感觉。相对于其他历史街区的定位,大兜路的精致、大气与有品质的情调,更适合我做高端餐饮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