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105)
期刊(1366)
学位论文(785)
视频(118)
图书(58)
会议论文(42)
图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105)
期刊 (1366)
学位论文 (785)
视频 (118)
图书 (58)
会议论文 (42)
图片 (2)
按年份分组
2015(119)
2014(2052)
2013(825)
2012(863)
2011(828)
2010(679)
2009(389)
2008(311)
2007(183)
2002(12)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151)
其它(922)
三明日报(191)
广州日报(109)
人民日报海外版(73)
台声(17)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3)
康健杂志(1)
法制与经济(1)
广西经济(1)
徐鲁:乡土之爱永恒
作者:本刊编辑部  期号:第4期 来源:市县风采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些散文化的小说所呈现的乡土风物之美和地域文化气息,让我想到了沈从文和他笔下的湘西乡土,也想到了散文家苇岸所说的“乡村永恒”以及屠格涅夫一再说到过的“只有在乡村中才能写得好”的合理性。 把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及自己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名叫大车的客家小山村,作为这套书真正的“主人公”来描写和讲述,这对于王勇英来说,真是一次了不起的“心灵回归”和“写作回归”。乔治·桑返回自己犁过的田间,站在一株胡桃树下,曾经这样由衷地感叹过:“生为乡下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泥土最美啊!”我想,王勇英写完这套书之后,没准也曾这样感叹过吧。 且以《花一样的村谣》这一册为例。那些像花一样美丽的村谣,是这个名叫大车的小山村的一代代人的珍宝,是祖先们播撒在这里的智慧之花,是一代代乡亲的心灵原稿。在这里,所有淳朴的乡土风俗,例如嫁娶、婴孩出生和满月、丧葬、坟场、屋居、风水,还有耕种、收获、节气等农事,都可以用村谣的方式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深圳第一家印刷厂:“宝文台”的发现及复原
作者:王彤  期号:第3期 来源:卷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持,“宝文台”终于在深圳博物馆复原重现,展现于观众眼前。 一、发现宝文台 2006年4月20日,深圳《晶报》记者致电杨耀林馆长,告知创办“宝文台”的刘东老人要捐赠一批文物给博物馆。杨馆长喜出望外,立即派出有关人员与刘东商谈文物捐赠的具体事宜,笔者有幸参与其中。 当日下午,我们满怀兴奋地随《深圳市志·印刷工业志》副主编张新华先生等人来到刘东老人位于龙岗区龙平路的家中。在攀谈中,刘东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和“宝文台”的故事和渊源。 困苦的童年 初见老人,感觉他精神矍铄,开朗健谈。他平时说粤语和客家话,普通话也说得不错,令我们惊讶不已的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话语中居然不时掺杂几句地道的英语!老人于1919年生于深圳龙岗田祖上村,经历了近代时期的贫穷落后和战火硝烟。更为不幸的是,在这个客家家庭里,除了排行老二的刘东和五弟刘伦生外,其他三个兄弟都患有一种先天性软骨病,从小下肢弯曲,不能直立——这对本已贫穷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综合版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卡拉特拉瓦  古建筑  奥运会  古民居  奥林匹克体育  福斯特  奥林匹克精神  维修工程  现代艺术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考古 
描述:殿、慈宁宫、寿康宫是重点区域。而此次维修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技术和材料的使用,此外,消防和安全系统也需要部分更新和完善。 在此次维修工程中,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增建一些功能设施先进的文物展厅,这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展览故宫内藏品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福建培田古民居 在福建省闽西山区;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这就是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培田明清古民居。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词、6家韦院、H道跨街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最大的建筑九厅十八井,占地6900m2。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 目前生活在培田村的客家村民有315户,1500多人,大多数人家以务农为主。下图是客家女在加工红薯片。(张生贵)河南灵宝发现黄帝时期大型房屋 一座建筑面积达SOO多平方米...
