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简论客家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作者:张佑周  期号:第1期 来源:龙岩师专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社会  观念  制度 
描述:会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和宗族观念诸方面破解客家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
客家社会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
作者:郑志明  期号:第1期 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大伯公  客家社会  东南亚 
描述:个汉人社会鬼神崇拜下的深层观念系统。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族群结构是多元的,客家族群虽然人数众多,也无法避免与其它族群文化的相互融合,大伯公信仰正是族群融合重要的文化指针,其发展的趋势值得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华人在东南亚的特殊文化生态中,民间信仰一直是主要的精神安顿力量,从大伯公、拿督公到本头公,虽然名称与形态有些出入,但是其消灾祈福的平安心愿是一致的。祭祀圈的形成不只是在共祀的集体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对"境"的向往与追求,"境"不是单一的,有神境、境与鬼境的形态之分,但是在信仰内涵上又经常的交流合一,有着"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明了了三境与一境间的互动关系,方能掌握到华人信仰文化的整体面貌。在东南亚华人的民族信仰,缺乏精致文化教养的环境,加上各国有意或无意的排华政策,压制了华人族群整体文化的维护与发扬,随着大传统的逐渐分离,小传统也是残缺不全,不仅外在器物文?
“客家”称谓之始与永安社会:以清初屈大均《永安县次志》为中心
作者:肖文评  期号:第7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屈大均  围屋建筑  客家社会 
描述:地区大同小异;研究明末清初的永安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对于研究客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从族群意识到文化资源:客家文化建构历程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柴可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族群意识  文化形象  客家社会 
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宣传、商业投资、联谊交流、学术研究等社会行动,"客家"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和一种文化资本,在大陆客家地区逐渐形成共识,成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这一过程与20世纪初期出现的客家研究热潮相比较,具有不同的建构背景和建构方式,但是二者所具有的建构逻辑却是一致的。
从族谱看客家社会与风水话语
作者:小林宏至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族谱  客家社会  风水 
描述:说风水的社会背景。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比较考察福建永定湖坑李氏族谱和广东河源龙川李氏族谱,讨论在客家社会风水话语作为文化装置的功能。
20世纪初期赣闽粤边区的客家社会与文化:以毛泽东中央苏区时
作者:周建新 曾过生  期号:第1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毛泽东  赣闽粤边区  农村调查  客家社会 
描述:村调查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客家社会的调查,因而这些调查对研究20世纪初期赣闽粤边区的客家社会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论蒋经国赣南乡村教育建设与赣南客家社会
作者:谢敏华  期号:第4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蒋经国  乡村教育建设  赣南  客家社会 
描述:蒋经国主政赣南期间,根据赣南客家社会的状况制订了相应的乡村教育建设措施,开展了一场较为全面的乡村教育改革。由于其政策措施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适应了客家教育传统的特点,乡村教育改革成效显著,赣南乡村教育事业一度繁荣。
徽州社会及其凝聚力
作者:罗义俊  期号:第4期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徽州  凝聚力  移民社会  中国历史  客家社会 
描述:徽州社会及其凝聚力
客家研究所2007年大事记
作者:嘉客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研究所  大事记  客家社会  管理人员  房学嘉 
描述:1日,在房学嘉所长的带领下,全所师生前往梅县松口考察,为本月中旬举行的“走进客家社会”研习营活动作准备,先后考察了元魁塔、李氏“世德堂”、松口老街等,并与当地政府和考察点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沟通。
武平的客家茶亭
作者:郑启五  期号:第3期 来源:茶叶经济信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社会  武平  客家人  毛泽东选集  上山下乡  南山楂  知青  闽西  茶水  朱德 
描述:却信誓旦旦。我也希望他说的是真的(事后翻烂了第一卷,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注释)。赤日炎炎,口干舌燥,头也晕晕的,有些中暑的前兆,这时小路边出现了一个土屋,三面墙,靠路的一面没有墙,这就是所谓的“茶亭”了,让路人休息的地处。民俗学家称:茶亭是客家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事项,有史料记载,光是一个武平县,就曾有茶亭600余座,还大多被赋上文绉绉的亭名,如“普济亭”、“登云亭”、“回澜亭”等等,但我在武平时处于“文革”岁月,这些带有“封资修”色彩的名字是荡然无存了,而所谓的“茶亭文化”也只有墙壁上的“最高指示”和门框上的“红雨随心翻做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之类的对联。只有茶是不变的,屋角有一个加了盖的木桶,木盖上放了一个竹勺,所谓“竹勺”,就是一节空竹,上端横穿一根细杆,细杆为把,竹筒为杯,是用来喝茶的。木桶里就装着茶水,日复一日,年...