2004两岸青年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闭营仪式营员发言
作者:周建新 夏水平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2004年  文化产业  中国  台湾省  夏令营  青年学生 
描述:2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营员2名。7月3日,台湾同学经澳门机场抵达珠海,7月4日晚与中大的营员一起乘大巴赴梅州。7月5日上午夏令营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学术演讲厅举行了简短的开营仪式,拉开了本次夏令营的帷幕。在接下来5天中,全体营员深入到梅州的丙村、松口、兴宁、蕉岭以及福建永定等地进行客家围龙屋、客家宗族、客家经济、客家华侨、客家土楼、客家名人等的全景式考察。通过这次夏令营活动,营员们加深了对客家历史与文化的了解。本次夏令营采取实地参观考察和举办学术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所以这次活动也是一次“发现客家、认识客家”的学术考察活动。7月9日夏令营活动结束。当天晚上8:30—10:30,闭营仪式在梅州市金良宾馆五楼会议室举行。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所所长宋文里教授主持了闭营仪式,宋教授要求每个营员谈谈自己对这次活动的一些感受。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发言内容。
农产品参选梅州开锣粤东山货成排头兵:解码慢城与快农的发展秘密
作者:高凤  期号:第29期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品质量安全形势,由广东省农业厅牵头联合多单位和媒体,发起“广东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活动”,活动于5月底正式启动。
  7月11日,由广东省农业厅主办,梅州市农业局承办的“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参选梅州推介会”在梅州举行,同时为广东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全省片区推介会拉开序幕。推介会上,来自梅州、汕头、潮州、揭阳、河源等市的近150种名牌产品参展,粤东五市政府和企业争相对本市农产品进行推荐,梅州农业十二协会更是借机抱团参展,向与会嘉宾展示客家特产,推介客家文化,活动成为粤东名牌产品集聚的盛会,来自福建、江西、珠三角及港澳台地区的采购商慕名而来。
  梅州站虽是广东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全省片区的第一站,但推荐会的火热程度俨然进入高潮,梅州的金柚、平远慈橙、蕉岭蜂蜜,潮州的佛手果、盐焗鸡翅,汕头的橄榄菜、狮头鹅,揭阳的普宁青梅,河源的白花油茶、板栗等,各品牌农产品有着群雄逐鹿的势头。粤东地区的山货、海货和各地特产等在品牌推介会上赚足了眼球。
美浓地区家冢形制与祖先崇拜:以竹头角榕树坪「朱家墓园」为例
作者:刘绍丰 曾纯纯  期号:第2期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六堆  家塚  金罐  祖先崇拜 
描述:塚的兴建,解决了葬地不足的问题,也省却了在各坟场间來回奔波的艰辛,在合族共祀的祭扫中,家族成员多了时空的聚会。美浓家塚的兴建,另方面也呈现出彰显家族力量与亲族间的竞争关系,由家塚的形制构式說明,隐含了各亲族间财力的比较。观察客家阳宅的伙房与阴居的家塚,坟墓已渐脱離给人阴森怖惧的刻板印象,家塚如同伙房兩者的构式如出一辙,家塚就像微塑的堂屋门庭,生死空间相連,人地息息相通,反映出後辈对先祖的感念之情。本研究在論述中,以文献分析、质性研究的參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实地田野访查,以美浓「朱家墓园」为例,详述美浓客家地区兴筑家塚的原因,探讨朱家來台垦拓史,朱家宗族衍分凝结的缘由;并经由文献及实地访谈,探究朱家墓园家塚的形制及其文化意涵。本研究中以祖先崇拜中厅堂牌位崇拜及坟墓祖先崇拜为主轴,說明在小传统中的宗教信仰中,儒家文化对常民信仰的内化,以及对人文的关怀。
游客对北埔传统聚落之文化游憩属性与场所依恋关系之研究
作者:谢宗恒 侯锦雄 郭彰仁  期号:第4期 来源:户外游憩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游憩属性  场所依恋 
描述:以实质的商品贩售?主轴,如饮食、擂茶、柿饼等,而体验消费之方式如民宿、深度解说较?缺乏。本研究亦提出相关观光发展与保存聚落景观之建议:1.旅游发展应从?实性的空间体验来描述北埔特殊客家文化的历史传承,以
海丰擂茶
作者:暂无 期号:第11期 来源:健康天地·茶健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观察,其一般的做法大约是:客人来了,主人遂洗净茶具,先将茶叶投进刻有锯纹的“牙钵”内,用木制的茶槌仔细擂之,直到将茶叶擂成粉状,加上适量的盐,等水浇上后,即开即冲,然后舀在碗里,再撒上炒熟的花生米、芝麻、炒米等,就成了一碗香喷喷的擂茶。举碗饮之,感到口中既有茶叶的芬芳,又有炒米的脆、花生的酥、芝麻的 香,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适才黄伯那“品茶、净具、投茶、攉茶、冲茶、匀茶、投料、斟茶”等八道程序,又能使人感到海丰人的热情、好客与聪颖。 细说起来,这炒米自然是擂茶里最讲究的佐料。往往每年秋后忙完收割,各家的妇女们便挑选上等的油尖或红米稻谷,经过、晒、炒等程序,精心地将其变为白花花的炒米。据说前些年,倘若你秋后来到海丰农村,还会处处闻到悦耳的舂谷声。那些兴高采烈的妇女们你帮我,我帮你,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地在周围嬉戏,剥那刚刚晒干又熟了的稻谷吃,满眼涌现的是一派农家康乐之景。 这擂茶,既是“迎客茶”,又是“情谊茶”、“团结茶”。平时,邻里之间,闲暇无事,便可边饮擂茶,边叙旧、聊天,身旁老人带着孩子玩耍,自然别有一番情趣。有时乡里之间偶生摩擦与隔阂,悔悟的一方便主动备好擂茶请对方光临舍下叙旧、道歉,于是很容易便能消除隔阂,和好如初。 至于人们在祝寿、婚嫁、添丁、病愈等喜庆的日子,更是每每要请朋友、亲戚、邻里等来饮擂茶,同时赠以茶叶、花生、芝麻等礼物。 饮罢擂茶,好客的黄伯又热情地说:“请再稍坐。我这里还有一道茶的品种呢!”于是,他搬出电动粉碎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操作。 海丰人有时还习惯在擂茶里再添加文/李梅一些剁碎的菠菜、白菜、芹菜、生菜、青蒜、荷兰豆、香菇、粉丝、虾米、瘦猪肉、香肠、鱿鱼等富有营养的东西,用骨头汤或鸡汤煨之,上面再撒以炒米、花生、胡椒等,做成一种极好的“点心”???菜茶。这“茶”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还带有些许辣味儿,让人常常会难免夸张地喊:“哇噻!我真是连舌头都要吞下去了。” 据说菜茶在海丰城乡很是普遍,每逢农历正月十三那天,这里都会处处张灯结彩,被五颜六色的灯光装点成灯的海洋。届时。你就能听到家家户户擂茶声四起,人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挨家逐户地竞品菜茶。每每饮完后,还要直言无忌地评是道非,看哪家推出了新花样,谁人的佐料更可口……而这时候,以贤惠著称的当地家庭主妇常常会悄悄地坐在一旁,耐心静听人们品头论足,好“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海丰人饮用擂茶与菜茶的风俗,始于何时虽然似乎并无“正史”记载,但它代代相传,显然已经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如今,它不仅兴盛在广东海陆丰(汕尾)地区,而且随着当地居民的迁徙,还日益向广东、福建等其他沿海地区,乃至海外蔓延。据说,海丰籍的音乐巨匠马思聪,在病危临逝,对身边亲人喟然长叹的乃是:“可惜我再也不能回到海丰食擂茶了……”
“闽籍画派”,从梦想到现实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市场瞭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的境地。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随着8月8日“锦绣海西——福建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在中国美术馆的隆重开幕,画展在京引起轰动的同时也引起了美术界对“闽派”当代艺术的高度关注。那么,福建需不需要一个画派?一个画派的形成又需要具备几方面的条件? “闽派”未来之路向哪走、如何走?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记者参加了画展期间召开的“锦绣海西一一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学术研讨会”,聆听众多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及艺术家热议“闽派”,探索“闽派”实现梦想之路。 “闽派”地域性有“国际范儿” “画派虽是在某个特定时期被大家所认识,但一个流派的形成,是在历史的实践及不断总结探索中自然形成的。不管明不明显, ‘闽派’美术风格应该说是长期存在的。而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福建地方艺术存在的价值也是有目共睹。”正式提出“闽派”概念的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来文表示。 长久以来,闽籍画家人才辈出。从宋、明宫廷画家到清代扬州八怪,以及这期间涌现的张瑞图、黄道周、曾鲸、吴彬、黄慎、上官周、华岩,再到近现代的陈子奋、郑乃珧、宋省予、沈耀初、李耕、李霞等著名画家,无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闽派”美术在对外展示方面较为欠缺,正如其地理位置偏居东南一隅,“闽派”美术有被边缘化倾向。 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福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闽派”美术的独特风格口益凸显,尤其是漆画、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雕塑,在全国更是名列前茅。这其中,一批以当代福建面貌、自然风貌、历史演进和地域风情等为创作题材的“闽派”美术作品,在涵盖了妈祖、船政、畲族、客家、红土地等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福建人开放、包容的胸襟,使“闽派”美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除了具有地域特色, “闽派”美术作品,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结晶。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王镛说,自己所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便是福建人,具有鲜明的福建人性格特征,现为美国某高校讲师。在王镛看来,福建人性格中所具有的极强的海外拓展意识时常体现在绘画当中,而这种以中国传统美术为根本,适当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精髓的表现,不失为“闽派”的一大优势。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他说, “假如不具有全国领先水平,没有国际性视野,那么这个‘地域性’就变得比较狭隘,但是,闽派’的地域性却很‘国际’。” 领军人物是关键 那么, “闽派”是否仅仅凭借其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便可形成?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是否对“闽派”的确立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画派的领军人物是决定一个画派能否发展和延续的关键因素,这是研讨会上几位专家的一致意见。对此,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就这一观点做了具体的阐释。刘龙庭将此次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的参展作品,用“密、浓、稠、重”四个字进行了概括。他表示,以此次展出的国画为例,三位著名闽籍国画家林容生、翁振新和王来文的作品“就好比炒菜放的香油,很提味!”。其中,翁振新的作品代表了一个“密”和一个“浓”,而王来文的作品简约却不乏厚重,文人气息浓郁,可谓是“稠”和“重”。 江苏省著名画家喻继高也十分赞同“领军人物说”,他说, “画派形成必然有一个旗帜,大家都跟着学。所谓派,是指创作思想、手法、风格相近,才能形成一派。” 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被称为流派的群体,均是由群体组成,同时具有领军人物。如长安画派,从早期的赵望云、石鲁,再到他们的学生,都是以表现黄土高原那种苍茫厚重的景象为主,形成了大西北特有的雄浑、古健的艺术风貌。 对此,王来文告诉记者, “在历史上,或者在当下,没有一个群体,就无法形成一个画派。而这个群体在创作的主张、理念、艺术趣味,乃至风格和技法等方面也具有趋同性,同时这种趋同性也需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晋京”亮相只是第一步 “这个群体是否成熟, ‘闽派’领军人物能否被业内广泛认同还有待时间考证,但可以肯定地说,此次展览让不少人对‘闽派’的特色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王来文说,在本次参展的各个画种里,漆画占了比较大的分量,设立了一个单独展厅进行集中展示,这就是福建美术特色之一,也是“闽派”的特色。 针对“闽派”美术特色种类漆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这样告诉记者, “如果说‘闽派’这个概念成立的话,可能是以福建的漆画来打头!”他坦言,就当代美术水平而言,福建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一些美术强省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处于第二梯队向第一梯队迈进的过程当中。但他认为这个过程是可以完成的,此次展览已向大家显示出“闽派”所具有的综合实力, “闽派”是“在这个档次上的”。 当记者向王来文转述刘曦林的此番评价时,他认为此评价十分中肯。王来文表示,漆画是“闽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持特色,并不断强化,同时“闽派”中的国画、油画、水粉、雕塑等也都要保持不断的探索前进。 记者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对于“闽派”国画家的描述:这个群体在姿态上是“低调”的,但是他们的学术目标却是“高迈”的。他们苦苦探索,试图找出一种清晰的、符合八闽山水特质的笔墨语言,为形成具有鲜明风格的“闽派”风格甘作“吃螃蟹的人”。 不论是漆画、国画,还是油画、水粉、雕塑。一个流派的形成牵涉到人文、地域、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积淀与传承,要得到社会的公认极为不易。而就目前而言,福建省美术创作无论在学术理念上还是材质运用的探索上都有突破,逐步形成了以“智、仁、秀、灵、雅”为特色的独特风格。 “‘晋京’展是福建美术界在新时期迈出的坚实脚步,是一个新的开始。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开展以推人才、出作品为核心宗旨的美术活动,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让我们“闽派”的风格更加凸显。相信通过这次‘晋京’展,福建的美术同仁们将以更加自信的胸怀和开放的理念,共同走向国内美术界前沿。”王来文充满希望地说。
再出发,“文化立市”战略再发现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黄金时代(社会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化”的高台上凭栏眺望,总会不由自主地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30年前来,谁也没有料到,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县城,竟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在短短30年间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国际大都市。深圳特区建立30年来,创造出无数震惊世界的奇迹—一这里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是创业者最大的“梦工厂”,无数内地英才抱着梦想来到这方热土,演绎着一个又一个辉煌与骄傲。 有人说,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也许都滥觞于特区。接下来的30年,深圳凭借什么继续承载“中国梦想”?深圳能否再给中国、给世界一个新的惊喜?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上午在深圳举行,胡锦涛出席庆祝大会并就经济特区发展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其中,第三项要求是: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也是一个城市的根。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没有文化的城市就不再是一个城市。”我们也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城市的文化也不是仅花30年就可以影响四海的,如果真的存在“深圳文化”的话,根基尚浅的深圳文化还能承载起未来的“中国梦想”吗? 深圳精神特质未能升华到“文化”高度 对于一个人而言,30岁意味着成熟,但对于一个城市,却可能太年轻。30岁的深圳,用“活力之城、时尚之城”来称呼毫不为过,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喜欢彰显自我,因此深圳特别渴望拥有足以雄视千年古都的文化软实力。 我们追溯深圳的文化脉络,不难发现耳朵听得起茧的描述是:深圳毗邻香港,是改革的“先锋官”;深圳领创新风气之先,是开放的“试验田”,此外还有“杀出一条血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实干兴邦”等等响当当的深圳名片……30年来,无数口号和时代词汇从深圳叫响全国,铭记着这片土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见证了一代人打拼、奋斗、奉献的燃情岁月。经济上与精神上的强势,使得深圳渴望文化上的快速提升,无论是十多年前争取进入“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的动机,展开“深圳精神”的大讨论,还是2000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2004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都表明深圳人想热切地证明一个经济成功的新城市,人文水准可以与经济发展一样同步提升。 深圳原本是个半广府、半客家的地方,西部地近珠江,地势较平缓,是广府民系聚居之地:东部多山地,濒临大鹏湾、大亚湾,是客家民系聚居之地。如今。深圳“土产”的广府话和客家话已经式微得不能再式微,深圳几乎是中国最大的没有方言的城市。世界各地的移民城市,都因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混血”而格外有活力,深圳也不例外,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深圳的精神特质始终未能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文化十科技”弥漫着不自信的情绪 回顾历史,经济建设成就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但并非唯一的基础。 30年来,深圳失去了一些机会。在一张白纸上绘图,原本可以画得最美,突破一窝蜂的水泥森林与玻璃幕墙。多年来各地流行兴建大型文化艺术场地、大型歌剧院之类,一切都要大要豪华,要请西方名牌建筑师设计一些外型奇特的地标建筑,就建筑空间对文化创作的具体影响而言,这些“硬件”严重缺乏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更缺乏可持续的文化蓝图。我们常听见“创意经济”、“时尚之都”、“文化市场”等口号,外表多元,实则空洞。深圳竟也未能免俗,文化场地的规划、设计、兴建和经营,多被市场利益和形象宣传主导,比如,卖力推介的“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等众多城市文化形象,又比如,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深圳在文化创意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宣扬“文化+科技”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国际趋势,宣扬现代文化产业包含诸多科技元素,大型舞台表演的舞美、灯光,以及动漫设计、网络游戏的运行等都同科技密不可分,深圳华强文化集团的动漫产业和腾讯QQ本身就是高科技网络时代的产物。 难道动漫、网络游戏、QQ就是“文化+科技”?也许,我们不该苛责深圳人急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拓荒牛精神,但又有谁能否认深圳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今天的深圳正走在十字路口——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面向世界: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承载蜕变疾行中的“中国梦想”?显然,“文化十科技”的背后,弥漫着一股焦躁不安的不自信的情绪。 “文化立市”战略 先“硬”后“软”存局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特质和历史属性,任何重大的发展和规划,都应建立在对城市的深刻了解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多方交流上。 2000年,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发展摆在现代化发展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2004年,深圳对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先后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并在“十一五”期间由财政设立总额为3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权威人士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促进“文化产业”是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先“硬”后“软”的模式。 虽然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具备商业元素,但硬件的规划是基于“软件”(文化发展)的需要。例如西方规划“硬件”博物馆之前,必先着手文物购藏政策与定位的“软件”研究,确定购藏与营运模式之后,才进入“硬件”规划的研究;兴建表演艺术场地,也是先理顺和确认其艺术定位和运作模式,才进行有关硬件的规划和设计,亦即以“软件”规划为先,“硬件”随之而进行。“软件”规划,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人才,由学术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共同配合才能成功。这,也正是西方文化长期处于“强势”的主要原因。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硬件”十分现代化,但在文化蓝图的规划上,仍然缺乏更多元和更具远见的视野。 “文化与经济”必须融合“远见”与“思考”,这样的思维策略才能令“文化资产”成为活水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